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毕谷云
我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毕谷云先生,师承梅兰芳、荀慧生、徐碧云、于连泉等京剧旦行流派宗师,是一位德艺双馨、平易近人的老艺术家。
毕老师1930年生于上海,自幼随赵云卿先生练功,1944年拜祁彩芬先生学演刀马旦,后又从林颦卿、小冯子和、新丽琴等老前辈学青衣、花旦戏;在学戏的同时,怹苦练毯子功、打把子、翻跟头……因此怹的基本功相当扎实,所以18岁便崭露头角,组织毕谷云京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
1949年的一天,毕老师在上海演出《得意缘》,怹扮演的狄云鸾活泼可爱,剧场里彩声不断。正巧京剧名旦、“徐派”创始人徐碧云先生也去看戏。徐先生很赏识毕老师的表演,从此以后便特别关心怹的成长。徐碧云先生是清末小生名宿徐宝芳老先生之子,早年曾拜吴菱仙、吴彩霞等前辈名家为师,后入斌庆社深造。他的代表剧目《绿珠坠楼》极有特色,不但唱腔优美动听,还有抛接翎子、三张高桌翻抢背下高的绝活。徐先生擅演剧目还有《玉堂春》、《汾河湾》、《宝莲灯》、《蝴蝶杯》、《木兰从军》、《李香君》……及小生戏《八大锤》、《群英会》和武旦戏《摇钱树》、《扈家庄》等。他编演的新戏《蓝桥会》、《芙蓉屏》、《虞小翠》、《薛琼英》、《大乔小乔》、《褒姒》等等都唱得很红。1927年,由北京的《顺天时报》公开选举,徐碧云先生以新编《绿珠》一剧成名,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并称“五大名伶”。就在1949年秋天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毕老师在上海新新大酒楼隆重地拜徐碧云先生为师,成为徐碧云先生的第二个入室弟子(徐碧云先生的第一个弟子是“四小名旦”之一毛世来先生),许多名伶纷纷赶来祝贺。从此,毕老师深得徐先生真传,陆续学演了《绿珠坠楼》、《大乔小乔》、《玉堂春》、《虞小翠》等许多徐派代表剧目。
当年的老戏迷们对毕老师的喜爱十分狂热,每逢毕老师演出,观众们都聚到台口鼓掌,非要毕老师卸妆之后再唱几段方恋恋不舍地散场。盛誉之下,毕老师并没有止步不前,怹当时不仅对徐派戏十分钟情,对荀慧生先生的荀派戏也非常喜爱。
“荀派”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他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风格于一炉,并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荀先生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他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每逢荀先生来沪公演,剧场门口抢票的戏迷往往能排起长队,甚至堵塞交通。毕老师非常喜欢委婉动听、俏丽多姿的荀派唱腔;更喜欢荀派敢于标新立异、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的创作风格。1951年春天,由荀先生的老搭档何佩华先生引荐,毕老师依旧是在上海新新大酒楼拜荀慧生先生为师。拜师后毕老师陆续向荀先生学习了《霍小玉》、《红娘》、《勘玉钏》等荀派名剧,尤其是荀先生的念白风格深深影响了毕老师,无论是韵白还是京白,经毕老师念来,都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流利感人又声声入耳。后来,毕老师在继承“荀派”的基础上,大胆地按王实甫《西厢记》原作编出一部《续红娘》,表演和唱腔延续了荀派名剧《红娘》的风格。这一创举得到了荀先生的充分认可,《续红娘》成为毕老师日后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毕老师在北京先后组建红星京剧团、民生京剧团,他担纲主演并兼任团长。那时北京的京剧舞台梅、尚、程、荀、马、谭、杨、奚流派纷呈,可谓名角云集。毕老师率团以徐派名剧活跃在舞台上,同时兼演“梅”、“荀”、“筱”三派名剧,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老戏剧家潘侠风先生为其编写的《义狐传》中,怹就使用上翻、跌及“空中飞人”的特技,深为观众惊叹。在这一时期,对毕老师亲传实授的名师除了徐碧云先生和荀慧生先生之外,还有一位让毕老师至今念念不忘的老师,那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先生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他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上世纪四十年代,毕老师在上海演出《四郎探母》和《打渔杀家》,就得到过梅先生的认可和鼓励。一次演出结束后,梅先生就对毕老师的干爹说:“这孩子嗓子这么好,干吗不演青衣呢?”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毕老师,激励他在此后的舞台表演中一心一意学演青衣,以求能有机会得到梅兰芳先生的指点,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一直是毕老师心中一个美好的愿望。1961年5月的一天,毕老师终生难忘,众多的京剧大师、名家云集在北京的四川饭店,参加“毕谷云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仪式”。京剧大师梅兰芳携夫人福芝芳满面春风地坐在太师椅上,马连良、姚玉芙、阿甲、姜妙香、华慧麟、李慧芳、周承志等京剧名家前来祝贺梅大师晚年又收爱徒。自此,毕老师不单学梅先生的艺术,在做人做事上也处处以梅兰芳先生为榜样。通过梅先生的亲身传艺以及观摩学习,《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奇双会》等梅派经典剧目也成为毕老师的代表作。每当毕老师回忆起梅兰芳先生,总是对梅大师的艺术表演和为人赞叹不已。怹常对我说,在怹的舞台生涯中,受梅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毕老师还登门求教于前辈花旦名宿筱翠花(于连泉)和芙蓉草(赵桐珊)等诸位名家。向筱翠花先生学过《活捉王魁》、《红梅阁》,向芙蓉草先生学了《胭脂虎》、《十三妹》、《翠屏山》、《辛安驿》等骨子老戏。此外,老师还向昆剧前辈方传芸学过《连环计》、《春香闹学》、《金山寺》和《百花赠剑》等昆曲剧目。
1958年,北京市许多京剧团支边,毕老师又先后被辽宁省阜新、本溪两地邀请去组建京剧团。由于毕老师并非跟在名家之后亦步亦趋,一味追求外在模仿,而是吸取名家流派精髓为己所用。梅派的雍容华贵,荀派的俏丽灵动,徐派的矫健传神,毕老师学来无不惟妙惟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怹的表演技艺突飞猛进、炉火纯青,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毕老师演出的足迹遍及东三省,深深地扎根边疆,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追捧和爱戴。
2001年,正值毕老师舞台生涯60年之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中共本溪市委、本溪市政府联合为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北京举办“毕谷云先生舞台艺术60年纪念”演出。毕老师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了已绝迹舞台多年的《遗翠花》和《樊江关》两出戏。这次特邀尚小云先生弟子、尚派名家孙明珠与毕老师联袂演出,成为一段佳话,留下宝贵的艺术资料。
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绝版赏析》栏目拍摄了毕老师《贵妃醉酒》、《太真外传》、《西施》等演唱片段,播出后得到海内外观众极高的评价。我也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阔别舞台多年的毕谷云先生,内心是十分激动的。当时我正在向京剧名家王熙苹老师学习《太真外传》,毕老师与王老师的姐姐王熙春老师同为梅门弟子,有着很深的情谊。2005年,经由王熙苹、王筠蘅二位老师的介绍,我很荣幸地得以向毕老师问艺。刚刚开始接触师父,怹那谦谦君子之风深深地感染了我,本来忐忑不安的心绪化为乌有。几年来,我陆续向师父学习了《贵妃醉酒》、《玉堂春》、《绿珠》、《虞小翠》、《大乔小乔》、《天女散花》、《霍小玉》、《红楼二尤》等戏。师父循循善诱,倾囊相授,每每令我茅塞顿开,获益良多。
跟随师父学戏的同时,我有时还充任师父的“秘书”,帮助师父扫描整理了许多怹老人家的艺术资料。师父早年的许多珍贵的节目单、剧照和演出海报也都交由我来保存,老人家曾深情的对我说:“这些东西你留着吧,你还年轻,好好保留这些资料,将来也许能派上用场,它们的“生命”也会延续很多年……”如今这些资料和师父多年来写给我的信件、亲笔抄给我的戏词,以及由上海寄来的给我说戏的录音带,都被我认真的整理珍藏了起来,在别人眼里这也许就是一堆故纸,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是无价之宝。
跟随师父这么多年,师父给我说的戏固然是宝贵的,但怹老人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更使我深受教育。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了中国文化节,77岁的师父携他的名作后部《玉堂春》和《贵妃醉酒》远赴北美演出两场。回国后,师父给我寄来了很多当地的的宣传报道,细读这些文字,师父台前台后,接人待物,不给主办方添一点麻烦的处事风格,更是感动了加拿大的观众,他们纷纷涌到台前,用钦佩的目光欣赏中国京剧艺术中的这朵奇葩,久久不愿离去。
2007年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老艺术家演唱会”师父是必邀之人,深受欢迎。也是在这一年,以及后来的2008年,师父两度应邀在北影录制了好多期名段欣赏,怹的唱腔甜美清脆、委婉动听。梅派名剧《西施》、《洛神》、《太真外传》、《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徐派的名剧《女起解》、后部《玉堂春》、《绿珠坠楼》、《虞小翠》……怹演来无不惟妙惟肖,给戏迷一种极其美妙的艺术享受。师父为人极其诚恳谦和。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真诚的“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78岁的老先生什么事都要抢着做,生怕把别人累着,丝毫不顾及自己,受到了中央台工作人员的交口盛赞。名段欣赏播出后,全国戏迷争相奔走相告:毕谷云老师太棒了!
2008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师父录制了《后部玉堂春》参加演出,老先生展示了濒于失传的“跷功”。 “见三郎跨征程满心欢喜,此一去必定能平步青云。”师父塑造的苏三走“花梆子”,在音乐节奏里怹边抖肩膀边走退步、横搓步、碎步,精湛的表演令人叹服。如此高龄的艺术家绑跷录像,为了节目的统筹安排一绑就是7、8个小时,如此的功力应该算是极为罕见了。录制完节目的第二天一早,我就接到了师父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一句“放心,我回到上海了。”让我不禁心痛落泪。老人家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凌晨两点钟结束录像,两小时后又匆匆赶赴机场,一早的班机回到了上海。师父身上这样总为他人着想的事太多了,可谓不胜枚举。
2008年岁末,师父与江苏京剧院应邀赴台湾演出《续红娘》、《翠屏山》、《大登殿》3场传统老戏,在台湾引起轰动。台湾戏迷也被这位老人如此精湛的功力与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征服。
2010年秋天,我和我爱人毛兰(前辈京剧名旦毛世来先生孙女)在青岛举行婚礼。师父与我的岳祖父师出同门,毛兰的太姥爷万子和先生、魏莲芳先生,姨姥爷冀韵兰先生都与师父相熟。所以我俩邀请师父来青岛为我们证婚,师父很高兴的答应了我们。婚礼当天怹老人家神采奕奕,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证婚词博得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仪式结束以后的喜庆堂会上,师父亲自登台,以梅派名剧《凤还巢》选段压大轴,祝福我和毛兰喜结良缘,老人家如此厚爱是我俩莫大的荣幸。就在我们送怹老人家回上海的时候,师父又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赵炜,毛兰,好好过日子,有事没事都常来电话聊聊啊,有件事你们一定要听我的话……”听到这儿我就明白了,每当师父托我什么事儿之后,总会给我寄钱,也老是这句话:“你得听我的话,不然呀,你就堵住我的嘴了,我有事也再不托你了……”果然,老人家执意要把定机票的钱给我们,还一再地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我挣钱就是给孩子们花的。”这件事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但还时时清晰的回荡在我的耳际。
今年春天,我和毛兰到上海去看望师父。闲谈之下,我再次提出想正式拜先生为师的想法,老人家欣然同意,我更是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师父怕我们破费,坚持不让搞拜师会,还是师父花钱,在新锦江饭店请我们吃饭,在家人和朋友的见证下,我正式成为师父的入室弟子。那天我请摄影师拍了好多照片,饭后回到家里,老人家又拉着我,走到墙上挂着的怹和梅先生的照片下合影留念。师父高风亮节,处处为后辈着想,拳拳之心,每每思之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多年来,师父凭借对京剧艺术的感悟,整理了许多京剧曲谱、剧本,陆续出版的就有《天女散花》、《红娘》、《四郎探母》、《绿珠坠楼》等。还有怹为纪念徐碧云先生而写的《徐碧云的舞台艺术》;为纪念荀慧生先生而写的《荀慧生老师教戏》;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而写的《怀念梅师》等文章都陆续发表。有关于京剧的任何事怹都始终充满信心,投注自己满腔的热情,这是我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写下这篇文章,首先是对我数年来向师父问艺,并成为怹入室弟子的一个纪念,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铭记师父教诲:在生活中老实做人,本分做事。无论是在我从事的专业方面,还是在京剧艺术领域中,都认认真真的多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敬爱的师父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2011年春于青岛南山寄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