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传千古的妙方,4味药抑阴扶阳,调脾和胃,补气补血又补虚

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冷,北方尤其如此,这种“冷”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而且是肉眼可见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商店饭馆纷纷闭门大吉,好似所有人都极其畏惧着“刺骨的寒冷”。

但,总有一些身穿白衣的逆行者,仿佛无所畏惧,行走在大街小巷,带给人温暖,让人心暖。谢谢你,白衣天使,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你身体健康!

上面那一段是我想对医护人员说的一点话,而下面这些则是想对大家说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除了要少出行之外,还应该注意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要温阳。在寒流来袭的日子,阳虚的人最容易受伤,因为阳虚之人,阳气不足,非常容易被寒邪伤到。

各种阳虚

结合往期内容,我们知道心阳虚应该服用桂枝甘草汤,或者时常配一些干姜,熬水服用;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脾阳虚和肺阳虚都有相应的对策,但肝阳虚呢?

对于肝阳虚,论述的医家不多,但是所有的脏器,都是有阴有阳的,肝脏当然也不例外。

肝阳虚之人,多表现在肝的生发功能不足,从而导致腹痛、腰痛、男性疝气,女性小腹痛。而筋膜失于温煦,则导致四肢蜷缩疼痛拘急,这是一种肝风内动。那应该用点什么药呢?

答案是吴茱萸汤。这是出自《伤寒论》的方子,是个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症状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适用于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症。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其组成是: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哎,没错!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所说的茱萸,就是这个方子里用的茱萸。那到底这个茱萸是有什么魅力,才能让王维和张仲景都如此青睐呢?一起来看看医案吧!

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著名经方大师郝万山教授的一则医案,这则医案和前两天有个粉丝询问我的情况类似,非常典型,大家可以仔细研究一下。

医案(一)

郝万山教授的一个小学同学,在医院做了食道癌的手术。后来郝教授就去看望他,发现他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喝水的杯子,但他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吐唾沫,一会儿一吐,不一会儿,杯子里就有半杯的唾液。

郝教授说,唾液在中医里把它叫做神池水、金津、玉液,是人体津液所化的,是很珍贵的东西。郝教授就提出让这个同学练习吞津的功夫,因为这是一个养阴的办法,能够灌溉脏腑,濡润四肢,清神补脑,使人面色红润。所以想美容,练这个功夫就行。

但两天以后这个同学就来找郝教授了,说这个方法不行啊。原来是他咽了一天唾沫之后,前后心冰冰凉的,就像一个大冰砣子一样。这时候郝教授才恍然大悟,对于这个食道癌手术之后的同学,他分泌大量清稀的唾液,这不是金津,不是玉液,也不是神池水,而是什么呢?是寒饮不化,是病理产物,是肝胃两寒,饮邪不化,他才分泌了这样的东西。

郝教授接着说,既然这样的话,就给你开点药吃吧。开什么药?对喽,就是吴茱萸汤。吃了一个星期,唾液分泌减少,不用再随身带这个杯子吐唾沫了。吃了两个星期就不吐唾沫了。

医案(二)

紧接着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赵进喜老师的医案。郭某,女,51岁。性格暴躁,久罹头痛,其痛以前额及头顶部为甚,沉重如压一物。胸闷,心下胀闷不舒,时呕清水,手足冷凉,舌质淡苔白腻,脉象右弦滑,左弦细,辨证为寒浊饮邪上逆,若用经络辨证方法,则为肝经头痛、胃经头痛,符合仲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病机,腹证也符合吴茱萸汤腹证特点。

故投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0克,大枣12枚,白芷10克,仙灵脾15克。5剂后,头痛大减,再投2剂,诸症消失。

大家看完这两个医案之后,应该能发现说的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导致的头痛和吐唾沫。但疑问就随之而来了,不是说肝阳虚呢么?怎么说着说着跑肝胃虚寒去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单纯的肝阳虚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多是肝和胃一起出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1、肝气犯胃

肝属木,胃跟脾一样属土,木克土,所以肝气不疏,或者有的时候肝的气机不舒畅了,不按原来的道路走,而要往岔道上走,就会横逆犯胃。因为肝本来就克胃,所以它一不舒服,就更要去欺负胃来发泄。在中医上,我们管这种情况叫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其实啊,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但疾病情况下,两者也相互影响,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肝气犯胃证;若胃气先虚,肝气相对偏盛,乘之于脾胃,也可引起肝气犯胃证。

除此之外,关于肝和胃,大家也要区分一下肝胃不和以及肝气犯胃。

1、肝胃不和与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与肝胃不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肝气犯胃属于肝胃不和的范畴,而肝胃不和涵义较广,凡是肝与胃之间生理联系失调,临床上同时出现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及胃受纳腐熟功能异常者,均为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证与肝脾不和证都是肝气横逆侵犯中焦所致,两者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但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其气主降,因此,肝气犯胃证,多兼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而肝脾不和证,多兼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这个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2、用条文说吴茱萸汤

然后,让咱们回到吴茱萸汤这个方子上来。到底应该怎么用吴茱萸汤呢?是一有吐口水的症状就用还是头痛的时候用呢?这就需要从条文来分析了。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

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证的条文如上,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各1条,杂病的呕吐1条。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和杂病都有吴茱萸汤证呢?

那这样也不行啊,这么宽泛,到时候我们怎么用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弄清楚,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是什么?从上述4条原文来看,共有的表现是呕吐。但话说回来,呕吐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表现吗?也就是说见到呕吐就能用吴茱萸汤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呕吐的实际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也就是说,吴茱萸汤证可以有呕吐,甚至可以说,吴茱萸汤证必须有呕吐,但呕吐却并不都是吴茱萸汤证。

使用指征(一)

那吴茱萸汤的呕吐有什么特征呢?

吴茱萸汤治疗的呕吐必须是肝寒犯胃的呕吐,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的原因是肝寒,即只有肝寒犯胃导致的呕吐才是吴茱萸汤证。换句话说,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必须有肝寒的特征,在呕吐的同时伴有肝寒的特征才是吴茱萸汤证的特异性。

那么,肝寒的特征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就是在肝经循行的部位,比如胸胁,腰,头顶,会阴出现胀痛等,同时有寒象,如怕冷、手足寒冷、呕吐物清稀,甚至冰凉、舌质淡苔白等症状。这里再强调一下,吴茱萸汤的呕吐并不是说一定要呕点什么东西出来才行,而是有这个趋势,就像医案中的患者吐口水,或者恶心,干呕都是可以的。

使用指征(二)

另外,还有一个吴茱萸汤的使用指征,大家需要知道,那就是有关情志方面的。肝会影响情志,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是肝阳虚的患者,他会有晚上特别烦躁的感觉,条文中是用“烦躁欲死”来形容的,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可以看出其严重程度。虽说晚上“烦躁欲死”,但是白天就没那么严重。这是因为白天阳气相对来说比较充足,而夜晚则阳气较少,所以烦躁的症状会在夜晚加重。

这种烦躁,病人的神志是清楚的,是病人告诉医生或家属的,说自己烦得要死,凡是病人说自己烦得要死的,肯定不会太严重。反而要是病人虽然烦躁,但是说不出,道不明,那就需要谨慎对待了。

3、吴茱萸汤的组成解析及注意事项

当然,吴茱萸汤并不是只能治疗呕吐而已,否则我也不给大家介绍这个方子了,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妙用。咱们从药物组成就可以分析出来。

本方针对肝胃虚寒之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应该以辛热入肝、胃、脾、肾经的吴茱萸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和中止呕。

本方重用生姜,是一大特色,意在温中止呕,和胃降逆,助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张锡纯曾说:“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取其温通之性,能升能降,以开脾胃凝滞之寒邪,使脾胃之气上下能行”(《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

虚寒之证,治当温补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以复中虚,可配生姜以调胃。

大枣甘缓和中,既可助人参以补虚,又可配生姜以调脾胃,且可制约吴茱萸、生姜之辛燥。

四药配伍、共奏温中补虚,抑阴扶阳,降逆止呕之功。

从这便可以知道吴茱萸汤还能够治疗:

1.感冒

临床上常见感冒患者身热轻、恶寒重、全身乏力而头痛较甚,尤其在使用西药发汗退热后更易出现,此时往往表现为阳气不足,运用吴茱萸汤为主,酌加解表之品,病情往往迅速缓解。

2.胃痛

对临床上因脾胃虚寒而致胃脘疼痛的患者可采用吴茱萸汤为主方以温中散寒补虚,同时可加黄芪、玄胡等开滞行气止痛。

3.痛经

痛经常与虚、寒、瘀三者关系密切。遇到有虚寒痛经的患者时,可予吴茱萸汤为基础温中祛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加用温经、养血、祛瘀之品。其实《金匮要略》所载温经汤中就有吴茱萸汤的影子。当然,《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所载主治寒侵胞中而致痛经带下的吴茱萸汤与本文所讨论的吴茱萸汤是同名不同方。

除此之外,吴茱萸汤还能够治疗呃逆、疝气、眩晕等疾病,甚至只要是阳虚比较重的人,都可以试试这个方子,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注意!

虽然吴茱萸汤是个非常好的温肝阳的经方,但不建议大家贸然大量的喝这个方子。因为有一些人服用这个方子之后会有一些副反应,比如四肢皮肤灼热、瘙痒不适、腹痛、腹泻、胸闷、头疼等。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者刚开始的时候小剂量试探的喝,如果没问题的话,可以再逐渐加大剂量。

接下来,相信大家也知道我想说什么了,还是养生的问题,吴茱萸汤再怎么好,再怎么妙,它也无法消除疾病带给我们的痛苦,想要让病魔离自己远远的,还得是从平时做起。

今天咱们就说说阳虚之人,冬天应该怎么养生。

1、 饮食方面:

不要多吃生冷的,粘腻的,冰冻的东西。有很多女性每天要吃很多水果,吃水果对皮肤确实有好处,但是要看是什么体质,比如说阳虚的人,气虚的人,痰湿的人,吃太多的水果,不仅不利于美容,反而增肥。反而会破坏消化功能,影响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和消化功能一受影响,时间久了,必然会从外形上反映出来。

另外阳虚的人要少喝绿茶,绿茶偏寒的。可以喝红茶。鲜榨的果汁,阳虚体质不要喝,像西瓜汁、苦瓜汁,如果您喝了的话,肚子可能会疼得让您在夜里醒来。

要吃一些甘温的、甘缓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羊肉牛肉都是补阳气的,还有板栗,核桃,核桃是温肾阳的。羊肉比较温和,既补阳又补气还能补血,煲羊肉的时候里边放一些当归,白芍都是很好的。所以对那些一到冬天手冷的,冷的发麻,吃点当归生姜羊肉汤是非常好的,这是张仲景的方子。

2、 生活起居方面:

增加户外活动,这样阳气就被调动起来,很多功能就是用进废退,阳气本身就有一个功能是卫外的,卫气要行肌表,老躲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面,不和自然接触,内外环境的调节功能就得不到训练,得不到增强,卫外的功能就越来越低,表阳会越来越虚。

3、 经络穴位:

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热敷。或者把生姜和盐放肚脐里用艾条熏,灸好以后肚脐里会有一兜黄黄的姜汁。这些穴位的作用就是调动您自身的调节能力、平衡能力,把您的天然药库给调动起来。

好了,关于吴茱萸汤就先讲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另外,要是这篇文章也能在这寒冷的冬天带给您一丝温暖,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