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发现,童话故事真黑暗
不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说起童话来,总是一片羡慕的神情。童话里的故事很美好,童话里的结局很温馨。不知不觉之间,童话已经成为了不少人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似乎只有在那个地方,他们才能够真正找到超脱于现实中的真善美。然而童话真的温馨美好吗?在经历了深入思考后,童话从小时候的那个人畜无害的美好少女,一跃成为了一个腹黑狂。似乎,我们所崇尚的每一个童话被剖开后,距离美好会越来越远。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并非童话故事,而是一个被改编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旨就是俄狄浦斯。熟悉这个名词的人自然知道他背后的寓意。俄狄浦斯虽然是一个人名,但这个名字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弑父以及迎娶自己的母亲。这样的行径,对于任何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都会觉得不齿。然而本片却非常系统的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的始末。
影片《俄狄浦斯王》说的是一个牧羊人救下了一个弃婴,然后将这个弃婴献给了没有子女的国王。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弃婴是曾经的国王的儿子,因为国王妒忌他与自己的妻子之间的亲情,自己竟然丢弃了自己的儿子,并派人杀死后埋藏。结果处刑的士兵心软没有成型。于是,这个弃婴被其它国家的国王和王后收养并取名俄狄浦斯。
在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他被神秘的预言所困扰,预言说他将迎娶自己的母亲,同时杀掉自己的父亲。面对这一预言的他最终决定出门远行。以此来破解这个语言中的怪事情。远行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贵族且由于冲突斩杀了这个贵族。在游历到一个国家的时候,偶然的杀死了为祸这个国家的“妖怪”之后,俄狄浦斯在众人的欢呼中成为了国王,并最终迎娶了王后。然而那个时候没有人在乎真正的国王为何一去不复回。原来俄狄浦斯杀死的那个贵族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王。
然而这个事情远没有结束,当侥幸逃脱的人戳穿了俄狄浦斯的面目之后,困扰他的问题终于出现了,原来这个被自己杀死的国王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王后即是自己的生母。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样彻底的摧残了俄狄浦斯。最终,他选择自戕双目,流落他乡。
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故事,这个故事勉强也能归于童话,然而这样的“童话”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它。俄狄浦斯情结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的始末所引发的一种情绪。这样的情绪本质上是纠结,同时,这种情绪会引发一定的效应,而这种效应最终会导致一个人彻底的陷入到痛苦与绝望之中,但却无法解脱。影片《俄狄浦斯王》就是非常完整的解释了这种情绪的始末。
如果我们了解弗洛伊德的话,那么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就能很好的理解和领会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换句话说就是你喜欢你的母亲,而且任何的事情都能归结于这一点。俄狄浦斯幼年的时候与自己的母亲形影不离,这就是说明;因为与母亲形影不离而引发父亲的嫉妒,同样说明。最终这种嫉妒导致自己面临了生存危机,且在几十年后,这种嫉妒转化为了一种穿透力,最终穿透了他的心理防线。这是本片的真正内核。
换一种角度去看,本片一定意义上为大多数人将“童话”这个概念展现的更加深刻了。原本存在于我们的童话故事书中的小故事,如果真的幻化成为真实存在的电影之后,童话中营造的那种美好的氛围还会继续存在吗?结论很显而易见,它是不存在的。童话的美好就在于营造出来的美好是一种基于想象力的美好,然而这种美好转化为现实之后,想象力什么的荡然无存。我们所期待的勇敢的王子看上去并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我们所中意的美丽的王后也不过如此,而我们所认同的一个国家,或者仅仅是一个废土城邦。所有的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之后,想象力无处存在,美好荡然无存。
这当然并不是说本片就是不好的,本片所展现出来的某种情感,一定意义上赋予了俄狄浦斯这个名词完整的解释,然而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本片对于童话故事的还原的真实程度,一定意义上让这种现实一下子刺穿了人们对于故事的向往。想象一下,被拉伸到现实当中后,故事的本质还重要吗?故事的存在还能不能给予更多的人一种安慰和指引。想到这里,美好的故事俨然已经被破坏殆尽了。
童话简单吗?不简单,但当时对于年幼的人们来说,童话是一种美好的向往,然而等你真正的思考童话背后的真实,这哪里会有简单存在的必要。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