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若有一线“生机”,也要不离不弃——读《爱心与教育》“手记二”
若有一线“生机”,也要不离不弃
——读《爱心与教育》“手记二”
2021年7月14日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了,这次我们工作室的共读书目又选择了《爱心与教育》,又一次重读,给我带来的震撼,依然有增无减,特别是李老师转化后进学生的章节,更是让我在震撼之余受益匪浅。
这一部分的章节名为《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李老师先介绍了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转化后进生要“用心灵赢得心灵”,不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转化后进生,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要充分利用好集体的的健康舆论对学生施加影响;转化后进生,不要唯分数论,要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充实”的生活。接着,李老师又从家庭、学校、个人三个方面分析了后进学生的成因。最后,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了自己采用过的有效实用的教育方法。
从理念上的引导,到成因上的分析,再到方法上的分享,相信每一个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的老师都会对后进学生的转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今后教育教学中的实战借鉴也是大有裨益的。
更难得的是李老师在本章节的后面又以万同的故事为案例,详尽地介绍了转化万同的曲折、漫长、反复、艰辛的过程。
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故事,至少给我们如下启示:
1、 找准病因。
对症下药是转化后进生的法宝。而要看透症结所在,就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找到他“后进”的原因,才能找到突破口。为了对万同有个全面的了解,李老师骑车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万同家。对万同的原生家庭,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采取进一步措施,奠定了基础。
2、 形成合力。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独唱,需要多方合力。李老师深谙此道,帮助万同自己找了“帮助人”,随时监督他的一举一动。李老师还和其他任课老师协商,降低对万同的要求。
3、 搭建平台。
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表现自己,但经常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李老师是个搭建平台的高手,他在班上读万同的作文,让他代表全班在国旗下演讲。
4、 降低要求。
有句话叫做“无事生非”,你得给精力旺盛又无处发泄的后进生找点事做。万同上课听不懂,就经常捣乱,影响课堂教学。李老师和任课老师商定,降低对他的要求,只要不乱,允许他在课上抄小说。语文单元测验,单独给他出题目,单独辅导,有意漏题;作文课,叫他抄有关课文,要求“字迹清楚,没有错字”就可以了。后来,再提高点要求,让他给自己写信,要求写心里话,内容真实……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来,万同竟然考到了76分!跳一跳,够得到,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情况,降低要求,寻求合适的方法,慢慢来。
5、 允许反复。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多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暖化这些冰块,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故事中的万同也是反反复复,好一阵,坏一阵,但李老师一直没有放弃。
最后的万同,成了一名军人,仍然对李老师念念不忘。如果从学业的角度上来衡量,万同的转化是不成功的,但他最终成为我们“最可爱的人”,谁又能说李老师的努力失败了呢——在某种程度上说,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每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后进生都会经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要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期望通过一次谈心、一次家访或者听个报告、看个电影就能让后进学生脱胎换骨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把教育、把后进学生的教育看得太简单了。
后进生成因的复杂性、多样性注定了后进学生转化的反复性、长期性。不要妄想事半功倍,能事倍功半就已经烧高香了。但即便如此,若学生一线“生机”,作为老师,我们都要不离不弃。
面对后进生,你是不是有时感到有心无力,我隆重向大家推荐这本《爱心与教育》,其中的“手记二”,有理论,有案例,有方法,一定能够助你一臂之力。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