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
冯站长之家 2021.07.19 土豆微信
文|追梦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人物?
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我们追的星?
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
他,叫陆元九,生于1920年。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刚刚29岁的他,已经在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的博士。
注意,是世界上第一个!
可能,我们很多人不知道惯性导航到底多重要,这样说吧,军舰、飞机、坦克、潜艇、导弹,都离不开这个。
这个领域的技术,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封锁!
所以,当时的陆元九到底有多优秀,才能从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出去,去到美国,并成长为这个领域全世界第一个博士生,大家可以想一想!
可是,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结婚生子的陆元九,心里却始终想着回到祖国。
为了能顺利回国,面对美国政府的施压,甚至面对学校“动员”他升级为美国公民的举动,他都不为所动。
为了给回国扫清障碍,他主动离开了麻省理工学院涉密的岗位,调往土木系的一个研究室,后来又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
但是,即便这样,他也没闲着,在这期间,他参与了多项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式汽车的研制。
就这样,一直等到1955年底,他看到一则公告,大意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自愿回国的现在可以回去,如有困难需要帮助,可找印度驻美国大使馆接洽……
一年后,他经过23天的海上颠簸,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带着惯性导航这一先进技术,还有满腔的报国热忱!
他参与筹建了自动化研究所,从队伍组建到办公场地的落实,再到试验设备购置,从不假手他人。
我国自动化研究的发展,他可以说是开拓者。
而他,也把自动化研究所称为自己的“第一个家”!
有了家之后,属于他的传奇,开始了。
1958年,毛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他跟他的“第一个家”——自动化研究所就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了探空火箭、卫星方面。
而他,就在当时中国连卫星也没有的情况下,提出了“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
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牛不牛?
没过多久,两个月之后,1958年的10月,他跟他的伙伴们就拿出了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
牛不牛?
此后,他又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我国一系列重要科技项目的研发。
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就是在他的主持研制下诞生的!
牛不牛?
1996年,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飞行20秒左右坠落焚毁。
已经76岁高龄的他,临危受命,负责尽快查找事故原因。
他不顾年事已高,连续两三天不睡觉,那是家常便饭!
牛不牛?
他除了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之外,还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知识编撰成书。
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出版,这也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
除了写书之外,他还亲自教学生。
哪怕年龄大了,头发花白了,也一直教!
因为,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
长征五号,背后的航天团队平均年龄33岁;
火星天团,平均年龄30岁;
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
天宫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
中国的航天事业,牛不牛?
牛!
为什么牛?
我想,很大原因是因为,在这群年轻的牛人面前带队的是一个又一个大牛,像被我们熟知的钱学森、孙家栋,像可能并不被我们熟知的陆元九、龙乐豪……
6月29日,在观看“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时,我的一个朋友曾经问我:“陆元九是谁啊?没听过啊!”
当时,我沉默了。
为什么陆老这样的功勋人物,其知名度却不高呢?
有时候我会很气愤。
我们热衷于拍无厘头的抗日神剧,拍脑残狗血的宫廷剧,却为什么不拍这些英雄人物的剧作呢?
我记得,当初《黄大年》的电视剧,虽然只有6集,却很是引发了一波“追星潮”。
陆老作为年龄最大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他的归国历程,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首个”“第一”,难道没有那些乌七八糟吸引人?
大国重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接力。
而他们,不但跑好了第一棒,更传好了接力棒!
大国崛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的奋起。
而他们,不但让稚嫩的新中国挺直了腰杆,更把豪情壮志传给了更多的年轻人!
这样的人,我们不学习,不致敬,那我们向谁学习?向谁致敬?
可是,这样的人,却不被我们熟知,谈何学习?谈何致敬?
向年龄最大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陆老致敬!
祝您身体健康!
向所有不为我们熟知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