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如何进行情色勒索?戴高乐曾受威胁|巴黎|情报|克格勃|燕子

1962年,克格勃曾经用窃听器探得法国驻苏联武官路易·提波和妻子的关系不好,就派了一批美丽的女特务去包围他,终于使提波中了圈套,被克格勃拍下了“床照”。

特工之路

“俄国人深信,外国的重要秘密,必须从该国政府的非公开文件中直接窃取,或者通过该国决心向苏联提供情报的公职人员之手获得。”既然如此重视间谍的个人作用,因而发展间谍的工作便成为苏联间谍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不发展间谍,秘密作战便无从谈起。每一个秘密作战任务都是从发展间谍开始干起的。
克格勃挑选物色培养对象十分严格。他们认为,这样会事半功倍,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和财力。《苏联特工组织手册》规定:“要尽一切可能避免吸收那些将来可能由于精神上或肉体上不够坚强而无法经受未来工作考验的人。”
苏共中央干部委员会负责向克格勃提供预选对象名单。范围包括苏联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但基本上都是党员和团员。凡是父母居住在国外的人,有过前科的人,特别是被克格勃列入可疑分子名单的人是绝对不予考虑的。民族问题也很重要。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和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是进不了预选名单的。
下一步是克格勃的审查工作。克格勃经反复核查,定下培养对象名单,再由“特别调查部”进一步调查,看这些人中是否有外国间谍机关打进来的可疑分子。通过考查者的名单送交苏共中央书记审定,然后交由苏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当然,这只是一个手续问题,组织部一般都是照单批准。这些人随后将进入克格勃的学校进行封闭学习,从苏共党章到各种间谍实用技术,时间可能长达两年。通常所有毕业学员都会被克格勃录用。一般“适合当国外谍报员”的,会被分配到总部第一管理局。而“适合当国内特工”的会被分配到第二管理局。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克格勃为特工霍赫洛夫配备的“烟盒枪”:烟盒长约 4 厘米,上面用一层假烟覆盖 , 只要按动其中一根假烟 , 一枚有毒子弹便会射出。烟盒装有消音器,整个过程无声无息
克格勃间谍生产线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间谍城”的训练。苏联共有7座间谍城,其地点都是极为隐蔽的,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标记。这些间谍城大多设在偏远地带,占地面积相当大。每一座间谍城都被划分成几个“隔离地带”,每一个地带都是一个国家。在间谍城里,这里的街道、建筑等典型的东西与真的别无两样。城里居民(是克格勃从外国共产党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认为可以信得过的人)的生活习惯、穿着打扮也与真实国家中的一模一样:不论在什么场合,都不准讲一句俄语,即使在谈情说爱、打情骂俏时,也不得漏出一句俄语。
在“间谍城”里,克格勃甚至刻意训练自己的间谍利用性进行讹诈勒索。在谍报术语中,利用性引诱目标上钩的男性间谍被称为“乌鸦”,女性间谍被称为“燕子”。他们必须成为调情高手,使得很少有人能抵挡住他(她)们的诱惑。其中,克格勃训练“燕子”的指导思想与训练“乌鸦”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燕子”要比“乌鸦”在心理上做出更大牺牲,承受更大压力。因此,相对性技巧而言,他们更注重解决“燕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向“燕子”灌输为了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思想。“献身谍报事业,必须学会用肉体作工具。你是为了祖国,为了刺探绝密情报,而不是为了爱情或金钱而奉献自己,因此,你就能比那些追求爱情的女人获得更大的快乐”
克格勃的学员们需要在“间谍城”经受数年的训练,当上级认为他们已做好准备,可派往国外执行任务时,就由特别专家团组织实施一次考试。考试的内容很细致,主要是考查学员的外语、仪表和生活习惯是否完全符合被派往国家的习惯,会不会被反间谍机关查出破绽;谍报技能掌握得如何,是否能胜任未来工作的需要。专家团的考核评语具有绝对权威,一旦专家团做出决定,被考者不得提出任何异议。考试不合格者,将继续留在间谍城受训。考试合格者,将被委以重任,去执行某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就是说,“半成品”已经被加工成一件完美的成品。这些成品将被派往世界各地从事谍报工作。

“燕子”的猎物

克格勃训练的“乌鸦”和“燕子”遍布世界各地。制造“超级”录像,然后进行威胁,是克格勃利用他们的典型手法。1962年,克格勃曾经用窃听器探得法国驻苏联武官路易·提波和妻子的关系不好,就派了一批美丽的女特务去包围他,终于使提波中了圈套,被克格勃拍下了“床照”。后来克格勃拿着照片,向提波提出了与克格勃合作的要求,但提波这个倔强的法国人给出的回答却是——回到使馆后用枪把自己的脑袋打了一个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克格勃设置的最重大的圈套之一,是试图把一个有影响的苏联代理人安插进法国政府最高决策机关,最好是安插在戴高乐将军身边,让他去左右法国政策使之不利于整个西方世界。一时几十个克格勃官员和特工,包括出色的“燕子”,都参与了“围猎”行动。
克格勃的目标是法国驻苏联大使莫里斯·德让。1955年12月,大使携妻子到达莫斯科之后,克格勃就一直监视着他们,窃听器暗中安装在他们的寓所和大使馆里,把他们最不谨慎的话全都记录下来。由苏联外交部介绍给大使的司机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克格勃情报员,德让夫人的贴身侍女也是这样的人。根据所有这些详细的调查,克格勃在德让身上丝毫看不出有任何不忠于法国的倾向。但他们注意到尽管他已56岁,却对女性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克格勃看来,这就使他很容易落入圈套。经过18个月的接触,克格勃特工成功地与德让建立了“友谊”。
莫里斯·德让在 1955—1964 年间出任法国驻苏联大使,图为 1960 年,他和妻子在观看迪奥的时装发布会
1958年5月,驻在巴黎的克格勃特工报告说,在未来的几星期之内,戴高乐几乎肯定要成为法国总理,这就使得克格勃认为他们对付法国大使这一行动突然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如果德让仍然是戴高乐的一个亲信,克格勃推断他肯定会被提升到一个极有权势的政府职位,“这件事一直是很重要的,现在它的重要性更增加了十倍”。
是时候打出“燕子”这张王牌了。出场的是拉莉萨·克隆别尔格-索鲍列夫斯卡娅(“洛拉”),一位不满30岁的金发女演员,有着美丽的面孔和迷人的笑声。根据克格勃为她捏造的故事,她丈夫是一个地质工作者,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得到西伯利亚进行勘探工作。“大使像猫盯着奶油似的盯着我哩!”德让很快就落入了克格勃的陷阱,毫无抵抗地跪倒在了洛拉的石榴裙下。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克格勃女特工把法国大使德让引到住所内,两人正在宽衣解带之时,女特工的“丈夫”—一位假扮成地质队员的克格勃特工回来了:“洛拉,你怎么干出这种事来!”在继续不断的威胁之下,德让以当时情况所能允许的庄严神态穿好自己的衣服就走了。他一头倒在车子的后座上,对司机说了一声:“大使馆。”注视着反光镜的司机看到他双手捂着脸。
克格勃几乎认定一定能在德让身上取得最后的成功。只要德让在巴黎一上台,牢牢握有把柄的克格勃就能从投资中得到巨额红利。但事实上,如此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了好多年的这一整套阴谋最后却是功败垂成。这当然不是“燕子”的错,1963年,参与此事的一名克格勃特工叛逃英国,他的揭发,使英国人目瞪口呆:他们马上找来了一个法国反谍报的高级官员。这位法国官员听完之后不到两小时,便在万分震惊中立即飞回巴黎去了。当法国人终于弄清了事情真相之后,在巴黎,戴高乐研究了法国情报机构的总结报告之后,把他的老朋友召到办公室来。他把眼镜往上推了推,眼睛朝下看着自己的大鼻子,用一句话把他打发掉:“好吧,德让,和女人睡觉去!”
1963 年英国政治丑闻“普罗富莫事件”中处于三角关系的几位“主角”:英国陆军大臣、保守党内阁成员约翰·普罗富莫(上左)、苏联驻伦敦大使馆高级海军武官、间谍叶夫根尼·伊凡诺夫(上右)与歌舞演员克里斯蒂娜·基勒(下)。基勒与二人同时交往,陆军大臣与苏联情报头目共用一个情妇,舆论大哗。基于国家安全的立场,普罗富莫被要求交代他与基勒的关系,他先否认、再承认、最后辞职,并间接导致了保守党在 1964 年大选中败北 ;基勒在 1963 年以伪证罪被判入狱 9 个月。这一真实事件 1989年被改编成电影《丑闻》
当然,克格勃的情色间谍计划也有失误的时候。最失误的情色间谍计划发生在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身上。作为印度尼西亚的“国父”,苏加诺富于浪漫思想和爱心,曾把自己描绘为“一个伟大的爱人”。在很多人印象中,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经常会下车同普通人握手交谈,还能在破烂不堪的农舍里睡觉。但与此同时,他至少结过6次婚,关于他的私生活也有各种传说和故事。当然,这一切都在克格勃的了解之中。
20世纪60年代初,苏加诺访问莫斯科,克格勃知道这位总统素有和女子厮混的名声,就把几个“燕子”介绍给他。这些间谍成为他卧室中的常客。克格勃借机偷拍了总统和她们厮混的录像。在访问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陪同总统到了克格勃总部,把这部偷拍的录像放映给他看,想以此威胁和讹诈这位总统。谁知苏加诺看完这些东西后,居然神态自若,毫无愧色,他问克格勃可否让他把这部录像带带回国去,以便在国内公演。苏加诺带有戏剧性的请求,使克格勃官员目瞪口呆,竟无言以对。克格勃失算了,在印尼,大家对婚外情不是鄙视而是持羡慕态度的。而当对方的下限比自己更低时,“燕子”的牺牲也就只能成为无用功了。(文/ 郭晔旻)

转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gjrwls),腾讯文化合作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