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潘塘镇大捷”:打仗我不行,吹牛你不行
作者:熊爸
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
对一支正常军队来说,胜利只能体现在战场上,就是消灭大量敌人达成了作战目的,而自己损失却不大;但对一支非正常的军队来说,胜利则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虽然自己实际损失大也完全没有达成作战目标,但是通过高超的技巧文字的润色,同样能营造出“胜利”的快感。淮海战役中国军的“潘塘镇大捷”就是这种快感体现。
“潘塘镇大捷”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碾庄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此战之前,华野集中了27万人的强大兵力,一举把奉命撤向徐州的黄百韬兵团约8万人包围于碾庄附近,一面围攻黄百韬兵团,一面派出兵力在徐州和碾庄之间展开准备打援。
黄百韬陷入重围后,蒋介石高度紧张,因为一旦黄百韬兵团被华野吃掉后,在江淮一带的国民党军乃至整个战场将陷入极度不利的态势。为了挽回颓势,解救出黄百韬兵团,蒋介石派出心腹爱将杜聿明指挥实力强大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从徐州前往解围。
双方一开始就几乎压上了全部赌注,激烈的战斗在碾庄包围圈打响:在包围圈内,黄百韬兵团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他们凭借着原有工事,死死顶住数倍于己的解放军围攻;而在包围圈外,华野最能打防御战的几个纵队,也顽强地与美械装备的国军援兵激烈鏖战、寸土不让,徐州以东到处炮火连天、杀声阵阵。
不过,胜利的平衡显然倾向了解放军这一方。由于黄百韬兵团是仓猝被围,粮弹都有限,虽然暂时一次次抵挡住了凶狠的围攻,但防线崩溃的几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加大;而邱清泉和李弥攻势也尽了最大努力,在飞机重炮的支援下甚至发动了军官敢死队发起攻击,给华野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进展却远远低于预期,50多公里的路程也就机械化部队两个小时的路程,可就是都打不通(电视剧《亮剑》中曾有过相关描述)……当然华野的优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也并非胜势,双方指挥官都明白,在这种时刻,谁能够先打破这种平衡,谁就更有可能获得此战的胜利。
在几乎同时意识到这一情况后,双方就立刻毫不犹豫地压上了最后的筹码。粟裕押上的生力军苏北兵团的4个纵队,这支部队早已进至徐州东南的房村一带,经由徐州东部潘塘镇向北隐蔽揳入,从后面给正在猛攻的邱、李兵团背后一刀,此刀一旦成功,不但能缓解打援一线的压力保证彻底吃掉黄百韬兵团,还很有可能把邱、李两兵团装进一个新的包围圈;而杜聿明押上的则是新整编的74军——这支自孟良崮战役后,以74师剩余人员为骨干重建的国民党军主力王牌已经基本整补完毕,其字面实力比张灵甫时期还强。杜聿明也是命令此军从潘塘镇向南向西潜行,从解放军防御的侧面一举冲破碾庄包围圈。历史很多巧合那一刻圈中了“潘塘镇”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
两军这一行动中都进行高度保密,并采取了极为隐蔽的方式夜间行军,所以此前双方都未察觉对方行动,直到凌晨3时双方步兵在潘塘附近相遇发生了零星交火,双方指挥官也不约而同下达了脱离战斗,绕过对面小股土顽(游击队),继续前进的命令。直到不久后两支交错队伍都发现对面都是既看不到头、又看不到尾的大部队没法绕过,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而此时,两军已经犬牙交错、以潘塘为中心,扭成一个纵横数里的巨大旋涡:解放军最近的一支部队距离74军军部仅三里,而华野二纵指挥部也和国民党军部队仅隔一条水沟。
据说,双方指挥部在听说情况后均是先惊出一身冷汗然后又暗自庆幸:幸亏自己一这招发现了对手的“奇兵”,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激烈的战斗几乎在所有的前沿顷刻就开始了。由于双方都是偷袭姿态,所以并没有费什么力就展开了战斗队形,然后激烈地绞在了一起。
华野在最前面是二纵,这是一支在孟良崮战役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部队。而此时,2纵刚刚“吃完肉”——他们在不久前一举迫使了国军一个军部加一个师6000多人投诚,补充了大量武器人员,其时兵力比当年孟良崮战役时又上升了很多,可谓兵多将广士气旺盛。明确对手后,纵队第一时间号召官兵发挥“愈坚决、愈大胆、愈能胜利”的精神,要求迅速打崩74军,争取最大胜利。因为如果能一口气吃掉74军,截住邱清泉兵团退路,那无疑将是整个战役大功一件。
而74军也确实还有几分老74师的底色在,在那些经过无数次恶战的老兵骨干带领下,各种轻重火力猛烈开火,也把阵地打成了一片火海。在74军死战的同时,邱清泉也反应过来了——毕竟,昨天还在解围黄百韬,明天就要陷入黄百韬同样的境地感觉是最可怕的。在得知潘塘镇发生战斗后,他立即就将战斗力最强悍的70军96师和32师从徐州以东的主攻方向撤下来,用汽车紧急运往潘塘支援74军。同时,请求空军派飞机支援潘塘方面作战。此外,杜聿明也增派了第12军、70军各一部和骑兵旅紧急驰援74军。
两个对手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又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上。激烈的对攻立即就在全线展开:白天是74师占据主动,其在飞机轰炸和大量火炮、坦克的掩护下,向解放军阵地发起排山倒海似的进攻,2纵则凭借简陋的工事和高昂的战斗精神,一次次将敌击退;晚上,2纵则派出生力军进行了强有力的逆袭,但即便偶尔夺取一两个阵地,也立即会立即暴露在周边联合火力压制下,不得不放弃撤退。
战史中曾这样记载此战中的一个小村庄攻防战:“(敌)58师展开两个团向据守在李村的我十七团进攻,在猛烈炮火和七辆坦克的掩护下,连续冲击,虽曾数次突破我前沿阵地,终被击退。战至15时,敌人再次猛攻,突破我阵地前沿占领了几所房屋。师令十八团派出一个营,从侧翼协同十七团将其击退,敌遗尸二百余具。由于敌炮火猛烈和我防御工事单薄,各守备部队打得都很艰苦,均有不少伤亡”由此可见战况之惨烈。
图:被国民党军俘虏的解放军战士,被用作宣传
此战,双方整整打了三天三夜,均无大的进展。鉴于国军用在潘塘的增援兵力已经越来越多,切断邱、李兵团退路的任务已经无法完成,粟裕下令苏北兵团脱离战斗、向南转移,才结束了这场激烈的战斗。
从局部看,潘塘的拉锯战消耗战双方势均力敌都没吃亏,可以说打了个平手;但从战役层面上看,解放军此战成功吸引了国军正面力量,使得围攻黄百韬兵团的主力压力大大减轻,可以从容给黄百韬棺材板钉上最后一个钉子。事实上,潘塘战斗结束一天后,粟裕就指挥的山东兵团对碾庄圩之敌发起了最后总攻,并与3天后彻底歼灭了黄百韬兵团,为淮海战役全胜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令人诧异地是,这样一场战术上未胜,战役上全败的战斗,却被国军吹嘘成了惊天动地的“潘塘镇大捷”。这恐怕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
盘塘镇战斗结束后,黄百韬还在苦苦支撑时,邱清泉的通电告捷已经发出去了,电报上说:进攻潘塘镇的解放军被第2兵团猛烈反击,“匪军”溃不成军。
随后,在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内容则更“升华”和“充实”:“国军是在极不利的态势下,遵总统钧旨,东援碾庄,血战潘塘镇。该役一举打垮共军5个主力纵队的猖狂进攻,致使徐东共军全线崩溃……累计已消灭刘、陈匪部10万以上,共军阵地俯尸遍野,血流成河。”为了营造氛围,刘峙还勒令徐蚌等大城市各单位张灯结彩、鸣放鞭炮、张贴胜利传单,征集前线“慰劳品”。
蒋介石收到电报后也异常“振奋”,传令嘉奖参战官兵,仅邱清泉兵团就奖励银元20万,并授予黄百韬一等云麾勋章,国统区报社几乎全部头条宣布了胜利。此外,国民党还组织了有参政员、立法委员、新闻记者、上海工商界所谓“闻人”、美军新闻处军官等30人的庞大“慰劳团”携带大批勋章、奖章及白银等到达徐州,大肆慰问胜利之师。
据记载,一些“慰问团”成员到达后要求看电报上吹嘘的“战俘缴获”,可事实上,潘塘镇战斗中国军根本没有什么俘虏缴获。当然,虽然战场上打赢不容易,但战场下制造个打赢的印象对国军来说十分简单:国军轻车熟路地把自用的武器充作俘获解放军武器进行展示,还从其他部队抽出部分士兵,冒充俘虏。不过,还是有记者看出了问题。杜聿明在若干年后回忆回忆录时就曾无比尴尬地记下:“他们到徐州后还到第二兵团参观了战俘武器及战迹。有一位记者以怀疑的口气问我:这样的大捷,黄百韬到哪里去了?我说:黄百韬回家休息去了。”
当然,这样虚假的胜利宣传终究会破产。就在国民党军大肆宣传“潘塘镇大捷”的同时,华野真正取得了“碾庄大捷”,彻底歼灭了黄百韬8万人,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徐州南方交通枢纽宿县,并把国民党军另一个重兵集团黄维兵团引入了死亡陷阱,淮海战役胜利的形势已成定局。而沉浸在“庆祝胜利”中的徐州国民党驻军和徐州市民,则在不久后迎来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解放军动员的民工队伍把黄百韬兵团的4000名伤员送到了徐州城——究竟是谁胜谁败一眼可知了。
满城的国民党军几乎个个不寒而栗,不过这种状态持续不了几天了,因为不久,他们就都会进入陈官庄大包围圈,为之前的嘴上“胜利”去付出全部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