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升级版,最后的统治者——“童贞女王”

所谓奴隶,就是欲望战胜理性的人。

..................................................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的时代里,政治风云变幻。都铎王朝的成员和一些贵族都在预谋着反叛计划...
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到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从一诞生就被声明是诗歌的一个类别。戏剧兼有诗歌的优美形式,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舞台表演的生动、真实和互动性,可称为这一艺术分支中的最高体裁。
噱头可谓惊世骇俗,创作态度却也严谨细密,非但不雷还做到了和正史的无缝衔接,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而又不着痕迹地化入惊天狗血的主线——本片堪称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
《匿名者》
Anonymous

《匿名者》将莎士比亚描写成了一个狡猾、卑微、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文盲。甚至另一名原作者候选人马洛的死也跟他有关。一切的幕后操纵者都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也就是本片的真正主人公,他英俊、阴郁且才华横溢,游走于英王政权只为求得自保,并目一手炮制了莎士比亚。

在影片的讲述中,“莎士比亚”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据影片描述“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也就是本片主角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虽然门第出身,但碍于身份不便公开创作戏剧,才华横溢的他只好假托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并利用戏剧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他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与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离奇的是他本人其实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影片故事借着他的视角展开了叙述...

存在争议的莎士比亚

自18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争议,也就说这个人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只有一些零星的证据在他死后的400年中幸存了下来。虽然我们通过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对他的创作和天分了解了很多,但我们对这个人本身知之甚少。因此,围绕着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一些胡乱的猜想和阴谋也开始形成。关于莎士比亚戏剧作者的身份有很多理论,但大多数是基于这三个观点,第一点是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亚和在伦敦工作的威廉·莎士比亚分别是两个人,他们被历史学家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

爱德华·德·维尔生于1550年,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罗伯特·塞西尔之口揭示出他实为女王16岁时留下的私生子,这一点确与二人的年龄差相符。爱德华·德·维尔在其父死后作为女王的被监护人被送至塞西尔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尔之女为妻,影片中则设置为知晓其身世的威廉·塞西尔为赋予后代王室血统而有意布局。影片中女王在生下爱德华·德·维尔的私生子后因名誉上的顾虑对其避而不见,后者为报复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暂地入狱并就此失宠、被逐出宫廷也确有其事,这位被引诱的女侍名为Anne Vavasour,只是爱德华·德·维尔的动机就是编剧的发挥了。
爱德华·德·维尔颇负才名,身为诗人、剧作家,亦是文学戏剧的慷慨资助者,称其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实际作者的理论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最初是作为一个作者团体中的一员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学者指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唯一作者。就这一点而言,影片选择他作为主角也算是其来有自。
本片可说是向莎士比亚或者说,向西方古典戏剧致敬的精妙之作。整部电影的结构使用了嵌套和多层叙事的手法,由现代剧场开始,向剧场中的观众声明,“我们将要讲一个更黑暗的故事,关于手中之笔,掌中之剑,戏剧的胜利和王位的遗失...” 而故事的开始则从著名的“环球剧院”烧毁开始倒叙,由本杰明约翰逊的受拷打镜头,剪入观众的哄笑场面,顺利过渡至威廉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的出场。
在这一场景中,英国民众对戏剧的痴迷,上流社会对戏剧的鄙夷、厌恶和压制,作为戏剧作者的本杰明约翰逊、作为演员的威廉莎士比亚,即将作为主角的爱德华德维尔纷纷出场;而且在轻巧转接之后,转向安内普顿和艾塞克斯关于宫廷斗争的讨论,由此故事的画卷已缓缓展开。
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女王的青春时期对诗歌的爱好,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的成长,两人的私情故事,都是在各自的章节以相似的镜头叠化回忆展现,故事始终保持着轻盈的速度和广度,充满丰满的情节和感情。到威廉莎士比亚冒认作者并且敲诈伯爵,伯爵自己的身世揭穿,以及伯爵戏剧性的“阴谋”被更老谋深算的塞西尔所挫败,故事的跌宕起伏程度越来越剧烈,直至生命最终,本杰明约翰逊抱走他的所有作品并且声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这一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去世拉上帷幕,归于平静。
最终,在开始的剧场里,讲故事者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剧终字幕的背景是一个大家纷纷起身离场的固定漫长镜头;镜头外,真实世界的观众也在纷纷起身离场,这个镜头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可谓意味深长。
这部电影的情节同样可以说充满了莎士比亚式风格:宫廷里跨越世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阴谋陷害年轻权臣的女王顾问和竭力保护私生子的女王情人之间的对峙,以及震撼苦涩的女王乱伦秘密。
就这个重口味的情节设定而言,真可说是继承了莎士比亚哗众取宠、将上流社会生活野史化的恶趣味,以及拿女王开涮的英国传统。与此同时,故事中穿插着青春懵懂的爱情故事,对诗歌和美的向往,悲壮而未遂的民众暴动和兵谏,幽默犀利的对时人的评价和嘲弄,以及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片段,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淋漓尽致的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以戏剧性的情节和语言,展现了如同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时代众生的面目,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本片中的几位英国演员几乎都接受过戏剧的训练,一举一动都宛如都铎王朝重现,充满张力而不过分夸张,值得欣赏。摄像和灯光不过不失,并未在重现戏剧时过分戏剧化而对镜头位置和取景方式束手束脚自我约束,还算不错。片中的牛津伯爵是当时的时尚人物,游历颇广而以时尚达人而闻名庭闱,在片中的黑眼影造型和华贵雅致的服装确实和才华纵横的伯爵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虽然故事十分大胆,但并非无中生有。长期以来,学界对莎士比亚多有质疑: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商之子,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如何能熟练掌握精妙的诗歌的奥秘,以华丽错落的音韵、音步、抑扬,织就爱恨情仇的戏剧篇章?而同时代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被认为是最佳的捉笔人候选,原因之一是他作为皇家戏剧团的资助人和组织者,才华过人,时有剧作发表,而且他发表作品的时期和莎士比亚正好错开。至于真相如何,正反双方都有论文著作,让历史学家头疼去吧。
关于女王也是如此。作为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伊丽莎白终身未嫁,所以也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号,并且以此称号命名了殖民地某处。对,就是如今的弗吉尼亚州,亚美利加。不过,一直都有传说她男朋友甚多,电影中的南汉普顿跟埃克赛斯都是传说中的人选。电影中的爱德华德维尔,第十七牛津伯爵和塞西尔家族的父子的身份、角色都和历史人物颇为吻合。至于莎士比亚本人后期非常富有并且自建剧院也都是确有其事;惟其最终未遂的兵谏,是剧作家的想象发挥而来,不过也颇为可信。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

电影《匿名者》

请备注(二哈)

各大网站均可观看(或+二哈进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