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先生带你游外滩(1)
外滩(英文:TheBund),它是指延安东路至苏州河那段黄浦江岸线,是上海重要的景点,其沿江的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几乎每个上海人都去过外滩,几乎每位来上海的游客,都要去外滩看看。外滩是上海标志性的天际线,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富裕的小县城演变为世界大都会的所有历程。
每当长假期间,总有些朋友邀请笔者当导游,带他们去外滩看看,介绍一下外滩的形成过程,以及每幢大楼的建筑风格和背后的故事。
不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介绍外滩,受众者毕竟有限。有些老照片老地图也无法在现场展示和比对。
今天,笔者将通过CGEMA公众号平台,当一回网络导游。用几百张老照片来全面介绍外滩170多年的变化。
许多事情的成功往往和天时、地利和人和是分不开的。外滩的形成也一样。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宫慕久公布《土地章程》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黄浦江以西地基准许租给英商建房居住,西界未作说明,合计约830亩土地。此为中国近代史上设立的第一块租界。当时,英租界的黄浦江岸线只有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至北京路(今北京东路)
1846年9月24日,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议定,以界路(今河南中路)作为英商居留地西界。由此英商居留地范围东到黄浦江,南临洋泾浜,西至界路,北界苏州河,面积1080亩。这样也就确立了英租界内黄浦江岸线最终的范围。
试想如果没有上海的开埠,也就不可能有外滩的出现,此为天时。
按《土地章程》规定,租地西人应在临江建筑与涨潮线之间,留下粤海关尺二丈五(1粤海关丈约等于3.58米)的滩地,供中国的纤夫沿吴淞江和黄浦江往来之用。且纤道至江面不准有建筑物,也不能建造永久性的码头,只准建造浮动码头,通过栈桥与岸线相连。这样,为以后外滩观光堤岸形成创造了条件,这可谓地利。
按照《土地章程》规定,外国商人租地建房之后,只准他们禀报不租,退还押租;不准原土地业主任意退租,更不准再议加添租价,实行所谓“永租制”。同时还规定,该处本地居民不得自相议租,也不得再行建房、召租华商,限制中国人入住租界,实行“华洋分居”。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军攻占上海县城后,大批华人进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租界当局出于税收等方面考虑,默认华洋居民在租界内杂居的现状。1853年英租界中不到500的华人,186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公布人口调查结果:外国人2297人,中国人90587人,共92884人。
如果没有华洋合居,就靠几个洋人,租界哪来的税收,没有税收和人口,哪来的后面高楼大厦,十里洋场。所以,这可算作人和。
好了,繁华外滩形成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下面我们就看看外滩是怎样从一个江边滩涂,变成世界闻名的天际线的。
图为1843年外滩地图,黄浦江边除了纤道和斗鸡场(红框处),其余都是私人的则田和芦滩地。
图为1847年外滩地图,沿江已经出现了很多洋行。外滩第一代建筑基本上是1847年开始建造。
最早的洋行建筑,大都是外廊式建筑。且层高大都是二层。
图为早期外滩建筑都为两层外廊式建筑,且体量不大。请看建筑前的小道,还是比较狭窄的,黄浦江的岸堤也只是用木桩篱笆构筑。
图为颠地洋行(大致是今天中山东一路15号外汇交易中心的位置),门口还摆着一门大炮
这是一幅描写1849年外滩的风景画。也是介绍外滩的图像资料。笔者通过研究,对上述建筑的归属做了以下注解。华记洋行大致在今浦发银行处,宝顺洋行大致是今天的上海总工会,颠地洋行(也称宝顺银行)大致是今天的外汇交易中心,李百里洋行至裕记洋行大致是今天的九江路至南京东路之间,义记洋行大致在今天的和平饭店北楼,仁记洋行大致在今天的中国银行,和记洋行大致在今天的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处,怡和洋行在今北京东路南侧,英国领事馆在今中山东一路33号。
图为1860年代外滩风景图
图为1860年代外滩风景图(南)
丰裕洋行大致在今中山东一路1号,英国总会就是今天华尔道夫酒店,天祥洋行在今中山东一路4号,长利洋行至旗昌洋行的位置大致是今天中山东一路(广东路至福州路),其中旗昌洋行(右侧)那幢今天还在,门牌是福州路17号,该楼也是图中唯一幸存的建筑。公易洋行和华记洋行(瑞纳洋行)就是现在浦发银行的位置。两幢宝顺洋行(颠地洋行)楼大致在今天的市总工会和外汇交易中心。
图为1860年代外滩风景图(北)
李百里洋行两座楼和丽如银行、中央饭店就是现在的中山东一路16号——19号,琼记洋行大致位置在今和平饭店(北楼),仁记洋行大致位置在今中国银行,沙逊洋行位置大致在今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处,怡和洋行位置大致在今中山东一路27号,禅臣洋行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中山东一路28号(北京东路2号),英国领事馆的位置在今中山东一路33号。
图为1860年代的北京路外滩,怡和洋行门前道路旁还是堤岸
图为1860年代后期的北京路外滩,左侧为华尔纪念碑也称常胜军纪念碑。从图上可以看到在围建外滩公园时,怡和洋行前的河岸已经被填埋。外滩江堤在朝江中拓展。
图为1860年代后期的照片,大致在今俄罗斯领事馆的位置看外滩,当时外滩公园(后称黄浦公园)还未完全围成。
图为1860年代的外滩(1、琼记洋行 2、仁记洋行 3、老沙逊洋行 4、国民银行 5、怡和洋行的一角)
图为1870年代的外滩。左起:禅臣洋行(28号)、利生银行(29号)、共济会会堂(30号),鲁麟洋行(30号)此时外滩公园初见规模。
图为1870年代的外滩,左起:利生银行(29号)、共济会会堂(30号)和鲁麟洋行(31号)
图为1870年代从外滩公园向西南眺望。从右至左为怡和洋行(27号)老沙逊洋行(24号和26号),仁记洋行(23号),琼记洋行(20号),中央饭店(汇丰银行)19号,丽如银行(18号)。
注:括号内数字为今中山东一路上的门牌号有些现在已经消失的门牌只能用老门牌号代表。下同。
图为1880年代的外滩从左至右为原旗昌洋行花园(今9号),义源洋行(10号),别发洋行(11号),汇丰银行(12号),海关(13号),爱顿特建筑的房屋后来转让给歌华银行(14号)
图为1882年外滩全貌图
说明:1、2号为丰裕洋行姐妹楼,3号为英国总会,4号为天祥洋行,5号为长利洋行, 6号,保存至今,1897年,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坐落于此;7号为美商旗昌洋行南楼,9号为旗昌洋行北楼,据说这幢楼为目前外滩最老的西式建筑,目前的门牌是福州路17、19楼,1901年,在幢楼的东面花园,建造了招商局大楼,门牌为中山东一路9号;10号是公易洋行,11号是别发洋行,12号是汇丰银行,13号是江海关,14号后来是德华银行,15号宝顺洋行,16、17号是平治门的建筑,18号是丽如银行,19号是汇中饭店,20日21号为2幢新沙逊商务楼,23号为仁记洋行,24号和26都为老沙逊地产,24号租给了大英火轮公司,26号租给了扬子保险公司,27号是怡和洋行,28号是禅臣洋行,29号是利生银行,30号是共济会会堂,31号是鲁麟洋行,33号是英国领事馆。
图为1886年外滩全景图,和上图相比15号和16日的主人换成汇丰银行了,汇丰银行把它翻建成4层楼的商务楼,后来这两幢楼分别租给台湾银行和字林西报馆。
图为1897年外滩1——31日建筑使用情况表
图为1899年外滩,图中比较清晰的建筑是6号中国通商银行,12号汇丰银行,13号江海关,14号德华银行。
图为1910年的外滩,此时汇中饭店(图中最高建筑)已经建成。只是当时该建筑南侧为外廊式。现在已经封闭。
图为1910年在外滩信号塔上向北眺望,此时英国总会刚建成英国新古典式建筑
图为1918年的外滩,左起:横滨金正银行(24号)、杨子保险大楼(26号)、怡和洋行(27号)
图为1923年的外滩,德国总会(23号)和右边正在建造的横滨正金银行
图为1923年的外滩。左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15号)、台湾银行(16号)、字林西报大楼(17号)、麦加利银行(18号)、汇中饭店(19号)、沙逊姐妹商务楼(20号)、德国总会(23号)、正在建造的横滨正金银行、扬子保险大楼(26号)、怡和洋行等(27号)
图为1924年的外滩。左起:台湾银行(16号)、字林西报大楼(17号)、麦加利银行(18号)、汇中饭店(19号)
图为1926年外滩。此时除13、14、16、20、23号建筑外,其他的建筑都已是现在的建筑了。
由南向北俯瞰外滩(1927 年),此时海关大楼即将完工。
由西向东俯瞰外滩(1927 年),此时海关大楼即将完工。
由北向南俯瞰外滩(1927 年),此时海关大楼即将完工。
图为1928年4月的外滩,此时沙逊大楼(20号)即将完工
图为1928年的外滩
图为1929年的外滩,沙逊大楼(20号)即将完工
图为1929年的外滩,沙逊大楼(20号)即将完工
图为1930年的汉口路外滩,右侧为赫德铜像,赫德曾长期服务于中国海关
图为1930年代的外滩
图为1936年的外滩,图右侧为刚刚开始兴建的中国银行大楼
图为1936年的外滩,图右侧为刚刚开始兴建的中国银行大楼
图为1936年的外滩,图左侧为刚刚开始兴建的中国银行大楼
图为1936年的外滩,图左侧为刚刚开始兴建的中国银行大楼
图为1930年代末的外滩,此时中国银行大厦即将封顶
图为即将完工的中国银行大楼(1940年代)
图为1945年的外滩(北京东路——滇池路)之间
图为从南京路外滩向南眺望(1945年)
图为从南京路外滩向南眺望(1945年)
图为1949年的外滩(从外滩信号台向北眺望)
图为1949年的外滩(从外滩信号台向北眺望)
图为外滩公园旁的小舢板(1949年)
图为1949年的外滩(从外滩信号台向北眺望)
图为1949年的外滩(北京路至南京路)段
图为1949年的外滩(北京路至南京路)段
图为1949年的外滩。图中挂横幅的建筑是刚刚建造的交通银行大楼(14号),它也是外滩建国前建造的最后一座大楼。
图为1949年的外滩。在中山东一路(南京路)上搭建了庆祝解放的凯旋门。
解放后,外滩的天际线几乎60多年没有发生变化,变化比较多的是防汛墙的建造,以及道路的变化。
图为1950年的外滩,当时没有防汛墙,一旦遇到台风大雨,河水就会倒灌到马路上。
图为1950年代中山东一路改建水泥混凝土路面
图为1954年的外滩。庆祝国庆游行队伍来到了南京路外滩
图为1957年的外滩(黄浦公园内)
图为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外滩街头张灯结彩。
图为1960年代,南京路上好八连在外滩义务劳动
图为新研制的小轿车在外滩街头行驶
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造成上海地面迅速沉降,据统计从1921年至1962年上海市区平均沉降154.2厘米。
从196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大规模建造防汛墙。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防汛墙已经兴建。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防汛墙已经兴建。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防汛墙已经兴建。很多人跳入黄浦江游泳。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从和平饭店北楼向南眺望)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从滇池路外滩向南眺望)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从九江路外滩向南眺望)
图为文革初的外滩(从九江路外滩向西眺望)
图为1973年的外滩(从上海大厦向南眺望)
图为1973年的外滩(从东风饭店向北眺望)
图为1973年的外滩,广东路外滩的岸边
图为1973年的外滩(从滇池路外滩向南望)
图为1973年的外滩(从北京路外滩向南望)
图为1973年的外滩(从北京路外滩向南望)
图为1973年的外滩(从南京路外滩向西望)
图为1976年的外滩(从上海大厦向南眺望)
图为1977年的外滩(从上海大厦向南眺望)
图为1980年的外滩
图为上海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在延安东路外滩建成,1982年7月1日起开放通行,这座U形天桥,高5.2米,宽3.5米,三面桥身中跨度最大的一面为35.59米,每小时可通过四万余人次。它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77天。
图为1983年的外滩(北京东路外滩)
图为1983年的外滩(北京路外滩向南眺望)
图为1983年的外滩(北京路外滩向南眺望)
图为1983年的外滩(汉口路外滩向北眺望)
图为1983年的外滩(广东路外滩向北眺望)
图为1983年的外滩(延安路外滩向北眺望)
图为1983年的外滩(延安路外滩向北眺望)
图为我国第一个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环境自动监测网,已于1984年5月4日在上海建成使用。这是设立在上海广东路外滩的一个车辆噪音大屏幕显示仪。
图为1985年的外滩(从延安路外滩天桥向北眺望)
图为1985年的外滩防汛墙,这个防汛墙也被称作情人墙。因为居住条件差,很多男女青年只能到外滩防汛墙边谈恋爱。
图为1985年的外滩(从黄浦江上眺望外滩)
图为1985年的外滩(从延安路外滩天桥向北眺望)
图为1985年的外滩(从黄浦江上眺望上海市政府大楼和海关大楼)
图为1985年的外滩(广东路段)
图为1985年的外滩(从延安路外滩天桥向北眺望)
图为1985年的外滩,远处是刚刚建成的联谊大厦
图为1985年的外滩,远处是刚刚建成的联谊大厦
1988年10月,外滩北端的吴淞路闸桥开始兴建。该桥于1991年4月30日通车。
选自1988年10月28日《文汇报》
图为刚刚通车的吴淞路闸桥(1991年)
图为吴淞路闸桥
图为1989年的外滩
图为1989年的外滩(从外滩信号台向北眺望)
图为1989年的外滩
图为1991年7月1日的外滩
1991年10月21日,外滩交通综合治理工程展开,外滩防汛墙向黄浦江延伸6--43米。
选自1991年10月22日《文汇报》
1992年9月26日,外滩交通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成。
选自1992年9月26日《文汇报》
选自1992年9月26日《文汇报》
图为1993年的外滩
图为1993年的外滩观光平台
图为1993年的外滩观光平台
图为1995年从东方明珠鸟瞰外滩 (中山东一路1--15号)
图为1995年从东方明珠鸟瞰外滩 (中山东一路15号--至吴淞路闸桥)
1996年7月,号称亚洲第一弯的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兴建。
图为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
图为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
图为1998年代外滩全景
2002年2月,外滩一体化工程启动。
选自2002年2月20日《解放日报》
2008年2月,为了配合世博会的召开,外滩交通改造全面展开。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和吴淞路闸桥被拆,外滩地下通道兴建。
选自2008年2月24日《解放日报》
图为2009年11月6日拍摄的吴淞路闸桥拆除施工现场
图为外滩观光平台
如今站在外滩观光平台上,向西看百年外滩建筑,讲述着上海从鱼米之乡到世界大都市的故事,向东看,陆家嘴上高耸人云的新天际线,展示者上海未来发展的动力。
外滩,上海最美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到外滩每一幢老建筑,把外滩的故事讲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