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城市化需要人口市民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向工业化迈进,迎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经济增速变缓、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等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当前中国经济最本源的结构特征,就此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结构失衡问题。从“城市发展,中国之路”这一角度出发,或许能找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城市化滞后,服务业受限
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段,上半场是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下半场则以“城市化”为主,并进一步带动工业化。历数当前主要高收入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是伴生的现象,差不多是同时推进和完成的,工业化提高了,城市化规模就扩大了。但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过去三四十年,通过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生产要素和全球的市场结合,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快,2015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55%,工业化率为40%,城市化和工业化比率是1.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如果和G7国家(3.4)比,中国的这一数据更低(见图1)。可以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大幅度超前的,城市化水平则相对滞后。
图1 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2015年, 单位:%)
二、拐点2013年:三个反超和一个分化
随着中国经济政策导向的转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市场力量自发地引导下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工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部门,这是中国首次从农业和工业占主导的经济体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这种转变具体体现为经济增速的“三个反超”和房地产价格的“一个分化”。
经济增速的“三个反超”,指的是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反超、服务型城市对工业型城市的反超、消费型城市对投资型城市的反超。2013年,一线城市的经济增速悄悄超过了二三线城市。此前中国经济增速主要靠生产、制造和投资等。二三线城市,包括小城市,依托工业化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2013年经济慢慢减速,一线城市由于市场力量比较完备,下降速度没有那么快,充当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另外,2013年以前,工业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的GDP增速和人口增速齐头并进。但从2013年开始,不论是从GDP增速还是从对人口的吸引能力来看,服务型城市都开始大幅超过工业型城市。与此同时,2013年以后,内需在此前工业化增长的基础上,开始慢慢发挥作用,消费城市后来居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三个反超,说明以服务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大城市,开始取代以投资和工业为基本特征的中小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房地产价格的“一个分化”,指的是从2013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了大中小城市“同涨同跌”的局面,开始了“大城市大涨,中城市小涨,小城市基本不涨”的分化格局。这个分化告诉我们人口的流向,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向各类城市流动,而主要向大城市集聚。其实过去这十几年,中国人口总量从13亿增长到14亿,总的增速并不快。但很多大城市人口流入较多,不断增加的人口带动房价快速增长。作为城市发展潜力的一个综合反映,房价的分化也表明中国城市发展遍地开花的局面已经结束,潜力大的城市开始领跑。
以上变化让我们看到市场自发的力量不容小觑。工业化的长足发展已经为我们奠定了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基础,未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都可以依靠市场力量往前迭代。
三、城市是市场发育的空间载体
图2 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历史变化趋势
四、向城市聚集,“蜗居”到“适居”
当前,中国现代城市化率依然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到了约60%的水平,但户籍人口城市化只有44%左右,近16%的城市常住人口没有城市户籍。根据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的情况,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率应该是到80%-90%。与此同时,我国大城市率也偏低,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中国大城市化率还有近一倍的增长空间。从城市的经济密度上来看,我国一线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比,同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中国人口将主要往城市聚集,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源动力。当前我们讨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不应该只看具体产业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城市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底层支撑。因为发展城市就是创造一个市场,创造一个生态,让新技术在市场和生态里面生长。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并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只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未来一定可期。
如何进一步城市化?可以参考之前提出的“二次房改”的政策建议。此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以工厂为核心,农民工等外来人口通常住在工棚里面,城市对他们的接纳度很低,他们能够享受到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非常有限,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工棚城市化”。未来城市化就是要从“工棚城市化”向“市民城市化”发展,把这些流动人口真正吸纳到城市里面,积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内循环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二次房改”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设安居房,以适当的政策倾斜沿用商品房的办法,把农民工、新市民等流动人口市民化,改善城市治理的同时,帮助他们积累财富,变成未来新的中产阶级。
“二次房改”和“一次房改”分别对应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次房改”发生于1998年并延续至今,正值我国初级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房改的主体是城镇居民等老市民,城市基本特征是城镇化。“二次房改”是我们期待未来发生的房改,房改的主体是农民工、新市民等流动人口,未来的城市发展特征是高级城市化。从工业化到城市化,分别对应“一次房改”和“二次房改”,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综合治理。当前中国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是44%左右,期待这一阶段性建议,可以把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目前的水平提高到80%-90%,并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本文转载自《复旦金融评论》
未名湖数字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