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文馆 袁召起对作文的最新思考

第一部分   前言

2017年下半年,开始准备我的作文讲座,主要是小班式的作文点评。作为开场白,我也准备了一套虚话,想不到讲着讲着渐渐充实起来,居然把我对作文的整体理念的思考都融汇进来了。先是“作文论”,然后又在学生家长的启发下思考了“作文课”,与此同时“作文评”的实践工作也越来越深入展开。结果终于形成了这本书。

第一章  作文论

一、我为什么想到要做作文评析、指导?

我做作文评析、指导的讲座,起因似乎很偶然。好像只是受到两个人的影响。

最早是山东政法学院的一批大学生到我们总部来做毕业实习,其中一个安排在品宣部给官网写文稿,刘雅晴具体负责安排这个同学的工作内容。有一天雅晴邀我看看这个同学写的新闻稿,说是可以简单地给提一点意见。“简单地提”不大符合我的风格,我拿到草稿就认真地阅读,详细标注了十几处语句,然后与那位同学做了从头到尾的讨论,小到一个标点,大到文章的结构理念,从“的、地、得”的用法,到《文心雕龙》的建树,吹毛求疵、天马行空地谈了我的看法。大概用了2、3个小时的时间吧,我当时想:能够对这位同学有帮助的的话就不要顾忌时间了。实际上我是有点“好为人师”,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很愿意多讲几句,何况人家还真是听得进去呢。

巧了,又过了两天刘雅晴的表弟王一帆过来了。小小子是来探亲,跟着暑期班听了几节课。他小学3升4,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课后在办公室自由进出,雅晴觉得有点乱,就给他安排写读后感。我也是习惯了,听到谁说“写东西”就想关注一下,于是就看到了他写的《岳飞传》读后感。说实话,写的那叫一个烂啊。

我好为人师的念头又跳出来了,感觉这种情况我应该帮助他一下,做做指导。于是我把他带到小接待室,从头到尾地给他训了一遍。开头我就告诉他:你写的连流水账都算不上,你看看我用12个字就能把你整篇作文的意思说出来!然后我问他听课的感受——原来这个小家伙确实听到、记住了不少东西呢。我要他把最有感觉的写一写。

结果,第二天王一帆一下子给我交上来两篇小读后感,一个是我跟他谈论过的《岳飞传》,另一个是我们没有谈过的《精灵鼠小弟》读后感。阅读之后,我略微有点震惊,我发现这孩子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小文章写得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叙事清晰。不仅读《岳飞传》的,就连《精灵鼠小弟》读后感也写得有模有样了——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啊,这说明他真会写作文了。同事刘雅晴——他的表姐是留学美国回来的,见过大世面,对作文的优劣也当然能看得出来,她看一下,也感慨:他忽然会写作文了。

随后不几天,雅晴又对我说起政法学院那位同学写的稿子,她说那人写稿水平也是明显地提高了——令我诚惶诚恐的是,雅晴把这份功劳也算到我这里来了。

就是受到这两件事情的启发与鼓舞,我开始尝试着以这样的形式点评《约读书房内刊-季刊》上面发表的学生作文(主要是读后感),起初在我个人的公共号公布出来。想不到时间不长就得到校区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回应(甚至打赏)。好多人是属顺毛驴儿的——我也是,这样一鼓励不要紧,我的步子就停不下来了,甚至暗暗地做了一个百篇计划,自忖可以编集一本小书了。

再后来热心于学生教导的校区负责人解老师积极地约我给孩子们做个讲座,我考虑正好借此机会近距离地与小作者们交流,更加之可以满足“好为人师”的虚荣,于是我很幸福地答应了。感谢解老师和校区老师们周密的安排,讲座比较成功,起码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讨论。

最近济南气温骤降,大街上行人的装束忽然由短袖模式切换成“小棉袄模式”,我也随之降温,冷静地回顾一下,做个小结。这时候才恍然大悟:

——那个两次指导作文,起初看起来好像是我发善念帮助别人,但是最后却忽然发现竟然是别人在帮助我啊。

——人世里的很多遭遇,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其实居然都是收获的时候,这是命运公正的恩典。

唯有全心全意地继续做好,才能回报这份恩典。

二、我为什么能实效地帮到别人?

本来这个问题似乎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是想不到上苍继续对我施以恩德,很快让我碰到一次启迪。

那天我去洪家楼校区对接工作流程,我坐的是1路公交车,有段路线是自解放路往北拐上山大路。车上了山大路,这时候有一个中年女士问:“我去甸柳庄怎么走啊?”司机说:“你过了,啊,你往回走,到解放路上,下车往对面换101。”

这个司机说的一点都不错,但是那中年妇女没听很明白。这个时候,车停了,到站停了,司机说快下去,对面,坐到解放路找个站,下车。中年妇女还是有点蒙逼,紧抓着扶手不放。我立即告诉她:“你快到对面坐车,坐到中心医院下车,再到对面换101,记住,中心医院。”——听到我重复强调了两次“中心医院”这位女士忽然有明白的神情了,轻松地放手,转身下车了。

到洪家楼,我简单与一个家长交流这件事,她说:“女同志就是要有明确的参照物,否则不分东西南北,我就是这样。”

你看看,司机说的一点都不错,但是他告诉别人的是一条线;而我,告诉这个人的是一个点,记住这一个点,保证她这次能到甸柳庄,就行了。至于以后她再乘坐这条路线换车的时候,她是不是能够很灵活地在解放路的其他站口换车,我们先不要考虑,起码这一次,它是准确无误地到了,甸柳庄。

——这个不止对女士,男的不熟悉路的,也得这样明确到点地告诉他才对路。

我们教小朋友写作文也要这样。不要说你看看:朱自清的《春》是怎么写的?鲁迅的《一件小事》是怎么写的?不要这样。应该是怎么说呢?这句话你这么写,那一个段落你那么分开,你应该摘录下来这一部分;你是不是有高兴或者悲伤的感慨?你把你想的写下来——就这样。

那位家长插话:“很不幸,我经常像您说的前半部分那么做。”

我们先不要培养孩子当作家,而是先指导他/她会写作文,所谓厚积薄发是个小骗局——我以前就是这样想的,我觉得我已经吃这么大亏了,孩子们就不要这样做了,让他/她一点一点的突破,一点一点的进步。不要试图让他/她找普遍规律成为作家那个水平,而是先能够写一篇作文,有了兴趣,他/她自然可能去学习更多的技巧。

那天,交流完公共汽车指路的情景,我自己首先恍然大悟了:原来这不正是那两次我指导写作练习有实效的原因所在吗?

——归根结底不过是一句话:说到点儿上。

就是抓住问题所在的那一点,明白、彻底地把错误说出来,提出具体的改正方法。

三、我为什么能“说到点儿上”?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禁不住再把问题逼近一步:我为什么能“说到点儿上”?

第一次讲座的时候,等主持老师叠床架屋地讲完我的“光辉历程”之后,该我讲主题了,我说:“感谢主持人,她善意地把我拔高了。她说的这个人太高大上了,作文神童,高校中文老师,文学作品很多,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几部理论著作等等。你们不要把他当成我,那是另外一个人、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吧?但是——这本书,这本《实用文章学》她介绍得又不够。实际上这本书与当代中国一流大学的著名文章学教授的著作放在一起也有它的独特理论优势。”

然后,我就拿着《实用文章学》这本书讲了一个譬喻,我说:“大家看远处来了“两个人”,大家都明明白白看到是两个人,并谈论这两个人的性别、性格、兴趣;我偏偏说是三个人,等他们走近了我问'你们三个人好吧?’他们很高兴地答复我,愿意跟我说话。为什么?因为那个女的怀孕了;然后,这个女士进了B超室,出来后护士对他俩说'你们四个很好’——那两个人很恭敬地听护士说话,你们猜怎么着?怀的是双胞胎!”

传统的文章学理论是“内容和形式”两要素做分析基础;而《实用文章学》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思想和语言也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好文章是“浑然天成”的语言组织。但是写作文章或者分析文章又需要有一套解剖的工具,明明是面对一头生龙活虎的牛魔王,却要看到骨肉分离的细密间隙。怎么办?《实用文章学》提供了“三要素”的分割工具。也就是以“文辞风格、文理风格、文体风格”这样三个子系统有机地把整个文章的复杂体系分解开。

这是《实用文章学》新创的一套理论系统,首先这是文章学自身的建设,用以分析文章,顺便可以做“文章分类学”的建设;其次,以此理论系统为基础,以备进一步创新一套“写作学”的理论与实践。当然,撰写一部“实用写作学”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工作量巨大的前期筹备。我原来设想的当然是以古今中外的名著做案例资料的,所谓的“倚天屠龙”吧。——现在我终于放下来,专心做中小学生的文章习作的评点,于是就有“屠龙刀杀鸡”的自嘲。

实际上,这叫深入浅出,真正做到其实大不易呀,甚至并不是我们想不想去做,简直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了。近代有王力先生“龙虫并雕”的设想,但是好像不成功,引用一位学者的话作证:“有不少人认为,语有法,通法,写得好也就可不成问题。事实情况证明并不是这样。比如黎锦熙先生,王力先生,吕叔湘先生,三位都是通法的,黎先生笔下既不清晰又不流利,王先生笔下不能简练,可见法至多只能保证写得语句无误,不能保证写得好。吕先生是真能写的好,那么,不来于法,来于什么呢?勤读勤写之外,恐怕仍要加上天赋,包括严谨和能文。”(《柴门清话》张中行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第138页)

目光再放远一些,看看古代,我喜欢毛宗岗批三国、金圣叹批水浒,那种畅快淋漓、入世出俗的自在,每一句话都说在“点子”上,一则是得好书(文)之助,二则更助推好书(文)。其实当时这两部书,也不过是通俗的评话罢了,不入“大雅之堂”的;当然,现在早已鱼跳龙门,成为了中国文学评论的研究生课题,养活着好多专家教授。这两位如果说“文如其人”还有点含糊,那就进一步说他们语言和思维形式是相同的,他们在雅俗之间婉转自如;这样一想,联系张中行先生切近观察后的评语,我们才知道“龙虫并雕”是可能做好的,卖狗肉不利索的只是王先生罢了。

经过上述相反相成的思考之后,我终于能够以一种端正的态度、新颖的方法审视学生作文,更能够看得透彻,所以也就更能够“说到点儿上”了。

现在这些幼稚的小学生把作文练习(写文章)坚持下去,谁又敢说将来他们一定不能够成龙成凤呢?所有俊美的天鹅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都曾经是丑小鸭。

四、什么是作文、为什么它不是写作(为什么是读后感)?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作文习作不是作品写作。

袁召起《实用文章学》初步提出了文章学分类体系的运用原则(三要素的对应)——文章分类之后交给“写作学”,进一步研究每一个文章种类(公文、文学作品等)的写作规律。根据这个运用原则我们发现:学生作文不符合这个分类的标准;或者说学生作文是一个“另类”。

到这里,已经不能不对“作文”进行一个初步的描述了。

想到要严格说明“作文是什么”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很难明确地划定其内涵外延。但是,又几乎每个人心中有一个“作文”的范型。也就是说,倒过来“什么是作文”大家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比如:学校里写的那种文章,考试用的文章,限定字数的文章,不接地气(可以不要事实、胡编乱造)的文章,可以模仿别人的文章,没有读者(只是给某个特定体系看)的文章,应付老师的文章等等。

世世代代的莘莘学子们心目中的“作文”当然有错落,但是更多的是可以重合的,那些层层叠加的轮廓投射形成一个厚厚的阴影,这个阴影就是大家公认的“作文”。

如果要做理论方面的分析、总结当然是可以的,既然“写作学”我们能够概括出来,作文概念又会复杂到哪里去呢?但是在这里有必要给中小学生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做太复杂的阐释吗?换一种解说方法也许会让人忽然就看明白了:我们都知道驾校的考试,科目一、科目二不要说了,路考科目三是真正驾车到实际的公路上去行驰,并且必须开到最高档位、保持一段时间的高速度。但是,无论叫谁说,科目三也不能算是正常意义上的开车吧?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报刊的通讯、广告公司的文案、电影的剧本、“纯文学”的小说诗歌等等,我们的学生作文与它们的区别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吧?——我只问一句话:作文是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人说“作文就是一道复杂的语文问答题”,这样说有一点道理,但是泯灭了作文的主要素质。毕竟,以表现形式和完成过程来说作文是文章,它不符合“写作学”的标准,但是它完全符合“文章学”的标准,以“另类”的思维标准判断,应该有一个与“写作学”并属文章学的下游领域的学科类别,亦即“习作学”。写作的产物叫“作品”;习作的产物叫“作文”。这里有一条“分割线”——同样是站在书山上、同样是向前看、同样是45°角,只不过有个叫冯唐的抬头看,看到了一条“金线”;而我低头看,看到了一条“土线”。(这方面的思考我们下面还要展开来说)

其次,读后感是少有的既是写作又是作文的文章种类。

我们这里点评的学生作文以“读后感”为主,这是我最感到轻松自如的一个切入点。毕竟从长期发展的方向考虑,我更喜欢写作学规律的探究,而不是奇技淫巧的作文评判。形象地说:我欣赏果园里硕果累累的大树而不太喜欢那种小盘、大缸里的盆栽;我推崇爱国者导弹而有点蔑视那些点缀和平、喜庆的烟花。

呓语:后来我看到一种“火禾”,烟熏才生长、浇水反而不长。

前面我们说了,所谓“作文”就是一种文章形式的训练,为什么说是“形式”呢?因为其内容虚假。比如“写请假条”的作文,除非极少数的偶然情况,学生是在不需要请假的时候写这个东西;又比如貌似真实的《我的老师》作文,绝大多数学生是要挖空心思赞美老师的——想听到一星半点儿真实的批评?你没门儿!

而读后感恰恰是对写作学和作文两大类型都符合的一个文章种类——也就是说读后感的训练对写作和作文的发展都有合情合理的帮助。

写读后感,我们先不去考证所读的书是不是“真实”了,比如我们也看到当代某本被标榜为儿童文学名著(其书名甚至成为某大奖的名称)的小说在关键细节有不符合科学常识的“硬伤”,是为理性的人们所不齿的假、丑、恶。但是读书笔记/读后感至少是面对着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文本,不论该文本怎么虚假,但是读书的人——我们的小读者是可以信以为真、不加怀疑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取舍都需要真正科学的态度。从这个意义来说,读后感是实实在在的写作。

另外,读后感允许我们有无数个“感想”,毕竟不是直接针对真正的现实,因而有相对的开放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标准答案”的束缚。这是它弹性、灵活的地方。

第三,也是在与现实的“距离”而言,读后感可以进行任意的文章形式的习作训练——也就是纯粹的作文练习。对照袁召起《实用文章学》的解析工具所指,这些练习分别在文理风格、文辞风格、文体风格等三个维度。读后感的习作当然可以具体的展开,比如应用“作文开头12妙法”等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尽管我不采用,但是在本文第二章也有所展示,请继续往下看。

五、我对整个作文训练的看法

我今年(2017年)春天写完了《高考作文培训教程》;现在秋季再写这一系列作文的点评,这个年底要出书了。到明年(2018)我筹划做“小升初”,和“中考”两本作文评选——或者是一大本分两编,叫做《初(中)级作文评选/教程》(暂不确定),嗯,这样从头到尾我就全写完了。出齐了书,然后在约读书房这个平台上打造成一个“中国最好”的作文指导系统。每本书都贯穿着我自己的理论体系,或者直接在书的前部设置我的理论文章,“论”与“评”相得益彰互相衬托。

根据实际经验,结合体系构建,参考专家意见(比如卢梭的《爱弥儿》、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等)我们看到:有关表达,幼儿园是开始训练说话、讲故事;小学、初中、高中等才正式训练作文习作。按照学生心智的发展(当然更有必要结合国家的考试大纲),我以为应该可以提出一套作文习作训练的标准规划体系。

这样说太一板一眼了吧?再讲个生活细节放松一下。

一天早上,我和刘猛老师在百花公园跑步。我说:“你别走,你要跑,慢跑也要跑。”他随口问我:“走和跑有什么区别呢?”我略微一想,回答:“频率不一样啊。”刘猛迅速反应:“状态,走是单脚离地,跑是双脚离地。”我顿时如同醍醐灌顶——是这样啊。

很快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应用:一位热心的家长邀请我到家里去指导一下孩子作文,我带着这个问题去了。小宝拿着习作来到楼下客厅,她小学三年级;我知道还有大宝读高二,便请家长把大宝也叫下来。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跑与走的区别这个问题,小宝说:“跑比走快”大宝说:“跑比走效率高”——我就此展开话题:研究生毕业的刘猛的答案又不一样,您看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年龄、学力水平其回答的层次是不同的。我们看到小学生的回答,我们觉得有道理,符合他们这个年龄的认识;高中生的回答也符合他的学识,研究生的也符合他的才识。实际上,孩子是一个完全的生命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轨迹,儿童的天真,少年的活泼,青年的探索都是最正常的状态,我们为什么非要给他们颠倒扭曲过来呢?

——小学习作训练应该以“情景作文”为主(以“看图写话”与“读后感”、仿写(扩写、缩写)、续写等为主),最终表现为“小升初作文”;

——初中训练以“客观应用作文”为主(要习作多种作文形式,这三到四年是学生思维迁跃剧烈的时期,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最明显。)最终表现为“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是否定之否定,以“综合作文”的训练形式结束习作练习(提倡“有感而发”,可以夹叙夹议,但绝对不只是议论文,也可以抒情,包括写诗);作文到高考为止,所以最有代表性,我统计过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专门分析其出题要求,无论国考还是省市独立出题的都有不明文禁止写诗的情况,按照“法无明禁,即可实行”的规则,写诗也是可以的。

此后(大学的,成年人的)写文章开始向“写作学”的领域变异、分化,但是只能是小众化。另外的大量的类似于作文训练的工具性写作是什么呢?朱自清先生说过:大学的常规习作主要是训练写论文。论文不是议论文。

我坚决反对揠苗助长,所谓“破格、闯红灯、弯道超车”等       打破正常生长规律的行为。卢梭借助茉莉之口告诉我们:“大自然让孩子成人之前保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故意破坏这个次序,我们只会得到早熟的果子,它们既不会饱满,也不会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败。我们将造成年轻的博士和年老的孩子。童年时代有它自己独特的看待事物、思考事物、感受事物的方法:再没有比用我们的方法来替代他们的更愚蠢了。”(《爱弥儿》(精选本)[法]让▪雅克·卢梭著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第二版第226页)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注意了:正常孩子精力都差不多的,如果刻意灌输、锤打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他们就会在其他方面出现严重短缺。地基不打好的楼房,起得越快倒得越惨。

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近似的话:别看你春天叫得欢,秋后跟你拉清单。

第二章  作文课

一、由作文的定义看作文课

前面我们说了,所谓“作文”就是一种文章形式的训练,想听到一星半点儿真实的批评?没门儿!但是呢,真实的赞扬、真实的感动、真实的改变、真实的表述等等还是要有的。

有个公司组织企业员工搞“企业文化演讲”比赛,其中有一条“随时关注行业最新动态,让思想时刻保持清醒。”说得多么好啊,可是,中间我用了一下他们的洗手间看到一个便池堵了另一个锈着斑斑点点尿碱,这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表现吗?——可见他们的企业文化只是“习作”而不是“写作”啊,因为它不是真实落地的文字,只是哗众取宠的表面文章。因为能真正保持清醒思想的人是目光敏锐行动敏捷的,敏锐的目光会看到身边的问题并迅速消除。

打住、打住。我们不要跑太远了,还是集中谈学生作文,先谈谈教授、训练作文习作、技法的作文课吧。

《实用文章学》对文章写作整个过程的学问划分了三个阶段: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现在我们已经明确把写作文的学问定名为“习作学”,它是写作学并列的一个类别,只在中、小学生阶段出现。

讲“习作学”的作文课不外乎接着文章学细分下去,研究题目与立意(谋篇、布局)、结构体系(开头、主体、结尾的理论分解)、语言(炼词、造句、组段的修辞、语法特色)等等。分解过程中当然会有五花八门的具体课程设计——讲法。当然最后要“学以致用”拿出结果,就是习作出一篇篇作文。

至于具体的作文课内容,我的讲法是随着学生作文展开的,是“点对点”的实践的方式。下面局部罗列一下作文课经常会涉猎到的内容,供读者参考。

1、常规的:题目类型

{一}应试作文的题目形式大致分5类:

全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

{二}应试作文题目范围与常见主题类型

〔一〕记叙文

〔二〕议论文

〔三〕应用文

〈一〉说明类(物理原理、功能简介、使用说明……)

〈二〉告知类(人事安排、活动策划、请假求借……)

{三}题目本身的分析:

〔一〕字数分类:独字、两字、三字、四字……多字

〔二〕语法分析:

〈一〉词语来历分析:歌曲、修辞格、流行语(热词)、成语、术语、诗歌……

〈二〉主次结构分析:肩题、正题、副题等

2、基础的:理论体系

三大风格(文辞、文体、文理等风格)

点题、合题

节奏感(“起、承、转、合”“开、合”……)

3、专业的:语言

技术修辞与艺术修辞,句式结构,词汇技法等等。

4、举例谈一下创新。

创新是任何地方都欢迎的,只要在限度以内。再比如结尾,我们看一下本书一则点评《傅康睿《不向困难低头》点评》

……

三、第三段(结尾)抒发读这本书的感受:“任何事情,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似乎水到渠成,没有任何悬念。

袁老师提醒一下:其实原本可以有很多感悟的,比如,1、科技进步缩短了国际的距离,“地球村”成为现实。2、“只有敢想敢做的“偏执狂”才(更)能成功”。3、误会(的破解过程)使世界更精彩。4、“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都想一想。(第  页)

我这里提醒的四个“感悟”都是阳光、积极、新颖的充满正能量。正向是个前提,尤其考场作文,一定要做成正向的主题;但是,并不是正向主题就只能老生常谈啊,主流意识形态也提倡创新、也承认世界的进步、也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呀。

二、三种作文课的形式

作文课的形式,这里是指课堂的具体状况。

说到课堂一般而言我们先想到人数、规模。那我们就从这个方面来看看作文课。

按照规模划分,一般有三种授课形式:大课堂讲授、班级上课、一对一辅导等。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推广的迅猛发展,网课越来越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形式,其规律也值得总结。

1、大课堂讲授

这样的授课形式,讲得最好的也许是各种传销课。——虽然是开玩笑,但是传销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其“画饼”的精准、美好。抓住大家一致的追求,所谓“我又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喜欢。”——这句话是错误的,认真参加高考的学生眼里“分数”也是人人都喜欢的,对,就是高分。然后,坚定地告诉大家:作文高分确实是有捷径的。

比如其“导师”的权威、神秘。我们请到的导师是高考作文审定委员会主任,是韩寒、郭敬明等作文神童的高考辅导老师,直接参与过猴年马月的高考作文命题。这一次,他只给大家讲半天课,半天的课还有可能让大家等半天,然后只给大家一个背影、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话,足能顶你们语文老师两万句。

再比如,他的助教会当场出题。你们进大厦的时候雾霾是怎么样的?(其实天色很蓝);你们踏着剧场地毯的时候是不是如同踩着春天的草地?(其实大家都很僵硬);你们沐浴着会场《希望的田野》的旋律是不是浮想联翩?(其实大家根本听不进去);你们看看我手里的粉笔哪一点像是2002年的最后一场雪?(大家开始有反应,说都是白的);嗯,粉笔写满黑板,就像是落了一场雪,然后我们把它擦掉,你们都说一下“雪化了,就是——”(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助教趁机擦一擦满头大汗,伺机忽然大吼一声:春天!)……

在这种境况里,通常要准备很有威力的道具。这种道具有时候甚至是无影无踪的“一道罡气”——是气所氤氲,天地为离分。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有时候可能是一摞撕掉封面(和作者)的“作文宝典”,助教说那是导师呕心沥血的“不传之秘”,(直到散场也没有让大家碰到一本)有心人绞尽脑汁地偷偷偷了一本,夹带到光天化日之下如获至宝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不知道从哪里咋弄来的袁召起的《实用文章学》,咳!——网上13块钱一本,到付,欲购从速。

2、班级上课

这样的授课环境是学生最熟悉的。老师语气就不必太夸张了,但是授课内容依然要有一种涵盖力度,要“罩得住”那些学生,可以重点讲授1到5篇习作,这些习作是这些学生都习作过的题目,这样会引起大家共同的兴趣。

嗯,最好风趣幽默一些,准备10条左右的笑话、小品,隔一段时间就让大家哗笑一次,让大家在嘻哈嘻哈中记住一点作文的得失,说不定聪明的孩子下次就用上了。

3、一对一辅导

一对一就不要讲笑话了,万一学生笑点太高不好下场,不像班级上课,人多才有笑场的概率。但是,一对一很适合脑筋急转弯,三绕两绕就把孤零零的学生绕晕了。

这种授课效果当然容易达到效果,但是对老师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毕竟面对面的那个学生在专心地听你一个人说呢,如果你是南郭先生,呵呵,滥竽充数的好时光过去了。

三、点与线的不同教学模式

内容说过了、形式说完了,然后要说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就是具体的训练模式。就是说具体转化学生的过程如何进行呢?

呓语:一说到国足的成绩有人就说我们“不爱xxx、没有xx情怀”,咳,您急啥呢,我们又没有跟它比收入。

好像最近依然很“秘籍”、很“流行”的那些《情景作文法》《模板作文法》《满分作文法》等等,无非就是“一条龙”或者不如说一只细虫、一段线儿罢了。

譬如:“如何写人”(写景、说理等等)一条龙

譬如:“如何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一条龙

譬如:语句技法(语法技巧、修辞技巧、诗词格言等等)一条龙

譬如:选材规矩(国际国内热点、爱国主义、二十四字等等)一条龙

……

在此我们大体展开一下前面略微一提的“作文开头12妙法”,给大家看一个全貌。

1、开门见山落笔扣题;2、引用经典彰显底蕴(诗词、俗语、名言、故事、声音);3、精辟修辞韵味悠长(比喻、对比、排比、设问、联想);5、巧设悬念曲径通幽;6、名人作答启人深思;7、场景描写渲染气氛;8、交代要素引人入胜;9、介绍背景蓄势待发;10、概括内容凸显主旨;11、巧用倒叙暗渡陈仓;12、抒发感情先声夺人。

如果再给我们“过渡段12妙法”“主体结构12妙法”“结尾12妙法”排列、组合起来就可以出现天量的作文了,这就是《模板作文法》

如果再细分下去,每一种开头方式再细分,就变成“公文格式”一样的格式了。如果刹不住再进一步细分,那就变成“习作大纲”了。大纲之后要是还刹不住,再喋喋不休地讲解,那就是口头作文——越俎代庖了,您是不是特想拿个奶瓶直接给学生喂奶呀?

我很反感这个作文课教学模式。因为这是“造出来的”不是“长出来的”,是空中楼阁而不是扎根立地的禾木。

我的模式前面已经说明白了,就是“说到点上”——针对其具体、真实的习作。

我的论点是一贯的,比如我曾经公开解说“为什么北方儿童不要学《楚辞》?”——第一,这个《楚辞》是南方民歌,它牵扯到的一些地理环境和植物,还有这个水系、季候与风景,都是南方的,我们北方人不好理解。……第二,《楚辞》讲的是神话和爱情,神话本身是南方的神话习俗,就很难理解;再说有些爱情故事吧,有很微妙的动作描写和心里刻画,也不适合孩子在这个年龄接触,所以我建议北方儿童不要学《楚辞》。

四、平时作文与考场作文

这个现象其实太容易解释了,就是有人疑问:为什么平时写作文很好的孩子一到考场作文的时候就容易“发挥失常”写不出平时的水平?

他们问我,我对水到这种水平的问题真的是连口水都不想再添一点了。我们用脚趾头算也能算得出来:平时一篇作文有多少习作时间?而考场作文又有多少习作时间?这是硬条件。另外,平时作文的题目一般是配合课文的学习,甚至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之后还要进行阐释,更有甚者示范一篇口头作文恨不能替学生写出来。这是软条件。大家都知道一个高考命题“规则”,就是出题的专家“宁可被骂死,不能被笑死”,也就是说出偏题怪题比平易近人的题目保险。这是明条件。还有组织统一命题的考试,尤其是重大考试,作文相对容易鉴别一个学生的思想,太活跃的出头鸟是一定要打掉的,这是暗条件。

这样一来,带着脚镣跳舞,要舞出优美的姿势何其幸运啊。

但是,有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袁召起《高考作文培训教程》对应试作文做了鞭辟入里的解剖,无论题目立意、开头点题、主体布置、结尾增减,以至词汇、修辞的运用,字数到个位数的控制等等,都做了明确的指导。

要之,考场作文又是“习作学”里的一个小的特殊分支,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此处不多谈。

第二部分   作文评选辑

第三章  作文评

一、点评式的优点与缺点

我上面说了点评作文的缘起。现在编集出书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想过:是不是应该条理一下?“条理”书面意思不就是“以条条的形式来梳理”吗?但是上面我们对比过了“条条与点点”不同,思考之后我还是决定以时间为顺序、以“点”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忽然想到了爱因斯坦籍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理论:波粒二象性,至少“点”的呈现是符合物质运动规律的;但是实际上后来更加坚定我的信心的不是爱因斯坦,而是另一位大师“思想流”学说开创者詹姆士。

詹姆士“思想流”学说的思路确立于其《心理学原理》,这部书显示“詹姆士是典型的非体系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对建立抽象的演绎体系或者封闭的理论结构缺少兴趣,在他看来那是一种思想“单薄”而非“厚实”的表现。他希望给读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心理学原理》“主要是大量的细节描述”,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詹姆士认为:“一门科学所显示出的最健康的标志就是这种似乎未完成的样子。”詹姆士不刻意构造体系,《心理学原理》也主要由许多分散发表的论文集结而成,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但是它的各章顺序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认真的读者会发现他的立场、方法和内容是系统连贯的。”(《思想流学说与詹姆士哲学》黄启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第29页)

呓语:独立性,拒绝严格体系化。英美法系(也叫“海洋法系”)是判例援引法系。这样看詹姆士的观点确实植根于英美文化的沃土之中的,或者毋宁说是某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了他的学说,其风格与方向。

同样风格的著作还有略早一代的英国的著名学者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周予同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我读斯宾塞,第二次读的时候换了一个读书顺序,是在半数第十章开始,然后十一章、九章、十二章、八章……由中间依次到两端。依然读得很轻松,可见这本书的浅白;但是深刻的感觉也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直到图穷匕首见。然后我整理出我的感想——

一则是胸襟、视野至大。一个号称“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牛顿”“其教育思想统治美国大学达30年”的人,他的着眼点绝对不仅仅是“高考成绩”好吧,所以他设计让侄子做的游戏也都是真正为了“快乐”,他所“尊重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原则那是绝对没有保留,孩子的心灵是敏锐的,他们会感觉到。

二则是气度、节律沉雄。这本书并不是“即时贴”类型的,不像国内现时流行的那些——大的孩子刚刚出国读研、中的刚刚考上北大、小的甚至刚刚比小学的同龄孩子多背几百首诗、几十篇古文等等而已。斯宾塞的书是他侄子成就为植物学家之后的总结,是经过岁月扬弃的,又积淀了对其他家庭的孩子的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有个性有共性,有可操作的普遍的爱心在里面。

三则是生命(种子)的活力。据说中国当代的热销的几本家庭教育书都“致敬”过这本书的,这已经能说明其影响力。而我把它推荐给几个家长阅读,反馈都是能受到启发,并且行为因此各有改变,更能说明其成长活性。

当然,这种“散点式”的写法必须是以雄厚的理论做指导的,并且有真实、深刻的生活实践的。没有实践再整理也百搭,有了实践读者自己就会发现——你的整理还是白搭。呵呵,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要浪费这个力气了,把整理的权力交给读者,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发掘、选择,归纳、整理吧。这样才最容易变成他们心智里的东西。

 二、实际的汇编方式与专题索引

丁毅先生在《实用文章学》的序言里有个说法“就好比学种瓜,过去是大大小小熟透了摘下来摆在那里,让人们看;现在是给我们看一条活生生的藤、上面结着大大小小的瓜——这样立足实用,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地拿出一点新的经得住推敲的东西,不能说没有意义吧?”(《实用文章学》袁召起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一版,第二页)

我拿这个比喻跟人交流我的感受,我觉得我的“点评式”恰恰又是一条活生生的瓜藤,会给人以有生命力的启示。——但是,偏偏有个朋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说我的方法好是好,但是不能一次性给孩子们多展示一些果实,没有对比,见效很慢。

且不说我是不提倡速成的,就说效率问题——好的教科书也一定是全面展示的,基础或常用的习作、技巧都不会漏掉   如果一定说有问题,大概就是我的引用的比喻不十分符合本书的情况。

我又想到另外一个类比:好比两种游戏,一种是给你一张备注清晰的“寻宝图”指示你先到大理的苍山洱海、再到镇远的杉木河舞阳河,找子母钥匙;拿到这套钥匙之后到哈尔滨的呼兰河畔找一半《四十二章经》,再到满洲里的套娃公园找到另一半;最后去伊宁的伊犁河二桥下挖出宝石……另一种游戏是在济南的洪范池(书院村)东畔的小山上埋藏下一些宝石,不提供“寻宝图”而让人们随意去找[注]。哪一种寻到宝石的可能性更大呢?——这本书就是这样一座藏满宝石的山岭,我不给你什么天南海北的线索,但是确实到处都埋着宝石,你随意翻看必有收获。

所以,作为一本书的作者同样的话(那些宝石)我不愿意重复,重复别人是抄袭,重复自己难道不是抄袭吗?但是,进行习作和写作训练的小朋友,需要重复,而最有效的重复是自己动手多角度重复。所以我提醒:既然我把“整理权力”交给你们了,那些“宝图”你们自己做吧,我建议同学们可以首先考虑做个简单的目录,更可以尝试画一幅“树形图”或者“思维导图”。

注:现实中还真有一个这样的寻宝活动,有意了解的请打扉页电话。

三、例文(汇编)

(0)

相关推荐

  • 拥有捕捉幸福的能力——《左手作文法》读后感​

    拥有捕捉幸福的能力 --<左手作文法>读后感 文/王老师 "拥有捕捉幸福的能力"是<左手作文法>这本书后记的题目,也是读完此书后我内心的感想.非常感谢< ...

  • 作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这次作文之前布置了孩子们回去完成一个实验. 课堂上检查时,发现有5个同学回去是没有完成实验的.我想:这是没关系的,反正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已经做过<漂浮的鸡蛋>这个实验了. 我先问孩 ...

  • 学习笔记|张祖庆《先赏后评,让每个儿童享受到习作的快乐》

    听祖庆老师的课,时间过得很快,好多次还笑出了声. 先赏后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孩子的作文,你要去挑刺可以说是体无完肤:你要去鼓励,那也是有点可循的. 在这学期的日记写作坚持中,我就发现了这点.开学 ...

  • 精文馆‖袁田《奶奶的爱藏在饭碗里》赏析

    奶奶的爱藏在饭碗里 约读书房高新校区 袁 田 精文馆|袁田<奶奶的爱藏在饭碗里>赏析 奶奶的爱藏在饭碗里 高新校区 袁 田 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饭,奶奶的饭有两个特点:一是花样多.早晨.中午 ...

  • 精文馆‖都奕辰《我学会了下军旗》评析

    我学会了下军棋  yd书房zz校区 都奕辰 我学会了很多本领,比如下军棋.平衡车.洗碗--不过我骄傲的是我①会下军棋. 我到牛牛家的时候,看到他玩军棋,我也就想玩了②,一回家,我就让爸爸教我玩,爸爸买 ...

  • 精文馆‖悬念:改写尹思棋《诚立身》之结果

    诚立身--读<古董局中局之清明上河图>有感 yd书房xx校区 尹思棋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古董局中局之清明上河图>的书,被里面的人物与故事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主人公许 ...

  • 精文馆‖李泓翰《假如我是一棵苹果树》点评

    假如我是一棵苹果树 yd书房hh校区 李泓翰 假如我是一棵苹果树,在春天的时候,我会长出嫩绿色的新芽,让人们欣赏我.① 假如我是一棵苹果树,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无比,在路上奔波了一天的人们,可以在我 ...

  • 精文馆‖韩念孜《寻找鱼王》读后感评析

    <寻找鱼王> 读后感  yd书房dd校区 韩念孜 阅读课上,高老师侃侃而谈:"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

  • 精文馆‖陶奕辰《自我介绍》赏评

    自我介绍 yd书房dd校区 陶奕辰 大家好,我叫陶奕辰.我身材瘦瘦的,有一张小圆脸,一口樱桃小嘴,还有一双淘气的大眼睛.淘气的眼睛有时候是单眼皮,有时又是双眼皮①. 我是个爱读书.爱旅行的小女孩②.我 ...

  • 精文馆‖都奕辰《说说我自己(外一篇)》评析

    说说我自己(外一篇)yd书房hh校区都奕辰 我叫都奕辰,我的脸有点像瓜子型的,眉毛像风扇叶似的,我还是一个小话唠①. 我的爱好有很多,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乒乓球--可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打篮球② ...

  • 精文馆‖关于打油诗

    朱坤宇读完三国写的诸葛亮的打油诗 未曾出山知天下,三顾草庐愿辅主 火烧新野首立功,云长翼德真心服. 赤壁大战激孙权,后又说服周都督. 欲破曹公用火攻,七星台上作法术. 早知周瑜定害己,以叫子龙先偷渡. ...

  • 精文馆‖齐泽铭《狼王梦》读后感 点评

    狼王梦(第三篇)读后感   yd书房qq校区---齐泽铭 紫岚最偏爱黑仔,这倒不是因为它是长子.它之所以偏爱黑仔,完全是出自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心态.黑仔长得实在太像已经死去的黑桑了.紫岚把全部的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