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为什么还没分手?这该死的传说,你们竟然觉得是爱情!【七夕后特辑】

(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PS: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当然是十分欢迎哒!
又到了每年一次七夕节拆台的好日子了,因为本期杀伤力比较大,所以就特意选在节后发了。既然是马后炮,所以看完后我也不会对你们昨晚发生的任何事情负责的。
相信不少人已经发现有关拐卖妇女的电影,比如《嫁给大山的女人》、《盲山》等,将这些故事放入传统故事的框架里,它们竟然会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这类故事事古今中外都有,且大同小异,所以学者便给了这些故事总结了一个名字——
天鹅处女型故事
也有叫做“羽衣仙女”、“毛衣女”等。故事大概结构是这样子的——
飞鸟化为美女落于湖畔,脱去羽衣洗澡,男子见而喜之,窃取其中一女的羽衣并挟之与其成婚。美女与男子生儿育女数年后,发现羽衣,抛下子女飞升离去。
这样一梳理你就会发现,像曾经被拍为电影的《孔雀公主》可算是十分规整“天鹅处女型故事”,而我们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则是其中的一个变型,飞鸟变成了仙女。
△ 1982年电影《孔雀公主》
唐国强饰演男主角,因此剧而成为当时大红的鲜肉!
“牛郎织女”之所以耳熟能详,除了这个民间故事竟然占了一个节日(四大民间故事其他三则《孟姜女》《梁祝》《白蛇传》都跟节日无太大关系),还有它早在1955年就开始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课本。但是和很多民间故事一样,在流传过程中不仅有很多版本,更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那么这个让我们今天不惜用“中国情人节”加以歌颂的仙凡故事讲的究竟是怎样的爱情故事呢?
沉溺欢爱而荒废工作
我们较不熟悉,但是又相对出现较早的一个版本里,没有窃衣的情节,反而有点包办婚姻的意思(不过考虑到历史背景,不算槽点)。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荆楚岁时记》
一直到明朝晚期朱名世的《牛郎织女传》依然使用的是这个结果,不过是增加了牛郎下聘而天帝不受的情节。
这样一个“男勤于牧、女勤于织,于天下之大益”(朱名世《牛郎织女传》)的古代社会理想的劳模结合却出了问题。天帝打算树立楷模夫妇的如意算盘没成功,婚后两人却耽于欢爱而直接罢工了。天帝一怒之下,硬拆鸳鸯,后来经过多方劝和、乌鸦朱鹊自请筑桥,才有了每年一次的七夕相会。
但是这个故事却令李渔大为光火,特地写文进行驳斥,认为星宿乃神灵,怎么能以淫亵渎呢?但是相信我,这绝对是“牛郎织女”故事里最接近爱情的一个版本了!
△ 李渔
不信你看一下更为主流的版本里是这样子——
诱拐禁锢的爱
这是“牛郎织女”故事各地诸多版本里重合度最高的一个,也可以说是人教版改编版本的母本,也更为接近“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框架。
1. 两弟兄, 弟遭虐待。
2. 分家后, 弟得一头牛( 或兼一点别的东西) 。
3. 牛告以取得妻子的方法。
4. 他依话去做, 得一仙女为妻。
5. 仙女生下若干子女。
6. 仙女得衣逃去, 他赶到天上被阻。
7. 从此, 两人一年一度相会
——钟敬文《 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 
其实换一下,将仙女换成大学生,将凡间换成山区,不就是一则拐卖妇女案例么?不就是活脱脱电影《盲山》的故事么?
△ 电影《盲山》,讲述女大学生被诱骗拐卖到山区,生下儿子后仍然想法设法逃离的故事
在“天鹅处女型故事”里的美女,除了拥有满足男性幻想的容貌和性格,同样也拥有同一个故事走向,那就是拿到“羽衣”后离开,哪怕已经和男子生儿育女了。
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织女终究会找到那件羽衣然后离去。而牛郎则会披上牛皮去追赶,那么那条天河被划下的原因就明了了——并不是为了阻止相爱的两人,而是要摆脱穷追不舍的男人啊!
△ 建国前的牛郎织女传说(图转《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 ——论建国前后牛郎织女传说的嬗变》)
在这些建国前,也就是进入我们的课本之前的“牛郎织女”故事里,天河是被织女自己划下的,或者求助王母。而夫妻的分离也是织女自己想要得到的逃离,而非拆散。
如今的我们,越来越懂得自由平等的爱情,不仅仅在于结合的自由平等,更在于分手时的自由平等。而“牛郎织女”的故事里两者都不具备。
不被家庭容纳的结合
而当“牛郎织女”故事被编入教材的时候,在上面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以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那就是当时“反封建”的需要——牛郎和织女被刻画成劳动人民,王母则由织女的解救者变成了迫害者。
所以,牛郎尽管也偷了织女的衣服,却在织女询问的时候主动归还了,然后两人就互相开始诉苦。反倒将偷衣服这个行为转向了搭讪的契机,两人的结合虽然仓促而草率,但是至少也算是自愿结合了。
但是已经被改写成反派角色的王母知道以后,觉得织女的举动“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叶圣陶的人教版《牛郎织女》),然后就发生了强行分离的情节。这次爱情也算勉强自由了,但却有了私相授受的意思,至少织女作为“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叶圣陶的人教版《牛郎织女》)并未得到家庭长辈的接纳和祝福。
这里的爱情产生过程和故事的诉求,都有着浓浓的上世纪50年代味道。
遇到牛郎,一定要报警啊
其实四大民间传说里,几乎都没有爱情,至少没有我们现在意义里的爱情——许仙仰仗着白娘子却还要让法海来捉她,孟姜女和范喜良只有几天夫妻缘分就寡居了,唯有梁祝稍好一些,但是梁山伯只是祝英台遇到的第一个男人然后有双双早死了。
△ 《梁祝》 金梅生1958年作
很早就有人研究这些传说故事里的男权话语因素和性别冲突了。这些故事非常像“灰姑娘”的镜像(男性版),而且其实里面根本没有什么爱情,不过是讲述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男人在遭遇重重挫折和苦难后,自己并没有能力改善,却可以得到一个神灵般美丽、能干、聪慧且忠贞的女子的青睐,从此扬眉吐气。
这些貌若天仙女子,只是炫耀的资本而发达的工具罢了,是基于屌丝们匮乏的想象。为什么“天鹅处女型故事”会和拐卖妇女惊人地相似?因为他们都在面对同一个难题,就是社会底层的男性如何完成求偶、交配、繁衍,顺便再获得个劳动力。
管这个叫爱情?还打算过“中国情人节”?
姑娘别傻啦,真遇到牛郎了一定要报警啊!

特别注明:“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文化意蕴一直众说纷纭,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是伴随着许多人性的欲望和禁忌是肯定的。本文只是从现代爱情出发进行阐述,并非用以说明“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根源,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一书。

另外补充:前几天写完后憋着没发,但是七夕当日看到热转关于织女是人口贩卖受害者的文章,所以另外强调一下——“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有很多个(比如本文就举出3个比较常见的大类),而“天鹅处女型故事”只是其中相对主流而突出的一种,且“天鹅处女型故事”既然已经算作一个类型了,可想而知这种近似诱拐女性的故事并非“牛郎织女”所独有,而是一个古今中外皆有的类型化现象(同理,可参考上面推荐的书)。并且特别指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内容与各地各时期的七夕节习俗之间无任何因果关系。看~还好晚一天发了,可以补充这么多,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