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指数基金的常见问题(三)
做为投资新手,在进行基金定投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我就把朋友们咨询的比较多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今天解答两个问题如下。
一、日定投、周定投和月定投,哪种频率更好?
经常有朋友问定投频率的问题,是按周定投好,还是按月定投好。
定投的概念许多人都明白,就是定期投资,不过定投的频率就有多种形式了,有人按日、有人按周、有人按月,还有人随心所欲。
按日过于频繁,一般按周或者按月就好。假设每个月定投的资金量差不多,那这两种哪种更合适呢?
回测一下按周定投和按月定投的收益差距。一般定投时间越短,按周和按月收益差距就会越大。因为定投的时候如果赶上大跌或者大涨,就会对定投成本价产生很大影响。定投时间越短,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但是定投时间越长,两者差距就会越小,定投达到5~7年时两者差距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所以从收益角度,定投频率影响不大。
不过从心理角度,这两种定投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按月定投比较适合大多数人,每个月发工资后买入,之后不用太操心,这种定投方式比较省心省力。不过有的投资者对下跌比较敏感,看到下跌就想多加仓,很难等待一个月之后再定投,这种投资者最好就按周定投。这样即使性子比较急,等一周的时间也应该没问题。
不建议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确定买入基金的时间。主观的感觉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遇到大跌或者大涨的时候,很容易就不敢买或者提前买的比较多, 这样效果反而不好。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至两倍半。换句话说,从情感上,赚200元得到的喜悦才抵得上亏损100元带来的痛苦。有这种影响在,观的判断很容易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最好是定期投资,而不是凭感觉来决定买入时机。
二、定投一定能够降低成本吗?
定投有一个“钝化效应” 。比如我们每个月定投1000元,坚持定投40个月后,会投入40000元的资金,也持有四万多元的指数基金。这时,如果我们再每月定投1000元,就会发现,增加的资金对原本持有的指数基金影响不大了。因为1000元对于四五万元的指数基金来说,占比太小了,影响也就很小。这就是钝化效应。
钝化效应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如果你定投的资金额在你现在持有的指数基金总市值的5%以下,那就接近钝化效应了。如果每个月定投同样的钱,通常定投超过20个月之后,钝化效应就开始出现了。时间越长,钝化效应就越明显。
相反,如果你这次定投的资金额在持有的指数基金总市值的5%以上,那么对指数基金的成本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的,这种情况下钝化效应不明显。
钝化效应对我们的投资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比如每个月定投1000元,定投了40个月,持有了四五万元的指数基金。这个时候,如果遇到大跌,如果我们投资的还是1000元,那么对于想要“降低持有成本” 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因为1000元对四五万元的指数基金影响太小了。
不过,钝化效应对收益率的影响不大。它主要是让我们持有指数基金时的波动增加。原本没有钝化效应时,定投可以降低波动,但是钝化效应出现之后, 定投降低波动这个效果就减弱了。
为了降低钝化效应,我们就需要改变定投的金额。这也就是“定期不定额定投” 方法的原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采取一种非常简单、不需要复杂计算的方式,那就是:固定拿出工资的一定比例来定投。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钝化效应。因为工资通常是会随着时间长期上涨的,所以定投的金额也会随着工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另外,当我们遇到指数基金下跌时,还可以采取“越便宜,定投买入越多” 的方式来缓解钝化效应。这种方式需要我们根据指数基金当前的估值,来计算这期应该定投的金额。
另外,每次当指数基金进入高估区域的时候,我们会分批卖出,得到的资金再分批投入当时其他低估指数基金,这样就盘活了存量,钝化效应就消失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