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72回:“操大败”类似字眼出现7次,如此之丧,曹操何以胜利?
人云亦龙2021-02-14
随手翻书,偶得《三国》;信手一指,偶到此回;短短的一回中,“操大败”一次以及与其类似的词语字眼竟出现了7次之多,如此丧的人,本该在一回中就死7次的人,何以在最后胜刘备,赢东吴,得天下?
正题之前,不妨先看一下罗贯中对不同人的评价:
关羽败叫“关云长败走麦城”---曹操败叫“曹阿瞒割须弃袍”(多么形象生动)
关羽死叫“玉泉山关公显圣”---曹操死叫“传遗命奸雄数终”
诸葛亮用计叫“孔明巧布八阵图”---曹操用计叫“曹操抹书间韩遂”(不称字而直呼其名,其褒贬显而易见)
...........
.
所以,既然作者的褒贬色彩如此明显,那为啥曹操最后还是赢了呢?难道真的是“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那荆州”吗?
有人这样说的:
“文”方面:曹操善诗歌,通过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武”方面: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他南征北战的战绩,不能不让人感叹。
“治”方面:曹操极力推行法制,当发现最需要治理的是中央,在“皇权”之下难以实现时,不得已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曾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通过对豪强的治理,曹操统治下的中原,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用人”方面:他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与“蜀中无大将”相比,曹军中的风云人物是何等气势!
“经济”方面:曹操通过“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再如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说的很好,但是,这不是我想说的,刚刚的论述,把曹操和孙权,刘备这两个人在一起比较,可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刘备的身边,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啊!与之相比,曹操除“用人”方面有些权力之外,别的可以说是一文不值,那么如此之人,却又是为何胜了呢?
以我观之,无非一条,坚持而已。
曹操,坚持以最错误的方向称雄,坚持“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有时候,在错误道路上的坚持,好过闷头苍蝇瞎转无所事事,
为什么会对这个有极为深刻的感触,甚至是有一点感动,看官莫笑,对,感动
寒假还剩8天,很多时候会去想一件事,为啥我的语文政治可以超越百人而多次冲进年级前10,但是数学却迟迟不见起色?很多时候会去怀疑自己,怀疑老师,甚至怀疑对数学的学习力是否出现了差错,150-124=26,658+26=684,年排个位数,尤其是,当你见识到了一个又一个异军突起后,会去思考:“我该怎么办呢?”
而我的回答是:即使在一回里面“败”7次,也要有信心一直走下去.这个情人节,陪数学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