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唐生智到底有没有不战而逃?

1937年,上海被日军攻陷后,六朝古都南京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以及中山陵的所在地,蒋介石在情感和道义上都不可能放弃南京。就是说,明知守不住也得守,守给自己,守给活人,也守给死去的人看。

早在1934年,南京就大规模地修建了永久性防御工事;1935年,蒋介石还搞了一个以保卫南京为主题的军事演习,主持这次演习的,正是后来担任城防司令的唐生智;演习的结果让老蒋大喜:全歼日军!

老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从湘军排长一步步地干到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任命),他参加过护法运动,担任过北伐军前敌总指挥,三次反蒋最终又归顺。他信佛,自称”佛教将军”,让士兵受戒,并佩戴”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章。他又非常随性,躺到路上拦截自己的败兵。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给张学良发电报劝他和平解决。

虽然两年前的演习结果让老蒋很高兴,但到了1937年,经历过与日军的几次大战后,老蒋明白了实力的悬殊不是一场演习可以改变的。

在南京战与守的作战会议上,虽然多数将领不同意守南京,但蒋介石是政府首脑,他无法预知放弃首都会带来的恶果。犹豫之际,唐生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轻弃首都,对不起总理(孙中山)。“正是这句话,让蒋介石作出了最终的决定:南京还是要守一下的。不过他没有明确是重兵守还是象征性地守。但他内心希望南京能守上一个月,以等待苏联的援兵。

鬼使神差地,唐生智最终做了南京卫戍总司令,几支当年参与南京保卫战演习的部队也都给他留了下来,也许蒋介石内心有着一种期盼,他希望1935年的演习结果能从预言变为现实。

接到任命时,唐生智向蒋介石保证:”愿与南京共存亡!“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除了留下小部分的船只以备不时之需外,唐生智把南京附近的大中型船只都赶走了,他甚至都没给卫戍司令部留船,只是在参谋长的极力要求下,才留下了一艘小火轮。然后又修建了大量的战斗工事,做好了巷战准备。

12月11日安徽当涂陷落,日军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为避免守城的十多万人被日军围歼,蒋介石电告唐生智相机撤退。

我们不知道唐生智是不是在等老蒋的这个电报,但他在表示死守的同时,又说依蒋介石的命令而动。就是说,老蒋让撤他就撤。说好的“共存亡”呢?做不到的话为何要自断后路呢?

这样的矛盾是非常致命的!

如奉命驰援的第83军156师,11月中旬从湖北开到苏州,再转无锡,又到镇江,又退守龙潭,一路狂奔,在12月8日才赶到南京,但12日又要冒着巨大伤亡的代价突围!

守城战无外乎三种结果:一是死守,直至打巷战和全部牺牲也不放弃;二是预留后路,守到不能守时争取全身而退;三是听上面的命令,让守就守就撤就撤,但预留退路。

显然,唐生智做到了,所不同的是,他把以上三条揉合在了一起,既要死守,又要听命而退。

由此可知,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战略上是粗线条的,短视而不缜密,“洗泥吃萝卜”,吃一段洗一段。战略上的不严谨无远见,战术上又盲目自信,是唐生智这位“佛教将军”的最大问题。

虽然唐生智做的矛盾,但后来有人说他不战而逃,则是对他极大的冤枉。还有人说,因为唐生智守南京城,才导致了南京大屠杀。这个说法显然是强盗逻辑!这好比强奸犯杀人一样,因为受害者反抗就杀了她,谁让她反抗的呢?其实直至现在,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也是持这种说法的。

但错误归错误,作为一名中国人和血性军人,唐生智做了他在那个年代该做的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