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没有父母的成长, 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 | 观点
民小编说
孩子是新的生命起点,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人父母后,您也许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他/她一个人的事,在教育和陪伴中,您也在逐渐认识新的自己,开启自我成长的新旅程。今天,我们与您分享朱永新教授的观点,认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多种途径。
点击加载图片
父母为什么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才能完成的任务。一旦离开学校,就可以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不再成长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前不久读到日本著名
在成人的词典里,错误永远属于孩子。因为,他自己就是标准,就是法典,就是正确的化身。成人可以随意评价孩子、批评孩子,甚至辱骂孩子。成人也可以麻木不仁,不理睬孩子。其实,犯错误的往往是成人,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有口难辩,有怨难申。
儿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成人造成的。善于教育的成人,往往是善于向儿童学习的人。儿童是一面镜子,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教育的成败得失,看出我们应该改进与反省的行为。这样,我们就会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社会也因此更加美好。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楷模。许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做作业,自己却在家里嗑瓜子、搓麻将、玩游戏、看电视,因为他们下意识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许多父母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孩子的各种问题而焦虑、烦躁。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是最伟大的观察家,他们一直在观察着成人的行为,考量着父母的举动。所以,父母应该努力成长,并成为孩子的成长榜样。被称为“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慧博士,曾经将自己的3个中国继子送进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她在《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这本书中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通过模仿,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的。
再次,一起成长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远。其实,家庭成员的成长也是如此。父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过去我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优秀的父母也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优秀的孩子也会推动父母成为更优秀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三个维度
父母应该与孩子在哪些方面一起成长呢?新教育实验提出了新生命教育的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我们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人的三重生命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一生的成长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可能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而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幸福,也是由生命的这三重属性共同决定的。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一个平常的肉身究竟能够走多远?一个普通的灵魂究竟能够创造怎样的传奇?要以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来观照、追寻。
从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来说,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结构,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长度有时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由于其生命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他们的生命容量依然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很高洁,足以形成一座伟大的丰碑。
点击加载图片
父母如何在这三个方面与孩子一起成长呢?
首先,要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人的生命是有长短的,这主要指人的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生命的长度,有效地保障并促进着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继续发展。我们经常说,身体是1,其他是0,因为身体这个1,后面的0才有了意义。所以,父母应该把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会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共同学习各种安全知识,尤其是居家、出游时如何防范各种灾害的知识与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进行自救与他救。
其次,要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团体之中,从家庭到职场,从网络到社区,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在各种关系之中,你能否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能否从家庭、职场、网络、社区中得到温暖与抚慰?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水平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
人的社会生命也制约着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个自然生命都会被时空所局限,此时社会生命的宽度,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所以,父母要学会友善待人,学会悦纳他人,学会心理换位,做一个受人尊重和喜欢的人。同时,通过自己的热情、真诚、厚道、谦逊、无私,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圈,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孩子社会生命的宽度。
再次,要拓展精神生命的高度。
精神世界是人类特有的世界,是人的尊严与价值所在,也是人最为宝贵的家园。人的精神生命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在人的生命三重属性之中,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为简单的动物属性,不可称其为人。
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要学会热爱阅读,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也要引导孩子关注形而上的东西,养成敬畏感,形成阅读的习惯,喜欢精神生活。
总而言之,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幸福完整的人。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主要路径
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父母。父母如何真正具有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自觉意识,如何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具体来说,我认为以下六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学会向孩子们学习,是一起成长的前提条件。儿童虽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这里讲的儿童,并不是指纯粹肉体上的儿童。有些孩子年龄尚幼,却已经不是用儿童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年岁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
儿童与其说是父母创造的生命,不如说是自然赐予父母的小小神灵。他是父母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父母与神秘未知联系的纽带。我们应该真正带着谦卑的心,尊重这个小小的神灵,能够向他学习、与他共同成长。
父母自己虽然是从儿童而来,他经历了孩子所经历过的一切,但是他从成人的本能上会拒绝向孩子学习。而且,父母的经历往往是未经省察的经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儿童对父母来说仍然是陌生的。父母应该经常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应该向儿童学习,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第二,理想是成长之魂。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让孩子有梦想,有追求?关键是用理想点燃理想,用激情引发激情。希望孩子有追求,首先父母得有追求。父母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和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阅读是成长之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对身体说的,也是对精神说的。吃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精神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广度、深度,甚至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根据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加长寿。阅读不能像医学整容那样立竿见影地改变我们的容颜,但“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从而使我们变得从容和美丽。阅读能够提升我们人生的品位,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
所以,阅读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石。优秀的父母一定是善于阅读、勤于学习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新教育实验有着大量、丰富,又非常特殊、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新教育实验是中国规模很大的民间教育公益机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父母们用阅读推动的。
大家都知道,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女教师居多,她们同时也是孩子妈妈。她们在接触新教育实验后,首先被新教育晨诵的美妙诗歌、新教育阅读的美好童书所吸引,这些妈妈们特别惊喜,希望把这些优秀的
所以,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点击加载图片
第四,习惯是成长之本。曾经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他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养成无数的习惯,这些习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与其他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并存,渗透在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是怎样的,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习惯好,则事半功倍;习惯不好,则事倍功半。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让人们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父母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习惯,用好习惯培养好习惯,是最有效的教育。父母亲通宵达旦打扑克搓麻将,让孩子按时作息;父母自己看电视,让孩子阅读;父母自己邋里邋遢,让孩子讲卫生;父母自己自私小气,让孩子与人分享,等等,都是不可能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所以,一起成长,合力塑造第二天性,本身要求好习惯成为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财富。
第五,敬业是成长之道。作为一个成年人,最主要的工作体验、生活经验都是在职业场所发生的,我们的社会交往圈一般也与职业有关。因此,我们的职业尊严感、成就感,受人敬重的程度和人生的幸福指数,也都与我们的工作状态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我们是否敬业有着很大的关系。
敬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所谓敬业,就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关注每一个细节。所谓的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就是敬业精神决定成败。前面提到的“韩国第一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张炳慧博士白天在一所大学做教授,晚上回家做家务,写论文。她从来没有出去喝过酒,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家务,总是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她这样总结自己家庭教育的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一种敬业精神。
儿童是最热情的观察者,最伟大的观察家。孩子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进而去模仿他们。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充满趣味的,一切都逃不过他们那好奇的眼睛。但是,孩子们还不能够适应快速的节奏,所以,父母应该放弃成人的节奏而用儿童能够理解、观察、模仿的节奏去行动。正如教练员用一个个分解的动作示范给那些初学者。否则,他的行动就无法被儿童所接受、学习和重复。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为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课。
第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中,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从家庭开始,更因为这四个场所中对生命成长具有最长久、最重要影响的还是家庭。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学校教育参与到成长中时,也只是占据了教育生活的一半。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
与此同时,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没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伤痛,这些伤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为拦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我们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学校教育,也应该主动帮助父母成长,指导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