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惟尧则之》宝玺与康熙帝的人生目标 (郭福祥)
康熙檀香木质 交龙钮【惟尧则之】10厘米见方 (文:故宫博物院 郭福祥:印史研究1996年6月第二期)
在康熙的宝玺中,有一类玺文诸如(惟尧则之)(我思古人)(惜寸阴)(坦坦荡荡)等,多与摹古,学古有关,可知康熙帝对古代圣贤思想和行为的重视。但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思古之幽情,而是体现了康熙帝所追求的一种完善的人生境界,从中可以看到康熙帝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所做的努力。
如前所述,康熙早期所处的外部环境是极为复杂的。面对种种的危机和矛盾,康熙深知要赢得臣民的拥戴,除了在统治方略上重视安民外,还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他是一个完美的,值得人们敬爱的人,也就是以德服人。康熙很注意自我修养,善于从古代圣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我思古人,思的是什么呢 ?主要是古人的良好品德。(夫禹,汤,文,武,成王之德,自揣乌能企及,而不敢懈逸之心,或者其蔗几焉。)(朕扶御万国,圣人之德恒企焉)。古人之德,也就是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仁,敬,孝,德,慈,信。康熙认为这是贤中之贤的人格准则。他说:(于辑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引申到帝王则要兼而有之。他还对(尚书)所讲的治天下之法很信服,(尧,尧,舜,禹,汤以来,心法治法,惧在尚书。所谓治法,即建都树屏以立其纲,设官置史以张其纪,经天纬地以尽其才,亲亲尊贤以轰其业,黎民阻饥而为之教稼,五品不逊而为之明伦,为礼乐以导其中和,为兵刑以息其争论,事未然而预为之备,患已至而亟为之驱),也就是具体的政策和行为。而心法则是敬也,诚也,中也。敬则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摇,诚则孚信在中而伪巧不能间,中则公正无私而邪说不能移。)也就是帝王的个人修养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这也是他自己应该遵循的为人准则。古代典籍中这样的言辞比比皆是,因此他十分好学,争分夺秒,(大禹惜寸阴,今当重分晷,披卷思古人,即事探奥旨)目的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朕自幼喜读性理书,千言万语,不外一敬字,人君治天下,但能居敬,终身行之足矣。可见古代圣贤的著作和言行对康熙品格的培养起了很大作用。康熙在自我修养方面是从不忽视的,哪怕是一言一行。朕虽于谈笑小节,亦必循理,因为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亦可失人心也,这也是康熙加强自我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康熙帝以尧,舜,禹,汤,文,武,成王等历史贤君圣人为榜样,以儒家修身之道为标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这是他的目标。虽然他自认为还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要努力去做,去实践。而【惟尧则之】等宝玺恰恰反映康熙的这一思想的和追求。
唯尧则之”,朱熹的注释为“唯,犹独也。则,犹准也”,准则的意思,就是唯有尧能与天相似,达到同一准则了。对于“则”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是效法的意思,本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
“文章”,朱熹的注释为“文章,礼乐法度也”。相传尧文治的功绩,主要在于制定了历法,包括节气和闰月,都在尧的领导下制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进步。尧还制定了礼仪制度,法度修明,礼乐明备。到了晚年,禅位于舜,开创了禅让制,成为千古圣人。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天道最大,只有尧能效法天道。(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创立的文明多么光辉啊!”
综上所述,康熙宝玺所包含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见物如见其人。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亲手抚摸这些宝玺时,似乎在和康熙帝进行着一种无言的心灵沟通,使我们更加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对康熙帝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注释:【清圣祖实录】卷245.1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