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图解成语典故——百家争鸣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曾作为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悠久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大批名人,形成了众多名篇巨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也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2009年,临淄成语典故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淄成语典故作为浓缩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发生和传承的过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临淄人。据考证,与齐国齐地有关的成语典故有近千条,源于齐都临淄的就有一百多条,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直接反映历史事实和社会风貌的,如“泱泱大风”“比肩继踵”“挥汗成雨”等;二是反映齐人品德风范的,如“秉笔直书”“嗟来之食”“一鸣惊人”等;三是反映齐人思想理念的,如“平易近人”“以民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四是反映齐人聪明才智的,如“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等。这些成语典故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齐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是言志、寄情、醒世、励人、箴规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影响着社会。

百家争鸣

【解释】百家:持各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荟萃、争鸣论战的场所。现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和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候。”

齐国历来非常尊重人才,从齐桓公田午时期开始,就在稷门附近建立了专门用于士人讲学与辩论的学宫,称稷下学宫。

齐宣王即位以后,更是尊贤礼士,大力振兴稷下学宫。

齐宣王在政治上给稷下学者以相当高的地位,赐予“上大夫”的名号;在经济上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衣食无忧,自由地进行学术研讨。

凡是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齐宣王都要亲自召见,通过问答,对他们的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情况进行了解,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不同的等级和称号,让他们享受不同的待遇。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pián)、接子、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被封为“上大夫”,风光一时。例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封为上卿,又被赐予很多黄金和车马,享受很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代表,后世称其为“亚圣”)在齐国先后逗留了近十年,齐宣王以“养弟子以万种”为条件来挽留孟子,并将他列为客卿。孟子出门时带着十多辆车,后面有一百多人跟从。

田骈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善于辩论,人称“天口骈”,曾经在稷下学宫讲学。

虽然田骈不想入仕途为官,一心只求为百姓出力,齐宣王却给他很多粮食和仆役。由此可见,稷下先生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俸禄也是非常优厚的。

齐宣王还为稷下先生们建造了豪华的宅第,处处尊崇他们。这样一来,天下的贤士纷纷投奔到了齐国。

当时的齐国,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学派林立。

各派的代表人物围绕着天人、王霸、义利等时代课题各抒己见、相互问难、互融互长、共同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