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 华爱华:介入和不介入都是教育干预的手段,也是价值判断
从现状来说,区角活动是我们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在区角游戏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当出现”情况“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呢?
我们发现,这是一线幼儿园老师经常困惑的问题(也不局限于区角游戏)。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又应该如何思考呢?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与其思考”是否干预“,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为什么干预“呢?
全文字数:3074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一线案例问题:”建筑大师“康康连续沉迷于建构活动三个月,我需要介入吗?
华爱华教授回应: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 ,但答案却根本没有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 。因此 ,对于”康康沉迷于建构区活动是否需要介入“这个问题 ,我无法给出答案 ,只能给出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 。
01/ 为什么介入或不介入?
采取行动之前的思考
02/ 不同思考下的介入或不介入
不同课程观下的不同思考
以上四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种?
动动手指,做出选择,也看看大家的选择呀▼
03/ 介入与否,本质是价值判断
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专家回答
观察分析的视角可以有 :
一 ,康康更多的是同一水平上的重复性行为 ,还是小步递进式的探索性行为 ?
二 ,康康更多的是单纯动作技能性行为 ,还是伴随情景的想像性行为
三 ,康康更多的是个人独自性行为 ,还是同伴互动性行为 ?
四 ,康康在优势能力的表现中 ,显露出哪些弱势能力 ?
五 ,康康在建构区的活动和表现中 ,哪些方面同时体现了其他活动区的发展功能 ,还有哪些活动区的发展功能不能在建构区活动中得到补偿 ?
教师是否要介入 , 以及介入的时机和方法 , 全在于对这些行为的观察视角 ,全在于对这些行为意义的分析 。例如 , 对待幼儿的重复行为 , 可以等待 , 可以给予挑战 , 也可以引导转移 ;对待幼儿的探索行为 ,可以欣赏 ,可以提供帮助 ,也可以与之互动 ; 对单纯的动作技能性行为 ,有时应该允许幼儿的独自性练习 ,有时需要转化为社会想像性行为 ……
所以 , 是否需要介入 , 如何介入 , 实际上是价值判断 , 得失比较 , 教师的敏锐反应和及时应答 , 反映的是教育的智慧 ,它源于专业知识 、教育观念以及实践中不断的反思。
▲ 文章作者:华爱华(教授)
文章来源:《幼儿教育》2004年9月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