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藏象学说解析
阴阳、五行之外,学中医,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论工具,“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什么是藏象?
“藏”有几重含义,既是最宝贵的器物,也喻指人体里面的内脏;“象”有形象的意思,指的是解剖的形态之象;有表象的意思,指的是生理和病理的表象;还有一个大家不常见的,叫应象,我们了解过一篇《阴阳应象大论》,它指的是内脏与自然界相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的含义大概是这样。
中医观察事物的方式叫“以象测脏”,通过外面的解剖形态之象、生理病理之象、应象来推测身体里面发生了那些改变。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
一、藏象、脏腑与脏器的关系
脏器:纯粹的脏器就是西医的理解,这一认知的来源是解剖学。
脏腑:中国人都讲五脏六腑,一个脏会跟一个腑,比方脾胃、肝胆。这种脏腑往往不是单纯解剖学的概念,而是包括了多个脏器,是概括了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的结合体。例如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脏器脾毫无关联,中医的脾包含了胃、小肠、大肠、胰腺、还有一部分胆的功能。
藏象: 藏象包括了脏腑功能,同时更强调了各种象。换句话说,在脏腑这个层面我们还是比较强调各个脏器的,到了藏象这个层面,已经不再局限于实质的脏器。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脏腑这个层面,我们讲肝胆的时候,肝还是有实质器官的。但是一旦上升到藏象的理论层面上,有没有肝这个实质器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为什么呢?肝其实就是木,完全可以把肝替换成木。所以在藏象理论的高度看人体,肝应该在左边,因为木在左边,它已经远远超越了脏器这个层面。
藏象的最终目的是:以象来测藏,以外来治内。
“以象测藏”的方法是可以测很多东西,不仅是中医可以用,别的也可以用。比如自己要是想知道内心的想法,也可以用“以象测藏”的方法。生病是最真实的表达,我们没办法糊弄自己,病了就是病了,生病的背后一定是伴随着某个观念。比如身体里湿气大,说明个性纠结,思虑过度,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一件事反反复复做不了决定,如果改变思维方式,湿气自动就少了。
二、藏与象的关系
1、藏象相通,藏变象变
有藏才会有象,藏和象是相通的;有藏的功能改变,才会有象的变化。
一句话概括,“有诸内形必诸外”。意思是:体内一切变化,必然有相应的征象显露于人的体表。
2、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意思就是:通过对人体外部形态上的观察,掌握脏器的状态,便可以了解脏器的疾病了。
比测脏腑更深层的,是测精神。你的感受是什么,最近发生了什么,跟身体的变化都有关系,每一个病背后一定有心理因素的,这叫“同象相感”。
举个例子:人不冷为什么打喷嚏?是因为气要有地方出去。出气有几个渠道呢?呼气、打嗝、放屁。如果不是因为外界的寒冷刺激、温差的变化,打喷嚏意味着有气要抒发,基本是因为不高兴。另外,所谓的过敏性鼻炎,大多数不是由于外界的花粉过敏,而是自己的情绪在过敏。情绪阻挡在这里,就发生了冲突。又因为春天的时候是生发的,气被诱导出来了,所以容易犯过敏性鼻炎。
总结:
藏象相通,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形诸外以后,我们就可以司外揣内,是这样一个关系。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以及整体观察等方法总结而来的。
整体观察很重要,把人当作一个整体分析。比如某个人的工作、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家居环境等等,和他的疾病都有关联。所有相关的事情,都可以放在一起,作为整体来观察,这是中国人看事物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把内在的脏腑和外在的征象联系起来,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一套理论。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的背后就是五行,中医所说的五脏,用五行是完全可以代替的。
比方说,中医的心包含了心脏和脑的功能,包含血液循环功能和精神情绪活动,很多人容易把它和西医的心相混淆,中医的心,我们可以直接用火来代替。
我们把身体做了完全分类,人体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放到“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篮筐里面,每个篮筐有个代表。比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就是所谓的藏象体系。
第二个特点是: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
一言以蔽之,“详于机能,略于形态”。其实藏象这个体系包含了很多东西,其中形态只是一小部分,还包括很多机能。
四、藏象学说的内容
藏象学说中包含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还有五脏、六腑所包含的五体、五志等内容。
1、脏腑与奇恒之腑
除了“脏腑”,现在我们接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奇恒之腑”。脏和腑,具体怎么解释呢?
“脏”,中医做了定义:藏精气的叫脏,它的特点是“藏而不泄,满而不实”。
“腑”,中医也做了定义:传化物的叫腑,它的特点是“泄而不藏,实而不满”。
2、五脏
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从解剖学的角度看,都是实质脏器,它们藏精气,东西在里面收藏;
前面说五脏的特点是“藏而不泄,满而不实”。满而不实,是可以不断地向这里运送东西,它都可以收藏起来,并且不会占有空间,“实”是空间被占有的的意思,可以某一刹那占有,但不能满。五脏是收藏精气的,不怕给得多,都能收藏,不会泄出。
3、六腑
六腑的特点是“传”,传化物而不藏。比如说胃,是实而不满的,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它不能“实”呢?其实也就是可以阶段性的实,好比吃饱饭是实的,很快就会排空,才能吃下一顿。六腑只能过、不能多,过的时候不能自己守住,拿住不放,不放就会出问题,好比一个人不大便就是病了。
最后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是五脏、六腑呢?
这里隐藏了一个文化特色。
五脏的“五”,肯定跟五行有密切关系,那么为何是六腑呢?
中医最大的特点是先有理论模型,后有实践。之所以只能是五脏六腑,是因为它和天干地支的理论相关。古代认识天地的时候,认为天的规律是五,天干反映了日地关系;认为地的规律是六,所以现在是12个月,12个时辰,24小时,60分钟,都是六的倍数,这个节律反应了月地关系。
古人认为太阳、月亮都跟人有关系,所以就用到了两个数字,五和六,加上一阴一阳。实际上不止这些,多出来的怎么办呢?用各式各样的补充来完成。比如三焦,比如奇恒之腑,看起来不符合道理,但是它背后反映了日地关系和月地关系,作用于人体,确实发生了这种对应关系,用它就能治好病。
实际上,五和六完全可以拆开,大家不要拘泥于“五脏六腑”的表述。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就知道五脏六腑之间的真正联系,比如胃、小肠、大肠都可以放到脾,它们都是消化系统的,脾本身就是土,是管消化的。
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工具就是阴阳和五行,人体可以用五行完全分类,所有东西都可以分到这五个篮筐里面。我们可以自己把很多理论解构,这样在深度思考中学习,才不会执着于教条里。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比如:肝有病了,要考虑肾;因为肝的象是木,肾的象是水,而水生木。这里没有肝的外部表象'眼’和肾的外部表象'耳’的事儿。
错误观念:藏象学说是关于内脏与其外部表象的学说。当然,象的学说,也包括外象,但是藏象学说不能单指内脏和外象。关键是根本概念不能错。
简要介绍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论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就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就清楚地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医疗实践而言,古代医学家经过多次的重复,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如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获效,于是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此外,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及其功能活动,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等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的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使之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这就使藏象学说更为系统化、理论化。
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这一矢志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奇恒之腑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脏腑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脾: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泄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
藏象五系统
心系统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肺系统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在中医五行藏象学东方甲乙寅卯木是肝和胆
把宇宙模式表达为一个圆形的示范,把人体比作小宇宙为长圆形模式,把肝胆脏腑定为东方甲乙木寅卯月方位,说明肝脏为阳中之阴,是足厥阴肝经,胆为腑是足少阳经,肝居胁下,胆附于肝,经脉互为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肝胆相济,肝之余气,溢入于胆,均具有升发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故少阳春升之气,能协调脾胃的升降,促进水谷的运化。这是肝胆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是调畅气机,二是贮藏调节血液运行,三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三者相互关系,相互为用;
(一)人体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脏腑功能疏通、畅达、升发起着一个重要的环节因素,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形成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产生病理变化,直接影响血与津液输布运行,产生肝郁气滞,形成血瘀、膨胀等疾病。
(二)人体内的血液分布常随着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改变,这种血液的改变主要决定肝脏的贮藏与调节功能,人体活动量减少,血液的需要量亦相对减少,当人体运动状态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输布于全身,以供人体的需求。
(三)肝胆相照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的主要功能,胆之精汁来源于肝脏,胆汁的分泌主要是运化肠胃水谷,调理脾胃的升降,而肝胆的滋养又依赖着五谷精微和四季的阴阳二气。记得我的祖父宋清瑞说过,肝胆通于春季,肝脏是阴中之阳,有升发清气,调畅气机的功能。胆腑是少阳经,有降逆消化水谷的功能,二者构成表里关系,一升一降,是调畅气机的主要根源。
升是升的清阳之气,降是降的肝脏精微运化五谷,所谓肝脏的精微是五谷的精微,是营养肝脏的养料,依赖于元气又称真气和大气、宗气。元气来源于肾,大气来源于自然之气,也就是宇宙中的季月之气,季月之气和先天肾精之气综合才能化生五谷之精气,营养全身。而气的作用是人的生命源泉,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是输送养料的根源,二者相互依赖转生。春季肝脏之气最旺,观后天文王八卦震仰盂,上为二阴,下为一阳,由于阳气的上升,人体内吸收秋冬凉寒之气外散,中医基础学叫“调畅气机”。
易经学和后天文王八卦震仰盂表示万物在这个季月都在升发外散,重新吸收新的气体育养周身,这就是大宇宙与人体的相互感应。也就是讲金秋寒冬天气入内,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同样的道理春夏的温热也抑制秋冬的凉寒之气,使人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阴阳之气循环运动,这种体循环运动在中医五行学和藏象学说中叫木生火。在易经学的离中虚卦中,用南方丙丁巳午火表示是心和小肠,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脏位于胸中,在五行中为火,心脏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一身之血均在脉中运行,依赖着心阳之气的温煦与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小肠位于腹中,在五行中为火,小肠的主要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与心脏相表里,如果心脏有火则转移到小肠,使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调。藏象学说小肠位居于胃之下,受盛于胃中水谷而分辨清浊,有脾气化而上升,用小肠化而下降,二者生理相互依赖转生。在长夏最旺盛的是心脏与小肠,观后天文王八卦离中虚上下为阳,中间为一阴,为一阴养二阳。
这个季月天气最热,为阳极季月,虽说春天的温暖能散发秋冬的凉寒之气,只不过脏腑经过皮腠散发寒凉之气,而四肢百骸的凉寒是散发不出来的,到了夏至小暑大暑就不一样了,气候温度在36℃-41℃的时候,四肢百骸的凉寒之气随着经络汗孔散发而出,中医藏象学在大小暑这个季月叫“推陈换新”的季节,是补充真阳之气的时机,化生水液生津液,生血造精充髓。由于季月温燥,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增高,所以人们多饮水液就是保持体内需要的水分,同时降低机体温度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饮水虽多而尿液不多,都从汗孔散发,这就是一阴养二阳的卦象离中虚表示季月的含义。
有经验的老中医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久病患者是没有抵抗暑夏温度的能力,遇到这个季节病情必然加重,例如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病、脑炎、心肌炎、肝硬化等疾病都在这季节加重。唯有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椎炎在药物的配合下,反而有益于风寒外散,补充元阳之气,以便病情痊愈。所以某些重症是阴阳二气偏盛,气血百骸虚损,中医学叫伤劳枯病,必须经过一至三个夏天补充阳气和食物的调养方可痊愈。
在中医五行藏象学南方丙丁巳午火是心脏和小肠
火又生土,为戊己土脾胃脏腑。由于脾胃与四季相关,故综合为“五十河洛之道”,是后天之根本,化生水谷精微补养周身。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统摄血液,主升清气为足太阴脾经与胃相表里,胃的主要功能受纳水谷,腐熟运化,胃为足阳明胃经又主降气,二者一阴一阳,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为中宫五行为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清将水谷之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胃主降浊,将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便于消化吸收与排泻,消化的正常生理,主要是胆汁的分泌,才是胃的正常运化,胃气下降是肺的呼吸输送氧气与先天真元之气的化生才能正常降气。
如果肝气不畅,肺气阴阳不调,肾功能减退,胃气降浊会发生异常形成胃胀,心火有余也会形成胃炎,肝胆湿热也会形成噎膈等疾病,肺气不足津液消耗也会形成消渴病,肾气不足当然是明显的痞满疾病。所以脾胃与四季相应,也与四脏有连,脾胃生化正常,说明脏腑调合。疾病的发生是正常生理的转变,病因明显在五行生克制化的藏象学之内,如果明白了藏象学,什么病一看就明白,然后用中医治则方法辨证施治,方可药到奏效。
在藏象学西方庚辛申酉金是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一脏一腑为金,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呼吸之气,二是一身之气,意思是说天气通于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促进宗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肺最大的功能就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两者相互对立又统一,如果没有正常的宣发,则不能很好地肃降。
反之肃降不利会影响正常的宣发,故肺有宣也有降,使气道畅通呼吸均匀,使气血津液布散周身,濡养皮毛,由于肺的正常宣发和肃降,使水津四布,腠理开合,汗液排出,水液代谢,下输膀胱,经肾之气化排出体外。由于肺脏的宣发肃降,大肠腑为金,主要功能是传导、泌别清浊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的有用之津,将无用糟粕消化为粪便经肛门排出。若肺气虚弱失去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实热,出现气虚便秘。肺气不降,将出现咳喘之疾,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的自然气候有关,也与脏腑的旺衰有关。
那时我的祖父宋清瑞曾说脏腑为内五行,四季气候为外五行,内五行调和,外五行有益于内五行的正常生理,若内五行紊乱,外五行的寒热损伤于内五行脏腑加重病情的转化。具体转化的病因详见《未病先防的秘诀》一文。大暑阳极,下转立秋,阳极阴生为西方庚辛申酉金兑上缺卦,这个卦象说明了燥热的天气结束了,天气变化渐渐变凉,燥热渐渐消退,皮腠与脏腑的转化渐渐改变,由散发渐渐收敛,吸收自然界的阳气渐渐归根于脏腑,透润四肢百骸,生精益髓。这季节的到来木气衰败,火气的燥热消散是金水旺盛的季节。
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把北方壬癸亥子水比喻成坎中满
为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脏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为阳中之阴,通于冬气,属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肾的主要功能,主水纳气藏精;膀胱的主要功能贮尿排尿;两者关系密切,肾气充足气化正常膀胱开合有度,使人体水液代谢正常。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膀胱开合失度,小便不利、尿频、遗尿。中医学认为肾脏为先天之本,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作用。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肾摄纳的作用,方可令清气下传下焦,使呼吸均匀。故中医学称: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平稳深沉,若肾气不足,摄纳失禁则出现呼多吸少,气急而喘的病症或主水失调,水不通而肿,说明肾气的功能对人体的津液输布与排泻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肾气气化正常,小便通利。若肾气失常则膀胱失合,关闭不利,尿少水肿、尿频等症。
先天之本,是藏精生血之源泉,肾中精气概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精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称为肾阴。对各脏腑起到温煦促进作用,称为肾阳。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源,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二者同居肾中,故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肾阳与肾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各脏腑阴阳平衡的作用。肾脏生精益髓,髓又生血,是先天之精的补充,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供养;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组合成肾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立冬后立春前是肾脏滋养旺盛时期,在亥子丑月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抑制了春夏的燥热,补充了人体的真阴,使人体精血骨髓正常发育,易经学叫水火既济,水火又不相容,水火无情又有意。这都是春秋通关造就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冬夏二至一阳一阴生,使夏天人体心脏燥而不过,冬天肾脏寒中有温,二者关系相互作用,同时也相互制约,故为坎中满。冬至有阳气化生二阴,所以肾能化生精液生髓,髓又生血,血又生精益髓之道理。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