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父亲珍藏的家书(文/张垣)
【郁氏文化】父亲珍藏的家书
作者 || 张垣
出生于清末民初的父亲,自幼读过两年私塾,13岁上海滩打工养家糊口时,又从大世界戏台推出的南腔北调中批发到不少文化知识。后来回到故里,在同辈的人中,俨然是秀才。东西宅有几个丈夫在外当工人的妇女,常请他写信,父亲热情伸援手帮忙。等到我离乡背井赴外地读书工作后,父子间常书来信往,通了很多次信。我在多次调动搬家中失落了父亲的来信,而父亲却珍藏了一大札我写的书信。在他永别这个世界后整理他的遗物时,被我发现。我手捧这些纸已发黄出自我笔下的书信,重温了内容,感情的波涛犹一江春水奔腾翻滚。
这一封是1960年10月我从江苏省南通水利学校寄出的家书。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我初中毕业考取了远在百里外的水利学校求学,父亲怕正在长身体的我饿坏了,但家中又拿不出填肚子的好东西,只得把本来当肥料的豆饼磨成粉,炒熟后掺上点盐末,托一个进城的邻居捎给我解馋。我吃到这非同寻常的豆饼粉,胜似品尝山珍海味,托鸿雁传书父亲:"小吃(豆饼粉)已收,交关好吃,谢谢父母的关爱。"父亲在这段文字下划了波浪线,我想,当时他老人家的心情应该是欣慰的。
此封信笺上边印着"最高指示",是我在1966年文革初期于扬州师范学院给父亲的复信。自从南通水利学校停办后我重读高中,于1965年秋考取了扬州师院,父亲对远在几百里外求学的我牵肠挂肚。
那封信笺上印着"江苏省东台县五七干校"字样的信,是我在1970年10月写给父亲的。那年我大学毕业,按当时的政策,理所当然要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一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被摆在黄海滩头的"东台县五七干校"。我分在蔬菜班,一根扁担两只桶,担水浇菜是主课。我把此情写信通报父母,父亲知我身体素来单薄,复信中叮嘱我当心身体。我怕他不放心,又复信道:"比起父亲您13岁在上海滩打工糊口来,我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父亲看中了这句话,在下面圈了圆圈,想必他认同了我的看法。
感恩父亲珍藏着我那么多"旧作",让我在重温父子深情的同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走自己的路,做有用的人!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