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发:发现“京山”——黄帝故里姬水 帝王之都京师

邓春发
京山因黄帝京师山城而得名。京、京师和京城,古代特指国家的首都。京山市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中国湖北省中心,即中原、中华、中夏、中土、中钧、中阳、中京。具有“鼎峙中原”、“夷缨四方”,就有了以京山的“京”字为中心的中京、东京、南京、西京、北京;以京山的“山”字为中心的首山、首都,山东、山西、山南、山北;以阳城为中心的中阳、东阳、南阳、西阳、北阳;以楚国为中心的就有中楚、东楚、南楚、西楚、北楚。《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因此,京山是中国上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都、名城及军事重镇江陵、荆州、郢州、郢都。
京山市在黄帝时期,京山为上古荆山、云杜、荆州,京师为鹿台,花苑台,朝云之国。在颛顼时期,京师为荆州,京宗山城;在夏鲧时期,京师为夏台,空桑、高山;在夏禹时期,京师为归台、阳城龙都;在商周时期,京师为鹿台朝歌,大夏沈国、缯国、冀都;在楚国时期,京师为丹阳,荆楚、郢都;在汉朝时期,京山为沛国,谯县、谯郡、谯州,丰都,新丰县、在曹魏时期,谯县为辅都;在陏梁时期,都城为江陵、谯州、寿阳、萧都;在唐朝时期,为荆州府、楚县,中国三大军镇,三辅之一,四帅之府,五帅之府;在宋朝时期,为荆州府、江陵府,后期荆州为辅都。
京山山城四周有蜿蜒千里,高耸入云的荆山、崇山、嵩山围绕。古为屈紃,现为盆地。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暖花开,风景秀丽,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物产丰富。
《山海经》记载“荆山曰首山”。《中次八经》曰“荆山之首为景山”。《京山县志》记载,京山有“时巾山钜鹿”,有“鼎峙中原”和“逐鹿中原”之说,京山之名,最早起源于《山海经山东经》曰:“又东二百里,有京山、虫尾山……丹水出焉”(即丹阳),东南流注黄泽”。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生于姬水,长在姬水,黄帝是少典部落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轩辕国、轩辕丘、轩辕台,又名鹿台、花苑台。《山海经》记载,“第一个天帝为帝俊,居在东海。有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姬水、赤水、姒水、涡水”。湖北省京山市孙桥镇之地有姬水河,鹿台、花苑台。《史记》记载:黄帝在荆山之地“披荆斩棘、开山凿道”。“取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下”。“在逐鹿山的山脚修建了都邑”。黄帝用“京”字命名,自己军队为京师,即首都,京城、京都、京宗、都邑。京山山城因此而得名。黄帝又用“云”来命名所封的官职、地名、还将军队称为“云师”,即野战部队。黄帝封京山为“云山、云土、云杜”为直辖。云杜:寓意来自荆山、京山的高山上,有满山遍地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而得名。后历代的兵卒都穿戴红色的帽子和红色的战衣为缨地,京山也因京师而得名。京在上古时期,就是首都、帝都、京城、京都的专用名词。
从京山市的地理位置来看,京山市位于中国的中心,湖北省中心,康熙大字典称:“中原为湖北省中部。后发展到河南。”这里就是指京山市一带地区,唐代诗人冠沘有诗句:“涂山横地轴,万里留荒服”,宋代诗人王十朋有诗句“姒涡嫔天子,涂山毓圣人”。宋代诗人苏东坡有名诗,“古代涂山聚象贤,断岩出水过崖巅。莾苍淮楚龙乡地,惟禹宣开万国篇”。《启母庙,帝武启宗周》宋代李廌:“帝武启宗周,玄鸟濬哲商,涂山配神禹,独不嗣娥姜。欲肇天与子,是用开厥祥。钧台享群后,有邑诛判方。谁气怄与讼,帝畀有夏昌。推此方朱均,巍巍真令王。伯阳指株李,阿衡降空桑,龙踞生汉祖,龙赘诞褒娼,石裂何足问,世语多荒唐。若此望夫山,虽怪犹有光”。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小名阿衡。称大禹,帝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出生地湖北省京山市京山虫尾山,又名龙尾山,古名空桑山(今宋家丰洞),龙馀、龙踞、龙门、阳城、阳翟,三涂山,禹会村。石纽地区,涂山、高山。母亲是有辛氏之女,也叫修已(西羌有辛氏之女)。妻子、女娇(涂山氏之女儿),仪容秀美,生性娴雅。儿子启,夏朝的第二任君主。禹幼年随父亲夏鲧生活在中原,淮海之滨夏台,其父夏鲧被帝尧封于崇山。帝尧时,中原发生大洪水,百姓受灾,帝尧令夏鲧治水九年,治水不力。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十三年,传说禹与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外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门就是今京山市、天门市之郊山门。这里是天子之所之天门、海门、龙门。历经十三年,终于治理了中原的大洪水之患。大禹治水有功,被禅位天子。夏朝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召开万国诸侯大会,夏禹向诸侯说,“我德薄能,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
涂山大会之后,纪念涂山大会,各方诸侯常来阳城进献金银、铸造九鼎。九鼎象征九州,冀、幽、并、兖、青、杨、荆、雍、豫,其中荆州为中央大鼎。夏朝大禹:“钧天广乐”。钧天,指天地的中央,广乐是指优美的而雄壮的音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大夏时,又指大乐,就是夏朝国都阳城之地,又称为大乐之野。后形容钧天之地,有优美的雄壮的乐曲,实指夏朝国都涂山、阳城山,禹会村之地。夏后启在大夏广乐之地,召集文武百官诸侯“唱九歌起舞的场景”,钧天广乐出自《列子周穆王》王实以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指夏朝大禹,夏后启(大帝说秦缪公而观之)“飨以钧台之享”。《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吏治的行政法规;《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书籍;夏历是最早的农历;《大载礼记》是夏代的历法;夏小篆是最早文字。
《山海经》是大禹时编篆写的书籍,是通过治水二十余年,走遍天下大小山川河流之后,记录编写的奇书。
大禹以“五服”为中心。即夏都阳城今京山京都为“帝畿”、“帝囷”、“帝牢”、“帝水”、“赤水”、淮水、夏水、涡水、谯水及三山五岳九州为河图洛书。三山为中山(京山涂山)、东山(荆山)、南山(虫尾山)。《山海经》中,夏后启的记载“海外西南陬,“结匈国”北是灭蒙鸟,灭蒙鸟是大运山,大运山高三百仞,就位于高千仞的“天穆之野”。夏后启珥两青蛇,乘两龙上到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然后乘两龙、云盖(华盖)三层到了“大乐之野”。一曰大遗之野。夏后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于此午《九代》歌《九招》。夏后启去的天穆之野大运山,大乐之野,位于海外西南陬,青水与洋水也发源于西南陬,洋水西南流注于涂丑之水,南入海,羽民南。”洋水就是上古江陵城之水,远古杨州城,现在杨水江陵府河。因此,天穆之野,西南、杨水、洋水。今湖北京山大乐之野。杨丰、洋水、古江陵就是大夏之地。宋代楼钥有名诗,濠梁自古杨州城,禹聚涂山城尚留。钟离虽尝作楚县,子男之国书春秋。是我们今天了解夏启。破解夏王朝地理位置记载,濠梁最早指古郧国江陵城,上古杨州城,后被改江陵城。今湖北省京山市南部汉江北岸子陵山,台陵一带。楚国伍子胥走吴国后,在吴国不忘自己的家乡扬州,就在吴建筑了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城。梁为汉祖刘邦将上古江陵城封给萧何,后为萧城,大梁、南梁、西梁、后梁、萧家先后有萧宝融、萧衍、萧绎、萧铣在江陵城称帝,于江陵都城,后为萧都。“禹”字在五行属性为中,是土的属性。它的数理是吉祥、富贵,又有天子的意思,夏朝大禹用五行之轮,“禹”字属中、为中土,又为钧土,钧天为天地为中央。周天子在夏至之日,用八尺圭尺测试日影,夏朝国都阳城,中午午时,测为中国之中心。又为中轴地东南西北之中心点。正好太阳当顶处太阳城之上。而后就有了当阳、赤道、赤水,在京师上空就有景字风景之说。禹,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王朝,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国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父亲夏鲧,被帝尧封为崇,为崇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萃氏之女脩已。大禹治水十三年有功,受舜禅位而继承天子帝位,建都为太阳城,简称阳城,今湖北省京山市禹都阳城,国号为夏,大夏、夏邑,并分封丹朱于唐,今河南唐河以北,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称夏禹、帝禹、大禹死后,安葬于涂山,南山、终南山,又名虫尾山,有帝禹庙,禹陵、禹祠。《康熙字典》记载“中原为湖北中部”。中原本意是天下之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又称为中土,中京。华夏是特指夏王朝的国都阳城,钧土、钧天广乐。大夏,大乐之野,广华之乐,华天宫,广汉宫。黄帝以姬水成(今湖北省京山市鹿台)章华台,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华胥氏、华朝、华国、华泽。夏台为今天的夏水、夏邑。上古湖南湖北为湖广,今湖北京山市,历史上京山之地六合宝地,古《京山县志》记载为《六合镇》一,天河与汉水相对。
京山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中心位置。《吕代春秋》记载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这里是天下之中,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中原,湖北在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在此地交汇,上古时期为淮海,大禹为淮海王,大禹治水之后,这里仓海变桑田,即现在的江汉大平原,京山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这里是中国的中心。《山海经》记载“荆山曰首山”。《中次八经》曰:“荆山之首曰景山”。春秋战国时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他起名“横大路”,即上古“轩辕大道”,夏朝大禹“阳关大道”;楚国时期的“横大路”古“汉宜大道”,毛主席称为“夏道”;现称为皂当高速、“长荆铁路”。
楚人“先处之京宗”,即京宗附近。《楚居》直接写“徒于京宗”。《史记》所记,熊绎建楚国郢都丹阳。实际所居之地“辟在荆山”,是指楚人居住在荆山、丹阳。穴熊迟徒京宗,爰得妣,至熊狂亦居京宗,至熊绎与屈紃。实指今湖北京山楚国居荆山“瞧漳之间”,沮漳(沮水、漳水)。《左传哀公六年》记述楚昭王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史记》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证实,古沮水、漳水就是今天京宗之地的楚河、漳河(即今沮河,漳河,现湖北省京山市坪坝镇苏家垄古遗址之地的沮河、漳河。丹阳在荆山之中,瞧山、沮水、漳水是一个整体的地理标位,都是记述的今湖北省京山市原楚国郢都丹阳地理位置。《世本纪》“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徒郢”。后《史记》记载,“熊绎居丹阳,文王徒郢”。即《世本纪》所载为真,《楚居》对应之记载,毓徜徉,先处京宗,穴然迟徒于京宗,爰得妣,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豆叔,丽季。楚人先处京宗地望。“班簋”中曾提及,“还丮皇公,受京宗懿区,毓文王王姒圣孙,此京宗即程邑,为文王时期之宗庙所在,黄帝的京师又称为京宗”。楚人“先处之京宗”。即此京宗附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文王之的京宗的身份地位,处京宗之周,古代的京是指京师、京都、帝邑、师是指军队。
丹阳楚国郢都,为“古之王者,即为楚国郢都、王者加军队为都”。黄帝时期,王者加京师为京都。建筑城池为京城。
丹阳是楚国的郢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因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水河谷下徒。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在丹阳今湖北省在京山市三阳,即丹阳楚国郢都,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如有熊氏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屈原《离騒》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是中原的华夏后裔,楚定居郢都丹阳一带,今湖北省京山市。据战国时史官所著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徒郢。鬻熊是大禹始祖祝融的后裔,在殷商哀落,周兴起之际,他率军与周文王姬昌一起,曾担任“文王之师”,史称“鬻子”,到鬻熊曾孙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为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熊右君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说“昔我先王熊绎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熊绎既建楚国郢都于丹阳,又辟在荆山,可见丹阳就在荆山之中及不太远的地方,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山脚下。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周瑜就说:“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说明熊绎受封于荆山旁边,荆楚二字上古通用,楚在荆山之中。在荆山,熊绎所居丹阳,地理环境较为艰苦,四面有高耸的荆山,但也应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
《继汉书郡国志》引《南都赋注》说:“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水经注》引《地流》“沔水出荆山东,南为沧浪之水,最近楚都”。楚国郢都丹阳,在荆山地区,今湖北省京山市,古《京山县志》、《漳水县志》、《富水县志》《郢州志》均记记载,“楚始郢都”。《京山县志》记载,上古“京山南边为沧浪之水、沔水、潜水、夏水、泗水”。《禹贡》曰,“荆州之荆山,县东漳水所出,流经楚国郢都丹阳。在京山的楚国郢都丹阳,又名京师,京城、京都、京山之名,就是因有京师之城而得名。
《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说:“汉江沮漳,楚之望也”。“望地”古代指帝望之乡,也就是楚国郢都丹阳,地理位置楚国汉江之北,漳水发源于荆山之中,今大洪山山南,东流于东为漳水。沮水,又发源于景山,景山《山海经》曰,指荆山之首。这里为京师城,是中国之中心,楚国郢都丹阳,又指太阳山,中岳嵩山,上古荆山为太阳山,中岳嵩山,今为大洪山,太阳为金鸟,金为赤,又为丹鸟,太阳方言为“日头”。
楚人认为,京山是楚国郢都丹阳,太阳每天都从京师城上空经过,象形“景”山。《山海经东山经》曰,“又东二百里,有京山、虫尾山、丹水出焉,东流于黄泽”,这就非常明确告诉我们荆山之中“白龙泉”之南流于京山丹阳,整个山石为丹赤红色,河水之中遍地丹石,上古人们炼石为“丹红”,因水流在荆山南坡上,所以称为丹阳。一是水出山南为丹阳,二是有丹山丹水,三是因用丹石做城为丹阳城。四是丹水环绕丹阳城为护城河,流向城南。楚国郢都丹阳为中国中心,丹阳城为红城,即为“红中”。后世都城都为红墙,黄瓦,代表是京都、京师。
明清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与记要》中,曾评论说,“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落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这里就是指今天的京山之地楚国郢都丹阳。
中原专指夏都阳城。司马迁《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代表着华夏正统,得中原者得天下”。意思是一个王朝,只有拥有中原才证明拥有天下,才是华夏正统王朝,说明中原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洛水《山海经》记载,“又东南十里曰虫尾山,龙馀之水出焉,而东南流入洛水”。这里是指夏朝国都阳城。《尚书》记载,“禹别九州任士作贡”。《尚书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贡品,九江铜、锡、大鱼浮于江、沔水、潜江,逾于洛水,于南河到夏都。《左传》记载,左氏昭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毫之命;周武有孟三阳之誓;成有山支阳之搜;康有邓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葵亥帝即位。于贯邑,大封诸侯于钧台。
夏启巩固王位,并经过激烈斗争,确立了天子之位的世袭制,于是众多帮国首领诸侯被请于夏台、钧台、阳翟朝会,启的钧台。今湖北省京山市夏台,以夏都阳城为“钧天”。召开诸侯大盟会,炫耀武力与威仪,使诸侯更加臣服,史称“钧台之享”。也有钓鱼台之说。《左传》记载: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都是九州中的险要地方,它们并不属于一姓所有。
《竹书纪年》曰:“帝启元年癸亥,帝后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王睿台”。“阳翟夏朝王之故都”。钧台也叫夏台。《水经注》曰:“在三峰山东南,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有水隅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
作者:湖北省京山市委大院  邓春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