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抽象的学生,只有“立体的生长”,这所学校为此绘就一幅“全息图谱” | 头条

打破边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识和追求。在杭州市建兰中学,饶美红校长和她的团队,为孩子们实现“无界学习、立体生长”提供抓手和平台,最终绘出了一副“全息图谱”。

建兰中学的理念是“适性教育”,即“呵护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关于这一点,饶美红校长有个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她收藏的一张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海报,海报上有两行字:Anyone can be anything!每一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学生视角: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无限可能

· 被一次演讲点亮的“动物小专家”

徐风起是个其貌不扬、不喜与人交际、学科成绩不好、喜欢钻进自己小天地的学生。如果成长在一所常规的学校,“没有存在感”的他很大概率会逐渐边缘化,最后泯然众人。他自己也一度这样认为,直到一次站上演讲台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

徐风起有一项不为人知的绝活——无论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还是节肢类动物,他都会养,对各种动物知识如数家珍。原来,他打小就喜欢动物,进入初中后,生物课上的动物知识让他兴趣越来越浓,慢慢就养起了小动物。在建兰的三年里,他养过上百只小动物,甚至有一只泰国巨蜥被他养到一米多长。

可是,在动物世界扎得越深,旁人眼里的他“问题”就越明显。徐爸爸眼看他每天回到家就闷在自己房间里,学科成绩除了英语好点其他都不行,非常担心。终于,爸爸忍不住找到饶美红校长,希望校长能和孩子聊一聊,开导开导。

没想到,这次聊天把饶美红“吓了一跳”。校长办公室里,徐风起侃侃而谈,他的昆虫知识储备远超同龄人,已经具备相当的专业程度。

饶美红有了主意,她要把徐风起请上学校演讲台。不久后的一次周一晨会上,徐风起应校长之邀向全校同学做了一次演讲,题目叫《动物:人类永恒的朋友》,介绍如何善待小动物和保护环境。有趣的动物小知识、爱护动物和环境的呼吁,徐风起打动了所有人。从此,他成了有名的“动物小专家”。

演讲给徐风起带来自信,学习动力也提了上来。在研读、翻译国外动物饲养专业材料的过程中,他的英语意外地有了快速提升。如今,徐风起已经就读于伦敦大学考古与人类专业。回忆起在建兰的生活,他满怀感激,“如果不是站上演讲台的那次经历,我的人生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无论是钢琴独奏会(左图),还是个人画展(右图)、书法展、摄影展,或者个性橡皮展、人性书展……只要学生申请,学校会想尽办法为学生圆梦

· “不想开咖啡厅的学生不是好翻译”

发现自己的可能性,几乎是每个来到建兰的学生开启的第一项技能。

“我最近突然多了一个梦想,在阿尔卑斯山脚开一间咖啡厅”,雷茜哲说,不久前她的梦想还是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阿尔卑斯山脚的咖啡厅”是雷茜哲的天马行空,也代表着建兰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里,任何梦想都被尊重。

雷茜哲曾在参加2019年“2050大会”(建兰中学学生每年都参加的重要研学活动)“青年踢馆”环节,以标准的发音、清晰的思路、独特的见解“惊艳全场”。

2019 年“2050 大会”现场,雷茜哲大胆“踢馆”,说出年轻人的心声

“踢馆”经历,让雷茜哲有了更多迎接挑战的机会,也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2019年9月开学季,学校迎来新学期第一批来访嘉宾,芬兰奥卢市教育与文化局局长和奥卢市卢塞尔高中校长。八年级同学接到了这次陪同外宾参观校园的任务,雷茜哲是第一个被推荐的人。
“建兰的外宾大多是由学生负责接待,我从入学就盼望能有机会试一试,想不到八年级刚开学就收到这份'惊喜’。”接待任务只提前两天交到雷茜哲手里,她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打磨稿子,掌握好表情姿态、练习走位。接待结束时,她得到了外宾的极高评价。
雷茜哲对英语的热爱,是兴趣,也是为梦想蓄能。她最崇拜的女性,是同为杭州人、现任外交部翻译司高级翻译之一的张京,“我要成为一名像她那样优秀的翻译”。
学校仅仅是年轻人的人生一站,但建兰在极力保障学生以最好的状态出发。在建兰的三年里,雷茜哲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亚太地区青少年演讲比赛”到“2050大会'踢馆’Battle”;从“小河长环境公益诉讼阳光模拟法庭”到“2020'同一条钱塘江’浙皖小河长考察活动”;从班长到第18届学生会主席,再到“领袖美少年”……她不惧任何挑战,坚定地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平台视角:“学生发展第一”的落地生根
“学生发展第一”,是建兰秉承的根本宗旨。自1995年建校以来,经历公民转制、七迁校址的建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差异发展。
· 把学校空间还给学生
建兰中学地处杭州市上城区闹市,面积不算大,但学校仍尽最大可能把空间还给学生。
进入校门,从一楼架空的大厅往里,最显眼的一处空间是兰馨阅览厅。阅览厅没有围墙,只有舒适的座椅。藏书、借书、还书,即使带书回家也不经手任何专人,学生自行登记即可。这是闲暇时学生最喜欢待的地方。

没有围墙的“兰馨阅览厅”

连接学校楼宇之间的回廊是连续且相通的,窄的地方做过道,宽的地方则是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

方寸都不浪费的建兰,也有两处地方尽显“奢侈”。第一处是兰池。从回廊出来,U形教学大楼中间环抱着的就是兰池。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学校的热门打卡地,学生考前求锦鲤带好运,考后和同学互诉心事,或者带着小乌龟放生等。兰池倒映着建兰的春夏秋冬,也见证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第二处是教学楼前的两棵大树。原本新校区修建时标配的是“一大二小”教室,前提是必须砍掉楼前的树。学生们舍不得,大树就保留下来。如今,已和教学楼齐高的两棵树,被大家守护的同时,早已成为建兰人的精神寄托。

学生自主运营的“兰语咖啡屋”

· 一大一小教室

建兰在新校筹建之初,承载着上城区建一所“先进的现代化学校”的期望。那几年,“无边界学习”概念刚开始辐射全球,筹备建兰校园扩建项目的饶美红,在参考美国微软未来学校,考察台湾地区台北学校后,决定将“无边界学习”作为新校的一个突破点,通过打造“未来教室”来体现。

新校落成,建兰拿出了当时国内首创的“一大一小教室”,每个班配备约90平方米标准教室1间,35~40平方米小教室1间。“一大一小教室”的优势在于优化分配教学时空资源,实现授课方式的灵活转换。多年探索应用,建兰教师创建了“1 N”多元教学模式。“1”代表大教室里以常规为主的教学,“N”代表根据学科属性和学生差异在小教室展开的教学或活动。

可灵活使用的“一大一小教室”,刻下了建兰中学“无边界学习”的 DNA

· 看见学生多维度成长

如果问起学生在建兰最期待参加什么活动,除了毕业典礼,人气最高的非“建兰美少年”莫属。这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盛典。

建兰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建兰美少年,学科成绩未必突出,但都有自己的气质、个性、才艺。于是,学校设立了七大奖项鼓励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创新、博学、礼仪、责任、公益、领袖、特长美少年。“这个活动的评选更注重学生的内在品德修养,不是只有学科成绩好的孩子才是美少年”,建兰美少年活动经办人王艳介绍。

建兰美少年评选活动横跨两个学期。活动启动时间通常在第一个学期的12月份,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报名,并提交相关材料。评选活动会经过自行报名、班级评比、全校公示等阶段,最终评选出各项美少年相应的候选人。

参与美少年评选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推荐和选拔阶段,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宣传海报,准备竞演。审核阶段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有些“残酷”,比如:特长美少年报名,年年都会爆满,名额放得再宽,老师们也只能忍痛挑选特长最突出的几位;公益美少年、创新美少年,必须拥有相应的公益活动经历和创新成果证明,否则宁可轮空,也不会随意推荐其他同学参选……

公示到1月中旬左右结束,入选美少年的人选也最终确定。接下来,就是等待第二学期的开学典礼(同时也是建兰美少年的颁奖典礼)。颁奖典礼那天不仅对学生是大日子,学校同样严阵以待。神秘的颁奖嘉宾、专业的团队搭建舞台、顶级音响和灯效、长长的红地毯……这就是所有建兰人的“奥斯卡”颁奖大典。

建兰美少年评选,是一场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专属于学生的时尚大典

一个活动,一份纪念,一种成长。建兰美少年已经不是简单的校园活动,而是为个性生长的学生提供的舞台,也是为那些正在默默努力的同学种下的种子。

当然,重视个性不意味着建兰会忽视学生的学业成长。学校在学业评价上也设置有多种奖项:“金兰奖”“银兰奖”奖励学科成绩拔尖的学生;“黑马奖”专为进步突出的学生设立;“银马奖”为优秀学生干部设立……在建兰,学生的任何特质都会得到应有的激励。

· 多元课程直指“核心素养”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是建兰课程的精髓。

参考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建兰将育人目标细化为学科素养、方法素养、社会素养、自我素养、国际化素养等“五大核心素养”,并通过相应的课程开发来培养这五大素养。为提高课程间的关联性,学校加强了“课程群”的建设,既契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又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

比如,学校基础性课程涵盖国家教材课程及校本教材辅助课程。其中,国家教材课程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学校还开发了三大类型的拓展性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基于基础性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课程内容是对基础性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

· 优秀的教师,永远是支撑力量
呵护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优秀教师是支撑力量。
首要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不仅体现在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师的政治素养、人文修养、继续学习能力、与时俱进的观念等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做有思想、有风格、有个性的名师。在建兰,一支由学校的“中坚”和“脊梁”组成的教师团队,创造着建兰的“适性教育”。
在建兰人看来,学校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让人才辈出的机制。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兰实施了“四制”“五式”“一评价”。
“四制”即预备役制(新教师提前上岗)、师带徒制、汇报课制、社团活动制(组建青年教师社团)。
“五式”包括专题研讨式、反思探究式、合作磨课式、技能比武式、课题研究式,引导教师快速提升业务能力。
“一评价”,即以发展性评价引领教师发展。
科学视角:“建兰大脑”赋能个性化成长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教英语的柳茜老师正在为第二天的英语课备课,内容和“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短语的应用有关。围绕这个短语的基础知识点柳老师很清楚,“看看可以找到哪些有趣的例子”,柳老师打开了 “学校大脑”。伴随点击,“大脑”上同时出现“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 的知识流线:包括基础知识点、前置知识点、题型和方法等。这时,学生导学案上的作业反馈也呈现在柳老师眼前。哪些同学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集中在哪个知识点等,“大脑”界面上一目了然。明天的课到底怎么上更精准,柳老师瞬间作出了判断。
这个令人称奇的场景,只是建兰教师的日常操作。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对班级里所有学生的情况有点底,三年以上才清楚课堂中采用哪种策略能覆盖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建兰,只需要看一眼“建兰大脑”。
· “建兰大脑”的逻辑起点:个性化
上述看似“平淡无奇”的操作,背后依赖的是一套全新的逻辑,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杭州市的“城市大脑”。为了弄清这套逻辑,我们暂时将视角从学校移动到城市当中:
杭州市的车辆保有量约为280万辆,拥堵曾经是一大难题。如果按老法子解决,基本就是多修路、多架桥、多建隧道,把路扩宽等,本质是以空间换时间,代价是成本高昂。但杭州市在做“城市大脑”的时候,尝试了新的思路——通过时间的调配提高效率。
第一件事是把车辆数清楚。通过交通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分析,路面上实际运行的车辆远低于总数,不堵车时20万辆,堵车时30万辆,堵不堵车关键在于多出来的10万辆。
其次是转换思路,将以往解决280万辆总量的思考模式聚焦到协调10万辆上来。通过摄像头判断拥堵情况,然后智能调节红绿灯节奏,拥堵很快得到了解决。
城市交通拥堵可以解决,那学校运转能不能借鉴?比如将运转的各个环节、各种问题列出来,通过数据沉淀、流通,达到科学、客观地解决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2018年1月,建兰中学成立数据资源部,并和来自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团队的学校大脑架构师蔡艳明及其团队正式展开合作。“基于个别而非全体”,这一脱胎于“城市大脑”的特点,和建兰的“适性教育”一拍即合,成为“建兰大脑”的逻辑起点。
通过数据确定关键问题所在,给出解决建议——同样是45分钟课堂,由于“大脑”对精准教育的技术赋能,课堂知识的传递效率可能高出传统课堂不止一倍。饶美红校长敏锐地感觉到,这次深度合作和以往单纯的技术运用不同,将给建兰带来全新的体验。
2020年5月8日,“建兰大脑”沉淀的学生行为日志数达到100万条。“大脑”用数据记录每个学生的思维成长,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比起从前,建兰的教师更懂学生,学生也更懂自己了。
· “大脑”如何改变学生学习?
“建兰大脑”要真正改变学生学习,关键在于“数据”这个变量。传统课堂因为时间和人员配置问题,无法精准反映学生动态的学习状态,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大脑”通过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历史数据,评估学习过程、呈现分析结果、发现潜在问题、预测未来表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下面以课堂对“建兰大脑”的实际应用为例。
▸ 课前:学生画像,制定学习攻略
“建兰大脑”沉淀了纵向数据(学生个人数据)和横向数据(班级、同年级等),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日常行为表现(常规、学习品质和课外活动参与等)。“小兰书童”(基于“建兰大脑”的交互平台)有“学生画像”功能,它会基于“大脑”的数据和知识图谱技术,及时对学生进行分析诊断,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
通过“小兰书童”,学生可以看到自己近段时间在学校的整体情况,包括做得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并进一步制定或调整近期的学习攻略。
▸ 课中:自主学习
课堂中,当学生完成了正在进行的任务环节,可以利用平台选择合适的讨论伙伴,以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对有疑问的部分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也能从自己的显示端看到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展情况,选择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进步最大化。

“建兰大脑”的数据赋能,实现了精准、高效的课堂,也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辅导留出足够的时间

▸ 课后:个性化作业

课后是学生自由度相对较高的时间段,传统的学习过程中,课后作业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尤其遇到问题时,无法当场解决。“大脑”以“AI教师”的形式保证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完成学习目标。

此外,从入学开始,每个学生在后台都有一棵“成长素养大树”,每一条根系代表一种技能,根系越粗表示技能发展越好。结束一天的学习,所有沉淀的数据都会汇集于此,“滋养”大树。这棵大树,是学生学习情况最直观、最真实的可视化记录。

“建兰大脑”运行界面

生态视角:以体树人,快乐无界

去年9月,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公布首届“以体树人”全国杰出校长评选的10名获奖校长名单,饶美红也在其中。体育教研组教师欧阳高科讲道这次获奖的一个小插曲,“蔡崇信基金原本是要帮扶乡村或者偏远地区学校发展体育,但建兰的体育实在做得太好,负责人说'你们都不当选,说不过去’。”

这还真不是一句客套话。除了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之外,橄榄球、定向、马术、高尔夫、赛艇、桥牌、健美操等都建有代表队,并且从国际级到国家级到省级,收获了不少奖项……至于市级、区级的比赛,欧阳高科老师“凡尔赛”地说,“很多项目,建兰拿亚军就算是失败”。

· 运动让人发自内心的快乐

建兰注重体育,和校长饶美红热爱体育有关。她不仅感兴趣,自己还是杭州马拉松比赛的常客,曾代表浙江大学EMBA成功挑战32.5公里的戈壁徒步。

饶美红希望用体育教会孩子成长。建兰新校区筹建时,她对于空间的规划就考虑到了运动,把更多活动空间留给学生。体育馆的主席台腾空后可以变成击剑场;地下停车场能用作射箭中心;体育场附近的楼墙被改造成了攀岩场地……

在建兰,除了每周三堂体育课,学校也提供了体育拓展性课程,包括三大球在内的多达13门课程可以选择。对于初三毕业生,则有晚间锻炼的安排。

每年9月份到次年1月是建兰的体育季,覆盖了田径、三大球、攀岩、棋类、拔河、跳绳、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各种体育项目,确保人人都能参加。

每年元旦迎新的足球赛,则是建兰的传统项目,也是最受关注的一场比赛。比赛双方分别是校长队和书记队,成建制的11人队,统一的队服、坚毅的眼神,一年的训练只为这场比赛。校长饶美红和书记周素颖每次联赛必到场开球,偶尔还会上场客串守门员。

这当然不是一场誓要争输赢的比赛,而是建兰团队一家亲的节日活动。更重要的是,校长和书记对阵,会带给所有人一种无形但澎湃的感染力,“运动,会让人发自内心的快乐”。

除了健康,运动也能让学生收获难得的成长和鼓舞。
建兰的定向运动教练周依印象最深刻的两次参赛经历,一次是比赛中遭遇大雨,其中一个目标地点在山坡上。山坡被大雨冲得满是泥,但活动风雨无阻,学生们连滚带爬地上去,连滚带爬地下来,在恶劣天气下完成了挑战,意志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还有一次,比赛路线需要穿过山村,村里有很多狗,有个参赛的女学生特别怕狗,还没经过就忍不住哭了。徘徊许久,为了不拉低团队成绩,她勇敢迈出第一步,边跑边哭冲过了终点线。
有人问,在体育上花了时间和精力,会不会影响学生文化课甚至中考?饶美红从不担心。初中孩子处在青春期,精力旺盛,最关键的就是精神方面的成长,只埋头学习反而容易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通过体育锻炼和比赛,可以很好地将压力释放出来。“运动,会赋予孩子们生活和学习更多意义。”饶美红回答。
冲吧,奔赴无限可能的“2050”
4月24日,建兰中学师生到达杭州云栖小镇,开始今年的“2050大会”之旅。从第一届开始,建兰师生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其中:
在“来自火星的你@2050”分论坛上,三名建兰学生和我国第一辆月球车“玉兔号”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开启“火星”问答。
在“学校数字化新形态——新型数字空间”主题探讨中,建兰师生与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和设计师,以及教育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数据工程师一起进行未来学校的头脑风暴。
在大会青春舞台作开场表演上,建兰中学交响乐团演奏了《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狩猎波尔卡》三首乐曲,收获全场掌声。
建兰学生还承担起大会矿泉水发放的“水站”志愿工作,轮流站岗,服务他人。
……

今年“2050 大会”,建兰交响乐团的开场表演又一次嗨翻全场

早在第一届大会之前,饶美红就知道“2050大会”将是建兰学生难得的试炼机会。100场青年团聚、100场新生论坛,跨界、跨文化人士聚集,每场活动都涵盖科技、运动、艺术等多种元素……大会展现的人与人、人与科技、人与未来的连接,正是当下年轻人与世界连接姿态的缩影。饶美红很清楚,大会天然的无边界属性,将成为建兰“适性教育”无缝衔接的一块全新土壤,参会经历会就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养分。

这届大会告一段落了,但建兰学生的人生大幕才刚刚拉开,奔赴未来的路上,他们梦想的种子也许正悄然破土。

作者 | 张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