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纲要】
波尔说:“自然界凡允许存在的事物,若没有一个框架和形式,内容就无法掌握。理论更是如此,若没有一个思辨框架,内容就会渙散无依。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三个系统构成,它们是表、里、枢,合称三部。三部为病,则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合称六病。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1
三部的划分
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看,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它由两部分构成,气血和框架。二者相互作用,不断分化,最后形成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包裹在里的内层,和介于内外之间的核心层。由于内外两层都与外界相通,故外层为表部,内层为里部,表里之间称为枢部。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极其微妙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它们凭借着阴阳的相对平秘,保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1
表部
1.表部的概念
凡是与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把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2.表部的功能
(1)肺与皮毛的关系: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60~100㎡,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许多低等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換。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素同・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些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2)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起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在皮毛之下,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3.六淫致病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即空气,表部接触空气,故表部诸病皆从风来,风邪作用于人体,一是体表,一是肺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以空气为载体,温度、湿度压力为条件,致病微生物为病源。一个人得病,并不单纯是病原微生物所为,中医治病就是从改变条件、消灭病源、提高机体抵抗力三个方面着手,因此是全面的、科学的外因论。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2
里部
1.里部的概念
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是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所以,古人把里部也称作地部,通地以摄水谷之精微而自用。
2.里部的功能
(1)胃与六腑的关系:《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故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物在里部的腐熟、消化过程是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送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吸收,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利用。在里部系统中,胃在传输上,起主导作用。因此,《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六腑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在里部,结肠可吸收进入人体内的80%的水。所谓水湿的概念,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停留在机体某一部位而不能被支配的水分。水湿在里部积聚,上逆则呕,下行则泻。水湿在表部积聚,轻则感觉体重乏力,重则水肿出现。水湿在枢部积聚,则出现动悸不安,小便不利,口中不仁。
(3)“脾主运化”和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脾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这些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3
枢部
1.枢部的概念
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枢部将表部吸入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就会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说明气血无处不到,是各种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身有多大,枢有多大”之说,横跨表里二部。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2.枢部的功能
(1)心脏的主导作用: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灵枢・师传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而《灵枢·口问篇》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皆摇。”《素间・灵兰秘典论》更突出了心的主导作用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血液在心脏作用下,环周不休,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心脏一旦停跳,血液则失去其作用。
(2)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古人认为血液的营养和保卫功能分别由营和卫来完成。《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营有营养滋润之意,是通过血液供给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物质。卫有保卫功能,即免疫力,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吞噬、免疫作用。
(3)肝脏的调节、代谢功能:《素问・痹证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机体内各种有机物,如酶、激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么多复杂的物质如果没有肝脏的和调功能,是达不到动态平衡的。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细胞在不停地进行者各种代谢活动,体内会有很多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出。洒陈六腑,洒就是均匀一致地向外喷洒,陈就是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通过洒陈的功能由六腑排出体外。
(4)气血的载体:血液的载体是血管,气的载体是神经。机体的整体性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完成,气血的功能通过载体来表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2
六病的产生
01
病因
导致机体各种各样的病变因素,一般不超过机械因素、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第二信号四个范畴。同一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内而刺激机体,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呈现各种各样的症候群。不同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内而刺激机体,也可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呈现一种症候群。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古人称之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2
病机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形成刺激,其反应只有两种,即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别无其他。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维金斯基说:“同一组织所施加同一刺激,一方面由于强度不同,频率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效应器灵活性不同,有时呈兴奋作用,有时呈抑制作用。”致病因素的强度和频率是机体产生阴阳二性反应的外在条件,机体的灵活性则是产生阴阳二性反应的内在因素。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症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频率超过机体的灵活性,表现一系列抑制性症候,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弱,频率有快慢,在机体的三部中,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表现为三阳证,超过其正常反应则出现三阴证,这就是病邪与机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阳证和三阴证的反应都有其物质基础,阳性反应可使血管扩张,机能兴奋,体温升高。阴性反应则使血管收缩,机能抑制,体温降低。张公让曾把阴阳两性反应称为双相反应,第一相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白细胞数目增加、骨髓细胞增生活跃、细胞核左移、酸度升高、新陈代谢旺盛、血糖升高、血红蛋白反应亢进、血中胆汁量减少。第二相的反应则与此相反。机体以气血周流来反应各种病理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到阴性、阳性不同质的变化,亦可作为探讨阴阳的依据,说明阴阳二性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
03
病名
三部每个系统都具有它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这样三个系统就出现六类不同的症候群。在表部分别称为表阳病、表阴病;枢部分别称为枢阳病、枢阴病;里部分别称为里阳病、里阴病。无论任何疾病,病位不超越三部,病性不离六病。所以说,三部六病是对疾病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摘自《三部六病初级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