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太原48中  柴婷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词人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词人因游览赤壁,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与态度:领悟作者面对人生挫折的旷达情怀。

【学情分析】

这首词针对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学生。基于必修一到必修三的学习,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而且,初中的选读文本中也选录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对其已有过基本的背景和内容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会放在情感的挖掘和鉴赏手法的掌握上。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主研习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林语堂对中国古代的一位大文人有过这么一段话的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苏轼真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然而,这位全才却在1080年正月被贬黄州。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经历了一场精神的炼狱之旅,完成了一次与江山的壮丽对话,留下了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这首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词文大意。

阅读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③读出情感(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过渡:宋词在风格上有豪放和婉约之分。这首词是豪放派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

2. 生个别读。

3. 全班齐读。

三、合作探究,理解词作。

(一) 从题目入手。

问题: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说送别诗、田园诗、边塞诗等等,那么,这首词属于什么题材呢?

明确:怀古诗。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典型的类型。而通常的怀古诗往往是由作者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最终达到抒己之怀的目的。

(二)从“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这三个角度入手,赏析这首词。

角度一:“观眼前之景”

问题: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词作的“眼前之景”主要集中在哪里?又具体体现在哪些词句上呢?

明确:集中在上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确:“大江东去”,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这首词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把写景和写人融为一体,不仅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也为下片中周郎的出场造势。所以,有人说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要唱苏轼的词都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然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

【朗诵指导】不仅语言要浑厚,还要读出那种慷慨激昂的感觉。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朗诵指导】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吟诵这一句应用平缓的语气,像叙述一样,娓娓道来。齐读。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千堆雪。

问题:这一句话正面描写赤壁的江山胜景。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这句话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勾勒出一幅怎样的赤壁画面?

明确:传神之字:乱 穿 惊 拍 卷 雪;画面描绘: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之画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三句写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雄奇、壮美的赤壁之画。

【朗诵指导】在读这一句时,语调需激昂,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千堆雪”处需稍稍慢一点,让人品出赤壁的美。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明确: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更是为了抒情。只有这样的赤壁长江也才能千呼万唤出英雄的形象。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与下文的“遥想公瑾当年”完成了自然转换。

角度二: “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怀”

1、周瑜的形象特征。

问题:“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词人给我们描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呢?

明确:年轻有为、英俊潇洒、儒将风度、指挥若定······

【朗诵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

2、对比“周瑜”与“苏轼”

问题:老师有一个疑问,三国英雄有很多,你比如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天下无敌的吕布,隆中对策的诸葛亮,那为什么苏东坡偏偏选择周瑜来写呢?

明确背景:苏轼(1036—1101)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几近死亡边缘。出狱后被贬黄州,出任黄州团练副使,无权无势无俸禄,还有地方官来监督。这首词创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多。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后来被大赦,回来途中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明确杜甫形象: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外貌气质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功业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这样一对比,更加突显了苏轼的人生悲剧。真是造化弄人啊!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而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却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怎能不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这一句我们看到了一个失意苦闷,有着满身才华却在年岁将老之时还功业未成的苏轼。(壮志难酬)

3、合作探讨:探索情怀

问题:这首词到最后是不是仅仅抒他一己失意之怀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他是苦闷的失意的,但有的人确认为,他的失意苦闷当中也寄托了他洒脱旷达的情怀。那么,你怎样认为?(要求:讨论两分钟,自由回答。)

明确: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豪迈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他虽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出世入世的精神矛盾,但却是最达观洒脱的一个。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和洒脱呢!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也是他的诗意人生。

【朗诵指导】读出“壮志难酬”的失意之感,读出旷达洒脱的释然之感。

四、结束语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伤痕累累,远离家眷,来到了荒僻的黄州,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他真的成熟了,于失意的人生中,他找到了一种豁达。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困顿,面对挫折,苏轼选择在江月之中获得顿悟,学会了乐观旷达。这就是我们豪迈的苏轼,洒脱的苏轼,旷达的苏轼。

五、作业布置。

思考:本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试将这两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

今日小编:红红

【名师课堂】是山西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防疫期间开展

分享原创教学资源引领网络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都是名师工作室

或名师个人的教育教学资源成果,在这里分享给广大老师和学生们,希望对疫

情期间线上线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所帮助。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