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语捅破窗户纸,从龙功臣被暴发权臣灭族
想当年,生活在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吴王杨行密只是庐州(今合肥)刺史,名字还叫杨行愍。
那时,他麾下有个庐州本土将领,叫李遇。
光启二年(886年)十二月,寿州刺史张翱部将魏虔率万人进犯庐州,李遇在慎县抵御,单骑按槊,当先破敌。
《九国志》在这里摆了个乌龙,说李遇打败的是“梁军”。但当时并没有名为“梁”的势力,后梁开国之君大魔王朱全忠远没有受封为梁王,和杨行愍也没有冲突。张翱不过是个路人小怪,在历史长河中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杨行密一路打怪升级,干掉了秦彦、毕师铎、赵锽、孙儒等一系列大小怪,李遇也随他捡经验,从伍长做到马军副指挥使。等杨行密做了淮南节度使,水涨船高,他也做了淮南马步诸军都尉、常州刺史。
天复三年(903年),杨行密遭到一次危机,他的发小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州,今宣城)田頵和润州(今镇江)团练使安仁义及杨行密的妻弟奉国军节度使(遥领)朱延寿联合起来反叛了他。杨行密装病诱杀了朱延寿后,淡定地说:“这个小贼死了,两个大贼就不足为虑了。”
战略上固然要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的。这两位都不是软骨头,不会因为你觉得他们不足为虑了就自动消失。
李遇就不幸对上了来串门的安仁义。
他的处理办法简单粗暴:大骂!
安仁义略一思索,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一定有埋伏!
这还真不是李遇摆空城计扮猪吃虎,因为他真的有伏兵。但安仁义仗着自己勇武和统帅数值高,很淡定地解甲吃饭,李遇也没占到便宜,不过也算阻止了安仁义的势头。
淮南军人才济济,不久,田頵、安仁义就都领了便当。杨行密也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受封为吴王。
《新唐书·杨行密传》记载,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临死前对继位的长子杨渥说:“左衙都将张颢、王茂章、李遇皆怙乱,不得为儿除之。”
小编觉得这个记载很有问题,下文分解。
杨渥继位前担任宁国军节度使,因为要接老子的班,就由王茂章继任。杨渥向王茂章索要以前在宣州的帐幕和亲兵,王茂章不但不肯,而且态度很不好,于是被杨渥派兵驱逐,逃到吴越,后来被朱全忠索要,成为了后梁的大将。
早已卸任刺史的李遇被任为淮南行军司马,并成为了下一任宁国军节度使。如果他被视为祸患,似乎不该有此待遇。而且李遇的儿子娶了杨行密的女儿,两家是亲家。
杨渥仗着身为一邦之主手里有兵而任性,却没有防着真正要作乱的牙将张颢、徐温。他把嫡系部队派去江西开疆,又调走本地驻军好让自己打马球,结果张、徐趁机发动了一次所谓的“兵谏”,尽杀杨渥亲信,外表光鲜的一邦之主成了事实上的傀儡。
天祐五年(908年,吴国继续用唐朝年号),杨渥被官宣暴病而亡。
张颢原本和徐温约好平分吴国,称臣后梁,但又动了独霸吴国的心思,厉声恫吓众将拥立他为主。众将知道他的意思,却不敢表态。
幕僚严可求上前说:非你莫属,但是镇南节度使刘威、歙州观察使陶雅、宁国军节度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简都是和先王差不多的人材,你如果自立,他们不服,不如立幼主而辅佐之。
于是杨渥的二弟杨隆演继位。
严可求事实上已经站队徐温,没多久就帮助徐温杀了张颢,宣布张颢是杀死杨渥的凶手,从而成为了最大赢家(拙文《野心勃勃的他,只做了九天的权臣》内详)。
严可求为张颢立下的flag现在应在徐温身上了,因为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的确不服张颢,也不服徐温。毕竟他们都是为老王打江山出身入死身经百战的,徐温算老几?李遇尤其心理不平衡,说:“徐温是谁啊?我不曾见过他,突然就主政了?”
李遇这么想,徐温也是有数的。天祐九年(912年),馆驿使徐玠出使吴越国,路过宣州,就奉了徐温的命令,说服李遇入见新王。
起初,李遇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他可以不认徐温这个事实上的老板,但对杨隆演这个名义上的老板他还是愿意认的。
虽然李遇不服徐温,但既然李遇都同意入朝了,徐玠也算圆满完成任务了吧?
然而,徐玠并不满足于此,他好像有别的企图,仿佛他的真实目的不是说服李遇,而是——
激怒李遇!
“您如果不入朝,他们会说您反了。”
李遇一听,武夫的暴脾气就上来了:
“你说我李遇反了?杀侍中的人难道没反?”
这里说的侍中就是杨渥。吴国仍然在唐朝体制内,杨渥还挂着唐朝给的侍中荣衔。
这话都说出来了,说明李遇已经不打算和徐温谈笑风生了。
徐温大怒,任命王坛为宣州制置使。宣州作为宁国军的治所,长官默认由节度使兼任,这等于把李遇免职换人了。罪名也很简单,就像徐玠说的:不入朝!
徐温还派都指挥使柴再用率昇、润、池、歙四州兵护送王坛去宣州就任,还派了养子昇州副使徐知诰为柴再用的副手。
都闹到这份上了,李遇也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和柴再用上演了一个月的城市攻防演练。
连据说只要宣州有情况就会出现的怪物也来凑热闹了:李遇部将朱从本家的马厩里养了几只猴子数头,有一夜,马夫去喂马,看到一个像驴但手足都有毛像人一样还冒着臭气的黑东西据着地,几乎把猴子吃完了。
徐温觉得攻城实在麻烦,于是双管齐下,软硬兼施。
软,就是派典客何荛去说服,就说是名义上的领导杨隆演发话了:您没想造反,就随我入朝。想造反,就把我何荛杀了。
硬,就是用人质要挟。李遇宠爱的小儿子在吴国都城广陵(现在的扬州)做牙将。没多久,李遇就看到这个小儿子在宣州城下大哭。
李遇不忍心了,也相信——大概这就是为了相信而相信——何荛传达的是杨隆演的王命,跟着何荛出城,大家都是自己人,和为贵,不打了!
然而,除了那个没出息的肉票以外,谁和你是自己人?
李遇就是没有淮南第一将李神福那种即使家属被劫持也面不改色的觉悟,所以他不但成不了淮南第一将,而且窝囊地和全家一起成为了刀下鬼。
《十国春秋》论曰:李遇一言之失,遂发祸机。
此举收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刘威、陶雅吓得亲自入朝,徐温恭敬厚待他们,就像对待老吴王杨行密一样。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老吴王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李遇的儿媳妇没有被杀,而且被安排了改嫁——改嫁谁不好,改嫁了徐玠!
合着徐温做了大赢家,徐玠做了小赢家,各取所需。
后来徐玠也做了宁国军节度使,少不得带着夫人赴任。于是这位公主殿下又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可能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屈死的夫家,感愤而亡。
但是,史料明确记载,徐玠任宁国军节度使是938年的事,距离李遇全家团灭已经26年了,公主殿下您这感愤也忒延迟了吧?就这延迟,便是在霍家团灭后12年才自杀的霍成君都够死上两回了。
而且这已经是南唐年间,皇帝是继承了徐温的权位、已经改名李昪冒认唐朝宗室的徐知诰,杨氏连公主都不是了。
其实李遇家至少还有一个幸存者,当时有人偷偷把李遇还是婴儿的孙子李仁义藏了起来。
当初,安仁义败亡前,把爱妾送给了李德诚,理由是“他们都骂我,只有你不是。”
小编感觉李遇孙子的名字包含了他爷爷对安仁义深深的恶意……
但安仁义无形中立了一个神一样的flag:李德诚富贵高寿,和徐温、李昪父子都结为儿女亲家,到了南唐,明明只是姓李而不是宗室,却被封为赵王。
而谩骂过他的李遇、王茂章、米志诚……竟然没有一个能在吴国善终!
当初的徐知诰作为团灭李遇全家的重要参与者被升为昇州刺史。昇州就是当时南唐的都城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徐知诰可以说是踏着李遇全家的尸体上位的,无疑是李遇的直接仇人之一。
但在南唐一朝,李仁义不但没有见不得光,还做了县令。
李昪不同于乃父,得饶人处且饶人,拿一个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装点门面显示自己的宽容,何乐而不为呢?
保大十四年(956年),柴克宏受任为宣州巡检使时,发现城墙年久失修,一问,原来因为宣州城已经出了三个不听话的长官,继任的长官都不敢修城了。
这三人自然就是田頵、王茂章、李遇。
作为一个称职的将领,柴克宏当然是选择把宣州的城防修好了——但不知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他是否会有所思,因为李遇的直接仇人柴再用,正是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