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无双的南京明城墙
我国古代的城市一般都会建造城墙,主要用来做军事防御,但经过雨雪风霜和战火的洗礼,绝大多数古城墙都已化为历史的尘埃。至今,我国仅有不到20座古城墙被保存下来。其中,南京的明城墙是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墙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砖石城墙,其规模之大、布局之奇、设计之巧妙、内涵之丰富,堪称举世无双。
依山傍水——奇特的平面轮廓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以南京为都并开始大规模建设南京城。明代的南京城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今天我们在南京见到的“明故宫”,就是当年的宫城与皇城旧址所在地,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明城墙”,就是当年的京城城墙。当年的外郭城大多已不存,只在少数地方还可见到遗迹。
南京是一个依山傍水,因形随势而建造的城市。因此,南京的明城墙也突破了中国古代城墙一律为矩形的传统形式,而是蜿蜒起伏于山水之间,呈西北角伸出、南部凸出的不规则形状。
这个奇特的平面轮廓,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有人说它像一个粽子,有人说它像一个宝葫芦,还有人说它是“宫扇”的样子……其中最奇特的说法,是说南京明城墙的平面轮廓宛如朱元璋的侧脸,包括了帽子、嘴巴和脖子,你觉得有一点点像吗?
“铜墙铁壁”——南京明城墙长啥样
明代的南京城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明代万历年间的大学者顾起元称赞说:“吾行天下,未见有坚厚若此者也。”南京的明城墙确实十分宏伟坚固,其高度一般在14至26米之间,墙体的剖面呈等腰梯形,上窄下宽,结构非常稳固。在城墙的顶部,朝内一侧建有一道高约1米的矮墙,称为“女墙”;朝外一侧建有锯齿状的带方形射孔的垛口,可用于掩护守城的士兵。
明城墙是用不同的材料建成的。有的地段用砖砌筑,成为“城砖墙”;有的地段用条石砌筑,成为“条石墙”;有的地段底下用条石,上面垒以城砖,成为“混合墙”;有的地段以原有低矮的城墙为基础砌筑,成为“墙中墙”;还有的地段直接在山体上铺砖,形成了“包山墙”。
“瓮中捉鳖”——瓮城有何妙用
直到今天,南京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在南京明城墙的东、西、南、北四面,共有13座城门,每座城门都建有规模大小不一的城楼。这13座城门中仅有4座目前保存较好,其余均不复存在。
有的城门还设有“瓮城”。什么是瓮城呢?瓮城就是在城门内或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小城池,用来把城门包围起来。这样,就算敌军攻破了第一道门,进入瓮城内部后,瓮城城墙上的士兵还可以四面环射,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有一个成语叫“瓮中捉鳖”,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瓮城的设计,就有这个作用。
例如南京城南边的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就由三重瓮城、四道拱门组成,还隐藏着“藏军洞”,可以用来储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被称为“天下第一瓮城”。这样的瓮城设计加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不愧有“高坚甲于海内”的赞誉。
神奇的“混凝土”——古代的黏合剂怎么做
混凝土是人类在19世纪的伟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可没有混凝土,那时候的工匠是用什么方法将一块块墙砖或石头垒砌在一起的呢?当时的建造者使用了一种神奇的黏合剂,凝固性能极强,可与今天的混凝土相媲美。
传说当时使用的这种黏合剂的原料是石灰、糯米汁和桐油。今天的科学家分析了城墙中砌缝的灰浆样品,发现其中果然有糯米成分。但可惜的是,这种神奇的配方如今已经失传,还没有人能完全复原。
“责任人涂鸦”——多姿多彩的墙砖
在烧制墙砖的过程中,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粗制滥造,确保墙砖质量,朝廷建立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生产责任制,就是“物勒工名”——在墙砖上加上各层官员、组织人员和具体制作人的姓名。如果质量出了问题,就可以找到相关责任人。南京明城墙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坚如磐石,和朝廷实行的这种制度密不可分。
这些墙砖上的铭文,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各种字体,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展示着明代民间书法的风貌。你下次去南京游玩的时候,可以去城墙上认真找一找,也许你就能找到当时墙砖上的铭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