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简历怎么写?申请学校的第一道坎,从这1600份简历中学习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年前进行了一次公号招人《招募 | 我想找到像'直升飞机'一样的你》,之后收到了1600多份简历。一方面真的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了很多朋友们是不知道如何写好简历的。

打下这句话是有点“大言不惭”的,但这次应聘中有不少全职妈妈,包括我这次新招的成员也有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而且是休息了快6年的时间)。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人学会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

同时,因为我最近在给小D申请曼哈顿的小学(我们公校私校都申请了),其中的思路对于学校申请也是有帮助的,而且我相信不仅仅是小学,以后的中学甚至大学申请也是一样的。

1

认真答题

小D现在的幼儿园就是一所曼哈顿口碑很好的私校,去年10月份,我就找了校长约谈,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果我们要申请曼哈顿的私立小学,还有哪些“潜规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校长首先提出的一点就是,认真答题,申请要求中需要提供的材料一样别落地提供了。这句话听上去特别简单,我当时都觉得她是不是敷衍我。

但讨论深入后,我愈发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校长说,从申请开始,我们就在考察家长,我们会通过你们和我们沟通的方式,提交的材料,想象这个家庭进入学校以后的样子。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我这次招聘中非常清楚地罗列了3个命题作业,但是在筛选简历时还是遇到了将近1/3只是投递了简历,还有大概300多份简历是过了截止日期投递的。

真的就如校长当时所说的,我当时第一反应也是这样,如果这样简单的要求都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那么我真的会质疑,未来的那个你加入我团队后的工作风格的。

2

全面并突出

以前问申请藤校的那些大牛们,材料准备有什么心得?好几个都会说这样一个词组:round and pointy(也有说是complete and distinctive,我个人更喜欢前面这个英语,更加形象,圆且尖

)。

这个在简历准备中也是同样适用的,我们都知道普通简历格式都是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个人成绩这些的。我在看1600多份简历时,就发现大家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1、无法区分“平台赋能”和“个人能力”

我看了很多简历中会罗列自己的名校、名企经历,这些的确重要,但比这些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些名校名企经历中,“你”成长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这是不少人的误区,平台再牛那也还是平台的,最关键的是除去平台光环后,你的个人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无法有意识地去磨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无法表达“个人能力”

简历中,我也看到一群人是模模糊糊有表达自己“个人能力”意愿的。还有一群人,尤其是全职妈妈会在应聘时说,自己都在家3年了,也不知道自己个人能力在哪里?

如果大家可以区分“平台”和“个人”,就能发现任何事情,即使在家带娃也能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

因此在准备简历时,除了那些“全”的,必须有的内容外,我们需要想一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然后围绕着这些准备一些例子。

为了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我推荐一个STAR模型。

  • Situation(情景):提供事情发展的背景条件,比如时间紧、预算少;比如孩子是高需求特别难带,等等;

  • Task(任务):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条件下,你收到的任务是什么?这时罗列的任务就需要呼应你想突出的能力。比如强调处理模糊性的,可以说自己怎样从无到有搭建一个团队的;比如强调计划性的,全职妈妈完全可以说自己如何一个人带娃的时间管理;

  • Action(行动):这是最需要着重写的部分,总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做了哪些事情?很多简历或者面试中,最关键的这个部分,很多人却反而会一笔带过,这就非常可惜了;

  • Result(结果):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讲述,产生的具体数字影响和产生的对人的影响(语言讲述)。

    当然,也要记住,并不是只有好结果也是好的,如果有并不是那么成功的结果,也可以分享,但一定记得加上自己的复盘和反思,最好还有一个新的例子体现了自己将反思重新运用了。

我是直接把“学习能力”约等于“潜力”的,因此一个人如果可以清晰地在简历中呈现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非常容易脱颖而出。

这样的思路用于孩子申请学校也是一模一样的,不仅仅要去强调孩子的成就,更要强调达到这些成就的过程。

举个很小的例子,曼哈顿一所私校的招生办老师就和我分享过,市面上总在传孩子会乐器就是加分项,其实并不是直接有联系的。

我们并不是那么看重特长,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孩子在学习乐器过程中所体现的“坚韧”品质。换句话说,如果你们孩子在其他地方体现了这个品质,有没有学乐器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3

价值观契合

很多人在自己应聘和替孩子申请学校时不太重视这点。我之前的工作年限不长也不短,快10年了,我真的发现,很多所谓“不喜欢公司这个,反感做的工作那个”,看上去似乎都是毫无相关的一点一点,但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契合度。

记得上周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开会头脑风暴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一个成员就说觉得开完会后,蛮焦虑的,感觉自己不够专业,怕不足以给团队带来价值。

我那天和她们分享了一个招聘小插曲,这次应聘中不乏有好几个非常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但我都拒绝了。当时我问过他们,加入我的团队后的愿景是什么?他们的答案几乎都是一致的,帮助我尽快融资,最终希望可以上市。

我说,他们从简历到面试过程都非常专业,但从一开始到今天,我都知道,“大J小D”这个公号不需要形式上的专业,财务上的规模,我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温度,一起成长变好的经历。

你们或多或少都不够专业,我也不专业,但我最终选择你们,就是在面试中我能看到你们眼里的光,有泪光也有兴奋的光。

这样的选择真的没有对错,分享出来就是想提醒大家,不管公司多牛,最终落实到日常的,一定是“我每天所做的为公司愿景服务,我高度认同这个愿景”。

不管学校多牛,落实到日常,就是要看我们家长的三观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匹配度了,”我们在家的价值观,是学校的延伸,父母和老师都让孩子感受到成为这样的人是值得骄傲和追求的“。

在一个“对”的地方,延伸自己内在价值,远远要比拧巴自己去适应,重要的多。

4

最后几句话

最后还是想要说一声谢谢,每一个用心准备材料给我发邮件的你们。那天我还和小伙伴们分享过一个小故事,我曾经是快速消费品的品牌经理,我经历过太多“数字导向,结果为王”的工作体验了。

这种“野心”是我们每个做过快消行业的人都有的。但是你们知道吗?我真的特别特别感谢,自己当年边写着公号边一心想要回去做品牌经理的经历。

也就是最初的一两年,让我发现,原来根据自己节奏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也能”成功“(原谅我使用了这个词,尽管我并不认为我自己已经成功了)。

因为经历过,所以我很珍惜。所以这次简历的选择其实也是双向的,很多未能加入的朋友们,不一定是你们不够好,而只是也许我们不合适,或者我们的缘分并未到。

也希望今天这篇关于简历的分享,对于你们今后的求职也好,申请学校也好,都能有所帮助吧。

大J叨叨叨

最后和你们说几个好玩的吧,这次加入的小伙伴们都是我们公号的读者,基本上都在说,大J,你和我们想象的一点不一样,比我们想象的可爱好多啊。

这次和她们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大的一个问题,她们说我从不诉苦,也不抱怨,所以她们以为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很简单就做到的。

那天听完她们的描述,我下巴都惊掉地和她们说,哪有?!吃了很多很多苦的啊,比如。。。“,然后开始和她们诉苦了很久。结果她们也都一脸吃惊地说,这些你干嘛都不写啊?我们就是一直觉得你很完美的(捂脸)

说实话,看着这个小团队有一瞬间我是蛮有压力的,觉得从今天开始我要对这群人负责了。但很快我就觉得,也蛮好的,比如吃饭就可以多点一点菜了啊(哈哈,吃货逻辑)。再比如,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你们都是这么看我的。

欢迎大家多多给我留言和我说说你们想了解我什么?以后我也会时不时来和你们诉苦撒娇,做公号这四年真的没少“受罪”的,但收到的“爱”也更多。

对了,很多人留言问,我们上周团建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去玩了密室逃脱,还是生化危机主题的,哈哈。她们不好意思露脸,发一张我穿特种兵服装的照片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