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曾经的草原霸主因何由盛转衰,最终灭亡?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这句振奋民族自信心的豪言壮语,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当然,单单只有这一句豪言壮语并不能使国家抵御外敌,免受外敌侵犯,还需要民族文化兴,国力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国力强,则有赖于民族文化的复兴,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强不息的气息。

在过去,人们印象中匈奴是 凶残、彪悍、好战是匈奴的。那么为何曾经的草原霸主匈奴因何会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游牧民族为何都具有掠夺性,为何总要入侵和掠夺定居的农耕民族呢?

历史研究学者认为,匈奴对其他国家发动侵略,是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匈奴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特别中原地区,不仅仅是为了掠夺生产生活物资和人口,还有确立新任单于政治、军事权威的目的。

汉朝国力远超匈奴

汉王朝在经过了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整个国家已经出现极其繁荣富庶的局面。国库里的钱因多年没处使用,串钱的绳子早已烂了;米仓里的米因为放置多年没动,而每年又都有新米入库,时间长堆,米早已经变质。汉武帝初年,汉王朝的人口超过三千万,是匈奴人口近二十倍。可想而知当时的汉朝是及其的繁荣,国力自然也远超匈奴。

汉朝战略战术

汉朝从取得龙城大捷的关市之战,打破了多年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到决战漠北,汉武帝及其军事智囊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战术运用。

七十年来,汉军从苦守要塞城障,到汉军主动出击寻歼匈奴,采取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的战术让匈奴出其不意。匈奴人习惯了汉军苦守要塞城障,习惯了自己如风一样突然而至,劫掠之后,在汉军的大部队集结赶到前迅速遁走。然而当汉军的行动速度比自己还快、还要凌厉时,匈奴人完全被打懵了。

汉朝的武器装备

匈奴的武器装备一直都远远落后于汉王朝。汉军有铁制的强弓硬弩,铁制的铠甲盾牌,到汉武帝时代铁制的长约一米的环首马刀已经大量装备骑兵部队。这种环首长铁刀单面开刃,厚脊,非常适于马上劈砍。

而匈奴的优势在于马匹。汉初,刘邦遭遇白登之围时,历史记载冒顿单于出动了四十万骑兵,而当时汉朝马厩里仅有100多匹马。于是,汉初七十年,西汉王朝致力于发展马政。到了汉武帝时代,仅边境上的三十六所牧场就蓄养军马四十万匹。

虽然汉军的马匹还是比不过匈奴,但汉军的军马皆由马厩喂养,营养均衡,在决战漠北前,甚至用人吃的粟米来喂养,马匹的质量极高。反观匈奴的马匹一般在草原上自由放养,冬春季节更是缺乏草料,马匹会显得瘦弱。所以,汉军出击匈奴大多选择在春季。

汉朝单兵素质

西汉之时,普遍实行兵役制度,所有身体条件符合的适龄男丁都需要为国家服一定时间的兵役,这时的汉军单兵素质并不高,难与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匹敌。而汉初的骑兵还不能独立作战,主要是配合车兵、步兵。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匈奴人认为汉人是一群只会俯首耕田,无法骑马战斗的人。汉武帝时在普遍兵役制上辅之以募兵制,招募了大量体魄强健、骑射技能高超、有勇有谋的兵卒,很多充当常备军,往往父死子代,成为职业军人。

在这七十年间,匈奴的单兵素质并没有提高。而汉军却已焕然一新,武器装备精良、单兵素质高超让汉军在对外战争中,往往能做到以一敌五。

汉朝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

汉初之时,当匈奴和汉两雄并立,匈奴人打跑了月氏人,占据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它连接着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在汉代,可以说,谁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谁就取得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汉军控制河西走廊发生在公元前121年,主帅是年仅二十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这年春天,霍去病仅带了一万骑兵便出陇西进入河西走廊,直击有十万之众的河西匈奴军民,六天转战五个匈奴部落,杀虏匈奴八千余,但自己也损失人马七千。而在此后的战役中,汉朝更是牢牢地控制了河西走廊。

这以后,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相继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建立玉门关、阳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汉王朝的势力范围得以通过河西走廊,向整个西域地区延伸。

自此,曾经自称“天之骄子”的匈奴终于走向了分裂和败亡,直至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小结

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强盛离不开民族的自强不息,民族文化是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有助于民族的复兴,有助于民族的自强不息,也只有这样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