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的鞭子&犹太教育的祝福,一位旅居媒体人的沉思...
原标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作者:蔡德林
转自公众号:诗与歌的旅行
新加坡在很多中产阶层或者精英阶层眼中,一直是教育圣地,新加坡教育代表着与国际接轨,代表着国际水准。然而,我们做为中国的家长,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新加坡教育,又有多少人实地考察过呢?本文作者蔡德林先生,做为中国的老媒体人,如今长期旅居新加坡,他眼中的新加坡教育是怎样的呢?
记得新加坡给我最初的震撼,是它只有我的老家湖北石首一半大,却有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两所世界一流的名校(我想起我在老家工作时的财政困难,那时候我们报社去找市领导争取经费,他们总说石首市小力微,吃饭都困难,没办法啊),我就傻傻地想:新加坡办这两所学校该要多少钱啊?他们怎么就赚了那么多钱的啊?
那时候我对新加坡的了解还只限于这两所大学,我最先去看的景点也是这两所大学。记得国大很大,校园里就有好几条线路的巴士,绿荫下总是有很多桌椅,可能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研讨;南洋理工很美,食堂里的饭菜比巴刹还价廉物美,环境又好。我又傻傻地想,如果把这两所学校搬到石首去,那石首也就变样了啊。
那时候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不知道他们的学生在全球的质量测试中统揽过科学、数学和阅读的冠军,不知道国际权威组织将新加坡评为全球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地方,这当然有人身安全、医疗条件和环境气候的考量,但教育却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加坡的教育融汇中西,芳名远播。
在教育方式上,新加坡更是与众不同。他们搞精英治国,也搞精英教育。据说小学三年级时,全国就会统考一次,百里挑一,选出天才班的孩子,配以特选的教材,特别的师资,进行重点培养,随后又有三次分流考试。他们不是让所有人都不加区别地接受同一种教育,去挤同一座独木桥,而是因材施教,让适合做学问的、适合做技术工人的、或者适合做艺术的,都各从其类。
新加坡的学校还保留了对学生体罚的权力,有不良行为的男性青少年会被校方鞭打,一般而言,犯小错就打手掌,犯大错就打屁股。由于学校不可对女生执行体罚,女生会被罚留校、做社区服务或者停学。许多家长也会使用藤条惩戒子女,我在一些杂货店都看到过这种藤条,一根大约五毛钱。这种体罚虽然存在争议,但新加坡政府坚持认为适当的体罚对教育儿童有好处。
我对这种分流和体罚起初觉得很新奇,冷静想想又觉得这很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我早年做过老师,还在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过,深知人的潜能、禀赋都各不相同,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基因决定,如果有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再施以有的放矢的教育,那就真是如虎添翼了;至于体罚,只要不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那就是一种正面管教。所谓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见得就全无道理。'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著名箴言,感觉新加坡的教育似乎是有效地吸收了这种古老的智慧。
可是当全世界的教育家都想复制新加坡成功模式的时候,新加坡却对教育展开了一场渐进式的宁静革命。他们的认识开始发生改变,认为教育的重点不只是教出聪明的学生,还要教导学生成为更好的人。很多学者认为,犹太人之所以这么优秀,与他们独特的暖色星期五之夜大有关系。
因为宗教的原因,犹太人的每个家庭都会在星期五晚上聚会,促膝谈心,长辈给晚辈给予谆谆教诲和美好祝福。犹太年轻人就是在这种教诲和祝福声中成长,这也是他们这个民族离散千年不被同化的原因。据说犹太人与华人的区别在于,华人从小好好学习,希望长大以后能够在银行工作;而犹太人也是从小好好学习,希望长大后自己办一家银行。
目前新加坡政府最明确的改变就是减轻孩子的考试压力,让教室更符合职场,据说今后分流也将会逐步取消。这是因为一次次分流给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太大,谁都想进天才班,谁都不想被一次次筛选下来。因此拼命地补习,拼命地投资 ,不管你怎么强调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职业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就是现实,社会总是有阶层分级的,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社会底层,滚滚而来、源源不断的焦虑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很多人还得了抑郁症。
教育是个难题,且充满风险,谁也不能说破解了其终极奥秘。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引发了很多忧思和讨论,学生沉重的负担,刷题模式,各种名目的补习,花重金择校等等,与欧美的所谓快乐教育形成反差。其实所谓快乐教育也只是一种理想,欧美教育其实也问题多多,并不是只有华人才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凡是有条件的家长没有谁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那是对后代的责任,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真正不重视的只有穷人,他们往往是没有能力重视,有一些也因为身处底层,对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知。这是全球的政治精英们都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出在中国。教育的差异,在最开始的时候就造成了阶层的分级与固化,今后所谓阶级的跨越、屌丝的逆袭,其实不大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但我们很多年轻的家长自己早早地放弃了追求和进取,却把自己实现不了的人生梦想强压给孩子,过多地投入和参与,过度地控制和限制,为了那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全然忽略自己和孩子的当下;一心只在分数和名次上,哪怕是书呆子、孤僻内向,漠视掉人生中同样重要的爱与美、情感与趣味也在所不惜。这往往会适得其反。一场居安思危的改革,呈现的是新加坡政府的魄力与承担,但家长的缺席也往往会形成阻力。也许新加坡和我们中国的家长们都该冷静想一想,耐心等一等:孩子需要鞭策,需要推力,也需要领跑,需要爱的理解与陪伴,需要温暖港湾的安顿与抚慰,需要我们给他们做坚强后盾,托起他们的脆弱与迷惘。
丘吉尔说,人类的未来不在于少数的政治家,而在于背后推动摇篮的那一双母亲的手,说的其实也是教育的重要。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说到底都是由教育决定的;所有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其实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适应未来?也许,新加坡的藤鞭加上犹太人的祝福才是教育腾飞的两翼。
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继续追问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