宋朝那些事儿,落榜生在考卷上写这几个字,就能做官吃俸禄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核心区域的“江南贡院”牌坊。
南京市秦淮区贡院街古代科举考试雕像。
南京市中国科举博物馆。
南京市秦淮区贡院街的龙门牌坊。
在江南贡院走廊下避雨的游客。
金陵,即今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有“六朝古都”之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杭州、开封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为南京。以古代科举考场为名的南京贡院街,在内秦淮河北岸。西起瞻园路,东止桃叶渡,长620米。因北邻明景泰年间应天府贡院(清代改名江南贡院)科举贡生乡试场所而得名,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
从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多年,大约十万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从科场走出。据文献记载,在中国历史上这十万多名进士中,仅宋代科举登科进士总数就达六万以上。其中:正科进士四万以上,加上特奏名进士,总数达六万以上。
宋朝的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重文轻武,这对当时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取士、重用文人,这是宋初最高统治者太祖、太宗为扭转唐末五代以来重武轻文之患的一大决策。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应试人员的种种限制,鼓励全民参与考试,在科举考试制度中强调中央集权制。宋朝统治者将皇恩覆盖到落榜生阶层,推出了“特奏名”制度,落榜的科举考生也有“幸福出路”,只要他们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考上十年八年,很有可能被取为“特奏名”,赐予功名,终生享受俸禄。
“特奏名”始于北宋太祖开宝三年,专门为了笼络多次赴省试落第的年高举人而设。宋朝对科举落榜者给予了特别关照,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特诏赐贡士(解送礼部应试的举人)、诸科连续15次以上未录取的106人,授予本科出身。太祖特别同情这些人,认为如果国家不用他们,他们就被废弃了,太可惜!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诏取184名“特奏名”后,恩科从此开始。此后,凡省试多次落第者另立册上报皇帝,恩准他们参加殿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这些人称为“特奏名”。
至宋真宗咸平二年,特奏名试验被确定为与科举试同时举行的一种取士制度,符合相关资格者可以从此途出身、出仕。南宋特奏名制度沿北宋之制,并于绍兴十二年增加了武科特奏名。据说,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一位70余岁的落榜士子在特奏名殿试策问试卷写道:“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便被“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
科举取士从宋初开始,名额不断扩大,一举登科,便可入仕做官,导致宋朝的官僚体系十分庞大,做官就有优厚的待遇,养这么多官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导致社会重文轻武,武备松驰,最后宋朝亡于外敌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