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麻疹(儿科)】
麻疹
一、概念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为特征。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有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二)鉴别诊断
奶麻奶麻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初起突然高热,偶有轻微流涕,咳嗽,咽红,神情烦躁,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热退时或热退数小时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为多,头面、颈部及四肢较少。皮疹发出后1~2天内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下,尤以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最高,因此时正值晡乳期,故称奶麻。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两次得病。本病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疮。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在麻毒未曾尽泄之前总以透疹为要。
(二)分证论治
1.顺证
(1)邪犯肺卫证(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时可见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出现灰白色小点,即为麻疹黏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代表方:宣毒发表汤。
基本处方:升麻5g,葛根7g,荆芥5g,防风5g,薄荷3g,连翘5g,前胡6g,牛蒡子5g,甘草6g,陈皮3g,桔梗5g,生地黄5g0
(2)邪入肺胃证(见形期)
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代表方:清解透表汤。
基本处方:金银花10g,连翘5g,桑叶5g,菊花10g,葛根5g,蝉蜕5g,牛蒡子5g,升麻5g,丹皮5g,紫草5g。
(3)阴津耗伤证(收没期)
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基本处方:沙参5g,麦冬5g,天花粉5g,扁豆10g,甘草5g,桑叶5g,麦芽10g。
2.逆证
(1)邪毒闭肺证
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
基本处方:麻黄5g,石膏10g,杏仁5g,甘草5g,黄芩5g,桅子5g。
(2)邪毒攻喉证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
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代表方:清咽下痰汤。
基本处方:玄参5g,射干5g,甘草5g,桔梗5g,牛蒡子5g,金银花10g,板蓝根5g,葶苈子5g,全瓜蒌5g,浙贝母5g,荆芥5g。
(3)邪陷心肝证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平肝息风,清营解毒。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5g(冲服),钩藤5g,桑叶5g,菊花10g,茯神5g,竹茹5g,浙贝母5g,鲜生地黄10g,白芍5g,甘草5g0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适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加入黄酒60m1、水适量煮沸,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适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3.西河柳30g,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适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五、药膳食疗
(一)黄豆金针菜
适用于麻疹初起。
原料:黄豆50g,金针菜25g。
制法:黄豆浸一昼夜,金针菜洗净,共煮至熟,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分3次服完,连服3天。
(二)二皮饮
适用于出疹期。
原料:梨皮20g,西瓜皮30g。
制法:将梨皮、西瓜皮洗净切碎共煎,去渣入冰糖代茶饮。每日1齐IJ,连服5〜7天。
(三)莲子百合羹
适用于恢复期。
原料:莲子、百合各30g,冰糖15g。
制法:莲子去心,与百合、冰糖文火慢炖,待莲子、百合烂熟即可。每日1剂,连服7〜10天,随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