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墟那些遥远的事儿 ‖ 十二、泛舟西江
十二、泛舟西江
建隆墟(欧松年绘)
货船沉没,汤诚淹死,这是建隆墟建墟后遇到的最大一次水上灾难!如何避免货物进出建隆墟时发生意外,成了建隆墟商人的心病。关义想到了修建观音庙。观音庙就选址在文昌宫旁,庙与宫依山结构,栋宇巍峨,鸟革翚飞,互相辉映,构成了象山一组美丽的建筑。说来也怪,自从修建了观音庙之后,虽然西江还是年年淹死人,但确实没有再发生过落裙滩沉船这样严重的灾难了。
转眼过去了几年,丁氏的公公、婆婆先后去世,丁氏独自打理佳庆瑞日杂铺。这时候的丁氏才23岁。丁氏真的长得十分漂亮,眼睛大大的,肤色白里透红,生过小孩的她,身材柔韧丰满,虽然衣服宽松,但还是曲线玲珑。丁氏每天在铺子里与顾客打交道,特别招惹男人。丁氏也抵挡不了这些男人的挑逗。很快,风言风语传遍了整个建隆墟,说丁氏与本墟的一位有妇之夫林某有染。
好在汤家是外地人,在都城没有宗族,否则,丁氏真的会被族人放进猪笼,扔到西江里淹浸了。丁氏也算是个敢作敢为的角儿,她威胁这位有妇之夫必须纳她为妾,否则她一死了之!这位有妇之夫是真的喜欢丁氏,且不用花钱讨个自己喜欢的妾,何乐而不为!丁氏于是带着10岁的儿子嫁给林某为妾。
第二年,丁氏为林某生了个大胖子。母凭子贵,丁氏在林家,地位并不比大婆低。
过了5年,汤秉业已15岁,不好意思再呆在林家了,他让母亲把汤家的佳庆瑞日杂铺交给他打理,他回到了铺头自己生活。又过了5年,汤秉业娶妻成家。妻子是建隆墟旁边蔡巷人。
看官或问:蔡巷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今大钟楼到河堤路一段,不过当时不是街,是巷。
汤秉业的妻子刘氏很有经济头脑,她认为光是经营日杂,毛利很薄。于是让汤秉业找他的舅舅,看看能不能经营舅舅家生产的烧酒和七醋。
汤秉业舅舅祖宗三代都是专门蒸烧酒、酿七醋的。他们丁家的烧酒其实很一般,但七醋却很不一般。
丁家酿造七醋的作坊很大,里面摆放着100多个大坛子,这些大坛子每个可以装水200斤,每年七月一日开始,丁家就请人按照规定,给每个坛子放入多少糯粳米,在糯粳米中混杂多少只酒饼。而到七月七日这天,一早就让人到溪涧挑水,倒到坛子里。然后封盖严密,酿造七七四十九天,就酿成醋了。到了九月九日开始,把坛子里的醋过滤一遍,然后分别倒到大镬里,放入陈皮、苏梗和食盐煎熬,直到这些醋的颜色变黄,就成为七醋了。因为酿造了七七四十九天,因此叫这醋为七醋。据说,丁家的七醋数十年不败,色如琥珀,香闻数十步。
汤秉业为此专门到了西宁城一趟,舅舅听外甥说要进些烧酒七醋销售,这是双赢的事情,哪里会有不同意的道理?
从此佳庆瑞日杂铺既经营日杂,又经营烧酒七醋。
不久,刘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婆婆丁氏自然要回来照顾儿媳坐月子。不知道为什么,刘氏乳房很大,平时走路也一晃一晃的,十分性感。但生下小孩后却奶水不足。婆婆丁氏说是奶路没通,说用七醋熬猪脚,喝上一锅后,奶水就会源源不断涌出了。婆婆于是到市场买了两个猪后腿,吩咐猪肉佬一定要把猪毛刨得干干净净的,并将骨头砍断。婆婆将猪脚买回来后洗净,放到陶制的牛头煲里,加七醋二斤,水两木勺,老姜半斤,熬得满屋都香味四溢,前来购物的顾客也忍不住的一个劲地咽口水。
这西宁城的七醋真的十分管用,刘氏喝了两碗猪脚醋不到一个时辰,奶水就滴滴答答地从乳房涌出,不但把衣服都弄湿了,还不停地流到地上。用毛巾擦也擦不过来。佳庆瑞日杂铺子本来就不深,刘氏抱着儿子在铺内坐,胸部总是被奶水湿透。好色的男人借头借路走进了瞄一眼,妇女则打听奶水为什么会这样多。刘氏如实告诉她们:“原先没有什么奶水,喝了一锅西宁城七醋熬的猪脚醋,就多到这样了,衣服一天到晚都被奶水弄湿,不但乳房不舒服,还好尴尬呢!”
刘氏本来无心的直说,却为自己经营的七醋买了个活广告。从此,建隆坊、蔡巷、安宁街的坐月婆,凡是酸醋熬猪脚,全部都到佳庆瑞日杂购买七醋,不会再到关义的铺子购买致美斋甜醋、大红浙醋、山西陈醋了。
转眼又到了雍正三年,继大儿子之后,汤秉业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汤锦森已经10岁,秋天,到了上学的时间。那时,建隆坊的私塾早已不开,建隆坊、建隆墟、蔡巷、安宁街的学童,全部都到象山侧文昌宫内的锦江书院就读,教书的先生是李金的孙子李灿文。
李金在91岁那年去世,就葬在金鱼山上。李灿文的父亲李道瀚没有考上举人,一直是在十三都白木和十四都峡上等地教私塾。李灿文19岁那年考上秀才,但像他父亲一样,一直没能考上举人。因为父子都认为读书人不应经商,因此建隆墟的铺头经营不下去,十年前已被李灿文转让,一家人回到金鱼山居住。后来李灿文在文昌宫的锦江书院教书,懒得来回走动,就食住都自己在文昌宫里了,过年过节才回家去。
建隆墟商会会长关义的儿子关熙和比李灿文大11岁,他们是同一年考上秀才的。因为家里条件好,关熙和可以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自从李灿文在锦江书院教书后,关熙和几乎每晚都会到他那里抵掌而谈至深夜。
雍正十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李灿文在文昌宫里生起炉子,等候王苏文的到来。戌时中,王苏文提着一瓶平台酒庄的糯米酒、半只华记烧腊档的烧鸭,一路点着篱竹火,来到了象山文昌宫的锦江书院。
李灿文把他做饭的铁饭鼎架在炉子上,把烧鸭炒热,一人一杯一筷,慢斟浅酌,边饮边说话。
李灿文说:“近日阅读但山氏李公玉鋐的《西宁县志》,深为历史上都城的僮人、瑶人的猖獗而震动。”
李灿文随即起身,到书桌上拿起那本康熙五十七年出版的《西宁县志》,这本志书共12卷。他翻到卷之七《兵防志》中的《地方纪略》,读了下面这一段:
正德元年,猺寇都城,杀死千户林熙、高谦,巡检牟智等。十四年,都城獞贼首郑公厚、封门归仁乡猺贼首蒙公高聚众劫掠,杀掳男妇三千余人。
李灿文说:“千户是什么呢?”然后自问自答道:“明代卫所兵制设千户所,我们西宁在明代就设有封门守御千户所和函口守御千户所。千户是一所的长官,统兵1120人,分为10个百户所。林熙、高谦是哪个千户所的长官,我没有考证出来,但牟智是我们都城巡检司的长官是无疑的了。正德元年,瑶人胆敢进犯设置了巡检司的都城,还杀死了千户林熙、高谦,巡检牟智等,可见当时的瑶人是多么的猖獗!”
王苏文听到李灿文这样说,把他手上的那本《西宁县志》拿了过来,看了看,然后说:“'都城獞贼首郑公厚、封门归仁乡猺贼首蒙公高聚众劫掠’,这是说他们联合在一起,到都城劫掠,还是分别在都城、封门劫掠呢?有点歧义。”
停了停,夹起了一块烧鸭放进嘴里,连骨带肉嚼栏,咽下了肚子。然后再回答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如果说他们联合在一起,到都城劫掠,那么他们在都城杀死、抓走3000多名男女汉人!那都城还剩多少人呢?即使他们是在都城、封门分别行动,封门这地方人烟稀少,这3000多人,也大多是都城人!明代正德年间,都城不但瑶人猖獗,僮人也猖獗到不得了!”
李灿文说:“万历四年,朝廷发兵十万,分十路征讨罗旁瑶乱,自此之后,都城的瑶人、僮人一蹶不振,逐渐向化。”
说着说着,传来了打更柝声,已是子时,王苏文告别李灿文,点起篱竹火,回家了。
很快到了乾隆三年,那一年,十三都白木的黄宗琼考上了戊午科的举人,消息传来,整个十三都都沸腾了。曾经同为都城乡的十四都、十五都,也沸腾了。因为在黄宗琼之前,十三、十四、十五都只有麦秋在雍正二年甲辰科考中举人。
考上举人的黄宗琼无官可做,赋闲在家。乾隆四年年秋日的一天,黄宗琼在家里正觉无聊,王苏文、李灿文提着一坛老酒和一包南乳炒花生来拜访他了。黄宗琼大喜,寒暄过后,喝过几杯天窝茶,就与他们步出村子,向江边一处叫簕头沙的沙滩走去。
才走出村口,远远就看见一棵千年古榕屹立在江边,这是都城人人皆知的大榕树。但见须根下垂,叶子茂密,榕荫覆盖至少有2亩之广。王苏文说:“都城除了吉庆社前面的榕树可与之媲美之外,再没有哪棵榕树有它大有它老了。”
从大榕树往外行,就到了簕头沙的渔村。黄宗琼向疍户何某租了一只舢板,让何某把他们荡出江中。时候正是初秋,江水碧绿如天,那漾漾的波涛是那样恬静、那样委婉,让人有一种水阔天空的感觉。疍户何某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双桨,黄宗琼和朋友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酒,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鹅公埇。
鹅公埇在象山之下,也在西江的拐弯处,对岸是广阔的圆头沙。沙滩外停泊着几十艘渔船。其中几条渔船驶出了渔村,在江中捕鱼,还唱起了渔歌:
一张渔网长又长,渔网撒在西江上。
风平浪静鲤鱼跳,阿哥打鱼忙又忙。
这条渔船刚唱完,另一条渔船又唱了起来:
都城对面圆头沙,圆头沙多水疍家。
一张渔网撒西江,捞起满舱鱼和虾。
听着歌声在西江上空飘荡,黄宗琼和王苏文、李灿文完全陶醉其中,这时,一位棹船的疍家妹子又唱了起来:
阿哥撒网我棹浆,象山倒影在西江。
风平浪静心难静,阿哥你在妹心上。
歌声刚落,看见一艘满载货物的船溯流而上,纤夫们屈着身子,背着纤绳,一瘸一拐的走在田舍的山岸上,当船经过新灶口的落裙滩时,纤夫们用沙哑的声音喊起了船工号子:
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
过了落裙滩,纤夫来到了黄宗琼他们跟前,初秋时节,天气还不凉,纤夫们没穿一条纱线,硕大的阳具一晃一晃的。黄宗琼发现,刚才那个唱“ 阿哥撒网我棹浆”的疍家姑娘,脸一直不敢朝向纤夫那一边。
纤夫唱完,船上撑船的船夫又唱了起来歌:
依呀哟呵呵呵!一篙一篙撑到笃!去到阳朔攞六妹!呀依哟呵啦!一篙一篙撑到底!去到桂林攞妹仔!呀依哟呵啦!
听了船夫唱的歌,给黄宗琼和王苏文、李灿文棹船的疍家何某说:“这是广西梧州的船,纤夫是梧州的,这些货要运到梧州去。”
本地渔歌、广西纤夫的号子和船歌,黄宗琼他们都听了,黄宗琼十分感慨地对王苏文、李灿文说:“西江真的是一江鱼虾一江歌啊!”说完,黄宗琼与朋友碰了碰酒杯,吃了两颗炒花生米。竟然畅谈起西江歌谣和西宁山歌来:“西江有渔歌,也有纤夫号子,更有竹枝词。”
王苏文、李灿文听说西江有竹枝词,即问道:“何以见得?”
黄宗琼说:“康熙二十二年担任西宁县知县的张溶写有一首《华表江声》诗,其中有“云影碧连松簌暝,棹歌声和竹枝词”两句,棹歌与竹枝词是不同的体裁。棹歌是渔歌,属于民歌,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间民歌演变过来的文人七言绝句,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清朝早期,西江疍民所唱的,就已经有渔歌和竹枝词了。
黄宗琼认为,西江渔歌是西宁山歌的一部分。而西宁山歌以连滩为多。他说他前年去连滩访友,第一次听到连滩山歌,通俗而有文采,颇有北朝民歌神韵。随即唱出了这一段:
难飞揾钱靠把手,独负生计确筹谋。
揾米捱粥都唔够,餐中唔讲要盐油。
盐油无都剩好闲,唔悭迫着都要悭。
食得朝来又无晏,吊紧条命捞世间。
黄宗琼天生一副豆沙喉,唱起连滩山歌,虽然一听就知道很不地道,但自有一番风味。
说完渔歌山歌,黄宗琼和王苏文、李灿文又说起了西江。他说:“西江源远流长,干流各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名称。源头至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称南盘江,以下至广西来宾象州石龙称红水河,石龙至桂平称黔江,桂平至梧州称浔江,梧州至三水称西江。南盘江、红水河两段共为西江上游,黔江、浔江两段共为中游,西江段为下游,三水以下至磨刀门为河口段。西江与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合称珠江。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中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西江西宁段,古称牂牁,也称郁水,今称锦水。锦水的得名,是因为锦石山。锦水即锦石山下这段江水。”
敬告读者
《都城墟那些遥远的事儿》是以明、清、民国县志和1995年《郁南县志》所载事实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而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以展现都城这个千年商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卷为宗旨,宣传都城的历史文化,为都城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但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指正。
《都城墟那些遥远的事儿》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本系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