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为什么你得了抑郁症,却不敢说?

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好像很少听亲人朋友说“我/Ta得了抑郁症”。
但在网络中,“人均抑郁”,“网抑云”等新词却泛滥成灾。

有人觉得”抑郁症“变成了一种借口
截图来源于新浪微博

有人觉得,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持爱心
截图来源于新浪微博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在我的临床经验中:
抑郁症患者极少实名制公开自己的患病状态,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康复之后才告诉身边的人——我前段时间有点抑郁,现在已经好了。
所以网络社交媒体自然成为了匿名公布诊断结果的途径。
而在真实生活中,这种不敢说,不能说,不想说的心态,我们称之为:病耻感。
病耻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看。
情感上,我们可以理解“病耻感”的存在,对疾病的恐惧、逃避是人的天性。
但在理性思维下,一个人会因为疾病而达到「见不得人」的状态,似乎不合逻辑。
人通常不会隐瞒自己的骨折、脱臼,也不会因感冒而觉得自责、羞耻。
但提起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这些精神疾病,隐瞒、自责、羞耻、抗拒却如影随形。
父母时常会说:我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抑郁?

却从来不会说: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感冒?
为什么精神疾患及家属的“病耻感”会如此强烈?人的“耻病”观念又会带来什么?
病耻感可能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不释放
内敛、从不释放情感的人,更容易有强烈的“病耻感”。
小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情感的反馈可能更多是严厉的质问:
你在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你哭什么?不许哭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似乎情感本身是有原罪的,通过某种技术去随意操控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表扬的。
于是各种正常的生理心理事件都变成了你的“无能”。
  • 我的心理出了问题,是我自己没有把控好我的人生

  • 生了病就会谴责自己,认为自己命不好,遭了报应

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
你遇到什么样的人,遭遇什么样的事情,个体能掌握的程度极其渺小。
在个体生命历程中,情绪也并非你能全然操控的。
接纳和包容它的基础上,合理释放它才是你应该修炼的,不要试图去消灭它、回避它。
别将外在发生的一切,强行全部归因于“能力”
尤其不要把情感的释放当作异常。
想象你回到小时候那个被质问的时刻,完全可以坦然坚定的告诉对方:因为你刚才说的话让我觉得很难过,所以我哭了。
原因二:思而不学
吾日三省吾身,是积极的,吾日三省吾身而不学,就会变得消极。
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 我是特别的吗?

  • 人生有意义吗?它是什么?

  • 我的生活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 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价值?

思考到尽头你可能会发现:似乎一切都毫无意义。
于是你陷入了抑郁和无意义感。
沉浸在思考里无法自拔,只会让你感觉到无比的痛苦。
因为没有输入,也没有输出,缺乏呼吸感。
我们可以把大脑比做一潭水,如果没有源头活水,也不能流出知识,那么它就会逐渐变成一滩淤泥,让你越陷越深。
这种无价值感会让人从焦虑到抑郁,从自责到堕落。
 第一步:先停下思考,放松下来。
不用刻意的去把病耻感扔出大脑,你需要做的,只是放松下来。
冥想、催眠疗法都可以是你的选择,给自己的大脑一个缓冲。
 第二步:去学习: 
你思考的所有问题,都在前人的哲思中。
去阅读,去理解,去做笔记,去消化它。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试图参透“人生意义”的天机,但大家的思考可以给你更多可能性、更多启发。
第三步:去行动
把你思考的问题和看法整理好,然后介绍给你身边的人,输出你的观点。
让你的思考流动起来。
尝试做到“知行合一”,别以为它很简单。
原因三:不了解
偏见之所以令人头疼,就是因为很多并非是从恶意出发,仅仅是因为“不知道”。
就像是上图的言论,无疑会让真的有这种情况的朋友心情复杂。
但我们却很难说这样“用疾病开玩笑的行为”,背后是歧视。
这可能并不是因为歧视,仅仅是因为不了解。
而很多情况下,视抑郁症为“不正常”,也出自“善意”的动机,在做“善意”的事情。
  • 父母希望抑郁的孩子能迅速康复,百般骄纵

  • 希望帮助到抑郁的朋友,小心翼翼,唯命是从

  • 网友担心刺激到抑郁症的患者,一味捧杀

但这都不是正确对待患者的方式,更不是正确对待抑郁症患者的方式。
抑郁症患者固然是敏感的,可无论是不当回事还是太当回事,都容易把情绪推向极端。
如果你试图帮助,请首先把他们当成“正常的”,视为“异常”,才是病耻感的社会原因。
虽然“病耻感”常用来形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负面情绪。
但实际上,所有疾病都有类似的“耻病”状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 老人不想给子女压力而隐瞒病情

  • 传染病患者一般会隐藏病史

  • 频繁出没在医院检查身体

  • 以“太忙”为名忽视身体不适

这些对疾病的不理性态度都是不同程度的“耻病”表现,而“耻病”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
以精神心理疾病为例,它会导致——
  • 问题的隐藏,错过就医最佳时间

  • 亲友越劝说,越拒绝就医

  • 排斥服用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 对复诊抗拒,导致疾病复发

病耻感人群试图通过伪装、拖延来逃避自己生病了的事实,导致的结果就是疾病更严重,治疗更困难。
病耻感是普遍的,因为疾病本身就是普遍的。 
我们一直在和疾病共生。
小至感冒、发烧,大至骨折、肿瘤、瘟疫,从没在我们生活中消失过。
在生命的后半程,每个人都可能患有各类慢性病:高血压、失眠、糖尿病、高尿酸、高血脂……
带病生存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随着平均的寿命增长,疾病不可避免,还会不断翻新。
如同新冠病毒,突然间出现,然后与我们长期共存。
生病,只是身体在提醒我们:你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及时调整!
想要做到对疾病完全从容,是极困难的,它要求个人的心理、家人的心理以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完满。
那么,当你意识到自己有病耻感,怎么办?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始——
第一步:不要认为病耻感是坏的
接受自己有病耻感这个事实,试图和它共处,如果做不到,可以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注意:你的目的不是消除病耻感,而是接纳它。
第三步:把自己对“抑郁症”的感受写在纸上
然后在某个合适的时机,把这些感受与亲友沟通过。
记住:理解自己,输出观点,得到反馈,而不是陷入耻辱感。
与疾病共生的同时,也试着与你的“感受”共生,在心理疾病康复的路上,病耻感是“亦敌亦友”的存在。
患有疾病不必自我责备,有“病耻感”更不必自我纠结。
不要将自己“异化”,你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能够被包容、被关爱。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康复之路上的闪光点。

本文作者:彭旭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