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林油画作品欣赏

朱春林:1968年4月生于安徽桐城。1988年毕业于安徽黄梅戏学校舞台美术专业。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获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高级研修班学习。2005年4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任北京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专职画家。

朱春林的油画始终表现着他对中国画的表现效果和意境的兴趣。 在画面上, 他希望把国画的气韵节奏和意象之美放入他的画面中。 朱春林画的是他周围熟悉的人, 但他总愿意将田野、 阳光、 果实带入画面, 而很少用复杂的情节和强烈的动作。 画中的人总是在那里处于安静、 平和的状态, 表现的却是他内心将其意象化的理想特征。 单纯的生活阅历使得他总是以平衡的心态去礼赞那些美好的事物, 远离幽暗, 向往光明。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一种温情的幸福感, 分享这种心境给观者带来了安宁。

朱春林 1998年作 野菊花  116.5×72.5cm


朱春林 2004年作 橄榄枝 112×146cm


朱春林 守望者  2001  90.5×60.5cm


朱春林 1990年作 女人体  63×46cm


朱春林 2001年作 41×41cm

在这幅画中,画家强调了光与影的关系,但这种强调与印象派对光影的处理截然不同,带有某种概念性的写意色彩。他的作品所追求的并不是单纯表达物品外在形状的简单描摹,而在于一种意境的祥和深远。

尊荣之一  2009年作

朱春林 2005年作 八月  100×65cm
发表:《中国写实画派油画精选集》第68页,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05年。
展览:“中国写实画派2005年展”。中国美术馆。

朱春林 2006年作 静思 110×73cm

雏菊    2008年作

朱春林 2000年作 泉源之地  145×88cm

尊荣之七   2009年作

蓝铅笔  2006年作

朱春林 2006年作 天空  73×60cm
 

朱春林 迷失的乐园  2005年作  162×112cm
天路之二   2008年作
朱春林 花开时节  146×112cm
       从画面内涵看,朱春林看中阳光,有一种亲切、温和、清新的特征。他的阳光从不火辣,而不乏温暖明亮。我们知道光的本质是色彩,光的折射是影子。因此他总是对色彩和影子的构成有大兴趣。在他的画面中总有几块鲜亮的纯色块特别跳。而这些纯色不是放在果实上就是放在有含义的生活用具上,可见他的用心所在。由于他生活阅历的单纯加上自己的追求,所以作品很纯净。他总是以平衡的心态去礼赞那些美好的事物,远离幽暗,向往光明。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去体会一种温情的幸福感。分享这种心境给观者带来了安宁。

朱春林 2005年作 应许之地  110×73cm
       画于2005年,这是朱春林再入一种新的油画境地作品,画面上的女孩具备了所有城市女孩的特征,但又向往着一种十分安逸的生活,将诗意般的田园背景纳入到画的背景中来,具备了国画中的气韵节奏和意象之美,这种具象绘画又与唯美具象拉开了距离,画中的人总是在那爵处于安静、平和的状态,适度的动作也总是和画中的环境相联系,其写实手法表现的却是他内心将其意象化的理想特征。他仅仅选择那些能表达他内心的物象进入他的画面。他的选择是挑剔的,带有强烈的意图指向性。一句话,画家在寻找都市里的美好家园,可真正生活在大都市里,你能找得到吗?

山高水长  2004年作

百合幽香    2006年作

朱春林 2004年作 宁静的庭院  162×130cm

       在一片花叶藤萝织就的阴翳之下,一个孩子正专注地垂头玩着手里的东西,旁边放着装满葡萄的大大的藤筐。筛下的光线斑斑驳驳,令人眩目的远方,似乎跃动着不同寻常的光芒,一切都像一个美好的梦境,我们不经意间误入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画家用比较写实的画法刻画人物,又用写意的色块与线条营造出充满唯美气息的环境,画面在具象与装饰之间掌握着微妙的平衡,让人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

朱春林 2004年作 穿黑衣的女孩  116×81cm
       窗旁的椅子上,一个黑裙少女,一手支颐,一手拿着纸笔,陷入沉思。她的身后放着瓶花,窗外是阳光灿烂的城市一角,低垂的窗帘像幕布一样,把室外与室内分成两个世界。逆光中的人物和内景显得静谧安详,美丽的女孩甚至让沾惹了喧嚣红尘的光线也变得柔和如诗。画家用比较写实的画法刻画人物,又用斑驳写意的色块与笔触营造出充满唯美气息的氛围,画面在具象与装饰之间掌握着微妙的平衡,让人不知不觉地身心俱醉。

粉色的毛衣    2008年作
密阳   2009年作
朱春林 2006年作 兰花花 146×91cm
      《兰花花》是朱春林一幅优秀的代表作品,画中的模特具有典型的东方女性气质美,娴静优雅却又不失健康活力,丰润的肌肤质感如同汉唐陶俑一般端庄朴实,脸庞上的表情平和安宁,散发着自然却又略带神秘的气息。女子旁边的一个小玩偶既具备装饰性效果,使得整幅画面的色彩更为丰富,又象征着中国民间文化的意蕴。画面内涵中所彰显的古典美感和朴素风韵代表了东方的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兰花花——这个存在于陕北信天游的名字正是符合了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质朴感和生命力。朱春林坦言自己作此画时“画的很顺,整体通畅” ,是一件让他非常满意的作品。

朱春林 2003年作 阳光的恩泽  145.5×112cm 
       画于2003年,这是朱春林一件不同以往油画境地作品,画面上的父女有着来自农村的特点,但又向往着一种十分安逸的生活,将诗意般的田园背景纳入到画的背景中来。画面具备了国画中的气韵节奏和意象之美,这种具像绘画又与唯美具像拉开了距离,画中的人总是在那里处于安静、平和的状态,适度的动作也总是和画中的环境相联系,其写实手法表现的却是他内心将其意象化的理想特征。他仅仅选择那些能表达他内心的物象进入他的画面。他的选择是挑剔的,带有强烈的意图指向性。一句话,画家在寻找都市里的美好家园,你能找得到吗?
朱春林 假日  145×112cm
朱春林 夏日荫浓   159×129cm


阳光普照    2001年作

佳音  2009年作


朱春林 2000年作 平静的湖  91×73cm


朱春林 2003年作 远山 162×112cm

朱春林生于文化古城安徽桐城,那里浓郁的文化气息及质朴的山水景观自画家幼时起就在其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人文及自然景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画家的写实绘画创作打上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印记。他的作品中往往呈现一种水墨流淌、意韵空灵的气息。不仅如此, 从其色调运用及皴擦点染的手法来看,画家吸取传统了山水画语言,贴切自然地融入油画技法,创造出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个性语言。他的作品并不刻意追求摹形状物的逼真再现,反更显意到笔不到的简约稚拙的智能。画家追求的是意境的祥和、博大悠远。他的作品充满圣洁、悲悯的情怀,如圣歌袅袅宁静安详,引导我们趋向纯洁理想之境地。

画如其人,一个画家的修养、审美品位决定着画面的感染力。这涉及到灵性问题。灵性有圣灵和邪灵之分。只有在圣灵光照当中才能去感动别人。人文精神的传播是绘画的责任。画家应当关注人的尊严、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来理想的期盼。传达朴素、含蓄、优雅、协调的美感,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思考。在平淡的生活中有许多富有灵性而动人的事物,看我们是否能够发现。我们只有忠实地面对生活,领略现实中的启示,用心灵和诚实来体验美丽的人生,我们才能创造出有感染力的写实作品。若自己都不被感动,恐怕也很难感动别人。画画是寂寞的,但最终能获得相知者的同乐,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摘录自朱春林《画说写实》

对写实油画的思考
作者:朱春林

人类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乃是追求幸福、智慧、永恒的生命价值,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人类一直以不同的途径探求,并且还要无止境地追问下去。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过是一种载体,我们试图通过绘画来思考人生、智慧、永恒的问题,目的乃是使思想升华,提升生命的境界,同时也给观者带来视觉愉悦和精神享受。
  我在不知不觉中选择用具象写实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绘画道路,这其中当然免不了师承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个人偏好。油画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传播、生根、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各种方式流派竞相争妍。写实油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主流,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当西方写实油画传统日渐没落的同时,在中国却得以延续,并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的艺术势头。
  我相信任何绘画方式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绘画没有对错,只有好坏,无论哪种形式都存在水准和品位的高下之分。精神和语言的发展永无止境,如果说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那么脚踏实地追求进步则是更加现实的态度。就写实油画而言,由于历史的渊源和现今面临的挑战,我们在认定其存在的价值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的同时,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以下就写实油画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尽管零散甚至肤浅,但对于整理思路、坚定信心,或许还是有些益处吧。
写实与写生
  自然是艺术的源头,造型基础训练离不开写生,写实绘画离不开写生。写生是以我们的眼光不断观察、认识变化万千的自然规律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存在隐藏着一些普遍规律,即所谓的“道”。“道”需不断认知,只有不断地研究客观事物的共性规律,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观察感悟,积累艺术感受,才能灵活地掌握这种规律。在写生中可以反复加强对形体、空间、体积、构造、透视、解剖、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的理解,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与之呼吸交流。写生不是简单的再现对象,而是超越表象的心理体验,是与有生命、有灵性的对象之间真实的互动。真诚地面对客观世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师造化的过程中不仅师其外表,也要把握其本质规律。个人的体验需要自己获得,同时吸收借鉴前人的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画家来说,“读万卷书”就是向大师学习,多看好画;“行万里路”就是长期刻苦地艺术实践,冷静地观察自然,深入地了解自然,以自然为师,做到身心投入、物我交融。除此以外,别无捷径。现在各种图像技术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却无法取代写生的作用。设备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过于依赖,反而受到局限。
  写生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写生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组织、经营画面,避免程式化和概念化的模式。在造型和色彩上,即使你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完全真实的再现,在这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因素,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却可以造就一个画家的特点。不能刻意去追求样式和风格,风格是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形成的,是画家的经历、性格、修养的自然流露。
  写生也是锤炼绘画语言技巧的最有效途径,掌握相对成熟的油画语言才能在创作中顺畅自如地表现。笔墨的修炼与研究是画家的内功,关系到对于艺术作品从意韵到技巧的全部要求,必须通过适当的语言方式体现出来,同时又不能拘泥成规。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见解,仍然激励我们去寻找新的语言境界。
习作与创作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写生就是习作,仅在研究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这种认识往往会让人走入误区。即便将规律性的知识研究得十分透彻也未必能画出感人的作品。习作与创作之间本没有明确的界限,你很难区分伦勃朗的肖像或者塞尚的静物是习作还是创作。在习作中应当带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意在笔先。面对客观对象,要有构思和想法,起初或许只有蒙胧的意识,在写生过程中,创作意图会逐渐清晰和完善,甚至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并非主题性宏大场面的绘画才算是创作,当然这类作品有它的需要和价值,题材和内容并不是绘画最核心的问题,有些绘画过于强调情节性、故事性,似乎失去了绘画本身的魅力。有时我们更愿意去欣赏一幅朴素但有绘画感的习作而不愿意看那些虚张声势的创作。
具象中的抽象
  在此我并不想谈论纯粹的抽象绘画,只是想强调具象绘画中的抽象因素。好的具象绘画背后一定有抽象因素的支撑。抽象是形而上的概念,是无形的,它隐藏在具象的背后,但却决定了画面的灵魂。抽象因素如影随形,只有懂得欣赏抽象美,才能更好地认识具象美。具象是事物的表象而非本质,透过表象揭示本质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绘画语言本身是抽象的,色块、线条、笔触通过布局安排、组织处理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后以具象的面貌呈现出来,隐藏在其中的奥秘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觉察。对于大多数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素养的人来说,不难理解这些问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一直在影响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绘画历来注重意境、气韵、章法、笔墨等问题。魏晋南北朝谢赫将绘画的要义概括得非常精炼: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摹写,他抓住了绘画最核心的问题。“谢赫六法”不仅适用于中国画,同样也适用于油画,我们从委拉斯贵支、伦勃朗、梵高、塞尚的画中也能看到气韵生动,尽管他们从来不曾听说过“谢赫六法”,但殊途同归,他们同样悟出了绘画最核心的道理。
博大的情怀
  我们在疏理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时,不难发现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都有着超越常人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气象。无论是精致还是粗放,都体现出“博大精深”、“尽精微而致广大”的精神境界。从大处着手,体现在画面中就是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各种绘画元素之间的和谐平衡,明暗、黑白、强弱、虚实、刚柔、轻重、大小、方圆、冷暖、节奏等因素相互转化,在整体中形成鲜活的、内在统一的生命体。好画一定很单纯,造型上概括,色彩上节制,单纯并不是简单,而是在精炼中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内涵。
心灵的品质
  写实绘画需要关注现实,是物质的世界更真实,还是内心的世界更真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大自然、社会和生活会教给我们很多。在我们接触的人群中,在我们视野可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能够感知和发现真相,我们自身所经历的艰难、痛苦和失败更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信心和盼望。艺术的翅膀只能在精神的天地里翱翔,我们通过绘画希望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自然会反映在作品中,画如其人,画家的修养、审美和思想决定着画面的感染力。伦勃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交织着激情和痛苦、富有和贫困、成功和失败,生活的不幸并没有影响他在艺术上的探求,相反却考验和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深度和厚度,他作品中的形象是鲜活的,至今还在向我们说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当然,心灵的品质必须通过高水准的技巧表现出来,否则难有说服力,写实绘画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但也容易流于肤浅和媚俗。现今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混乱和诱惑,我们在物质上很容易获得饱足,在精神上却常常陷入赤贫和痛苦。这就需要画家能够坚守本心,保持头脑清醒,内心清静平和,才能方寸不乱。
  在平淡的生活中有许多富有灵性的感人事物,这要看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其实深沉质朴的美感就在我们身边,朴素中有尊贵,平凡中见伟大。画家应当关注人的尊严、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未来的盼望,传达朴素、含蓄、优雅、和谐的美感,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思考。当我们被感动并且调动全部的才情,以纯粹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一定也能感动别人。这过程虽艰难寂寞,但最终能获得相知者的同乐,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我们总在不停地反省、选择、调整,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掌控,因为人人都是过客,所有的功名成就、荣华富贵都不能改变终有一天将要离开这个事实,而艺术与文明仍将生生不息地向前迈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