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起义真相:三号人物“孟夫子”,作用比张克侠和何基沣更关键
19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三天,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2.3万名官兵在张克侠、何基沣等人领导下,在运河前线宣布起义,极大推进了战役的进程。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战略意义最重要的几次起义之一:贾汪起义。
但是,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版《大决战》等作品,乃至于一些史料,对贾汪起义的真实过程都缺乏细致描述。笔者在这里介绍的是,有一名老将军在这场起义中发挥了极关键的作用,甚至比张克侠、何基沣更重要,堪称是贾汪起义真正的“灵魂人物”!这就是起义领导人中排名第三的,第59军副军长孟绍濂。
贾汪起义过程艰难,不读史料是难以理解的
孟老将军的家人就住笔者的对门,笔者曾对这段革命历史比较好奇,做过一些研究。也正是如此,笔者对贾汪起义的过程非常感慨——这场起义太不容易了!
从第三绥靖区编制来看,该部主力为59军和77军,其中59军下辖38师和180师,77军下辖37师和132师,每个师下辖三个团,共12个团。加上统管的地方保安部队,第三绥靖区总兵力达6万余人。
贾汪起义指挥部旧址
但是,最终参加贾汪起义的实际只是两个军的若干部队,大约2.3万人,占全军的不到一半。起义部队名义上包括了“55军两个师、77军一个半师”(张克侠回忆录),但实际上起义部队建制比较散乱。其中55军的起义建制相对最完整的(军部和两个师部全部起义),但6个团长也跑掉了4个,裹挟走了部分部队,其中539团整团和113团的两个营都跑掉了。
回顾起义的过程,我们能看出一个重要规律:部队每个级别(军、师、团)的核心指挥官(哪怕是副团长)必须掌握,确保跟着革命走。否则,这个军、师、团肯定会在起义时逃跑或叛变!哪怕师长参加起义,但团长不同意,那么这个团很容易就会跑掉。事实上,第八绥靖区起义前几乎所有师长、团长都曾答应过参加起义,但是最终跑掉了差不多一半。
起义领导人何基沣、张克侠
这就看出了策划和动员起义的艰难之处:在每个环节都必须坚持耐心和细致工作。起义不是一两个领导人振臂一呼,就能轻松拉出几万人的。笔者认为孟绍濂老将军的作用非常关键,就是基于这些历史细节。
事实上,贾汪起义和其他很多起义一样,组织策划者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张克侠和何基沣,只是这个团队中级别最高的两人而已。贾汪起义策划准备的很多工作,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起义前,张克侠和何基沣两位将军几乎是“光杆司令”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前身就是卢沟桥事变中奋战的第二十九军,是牺牲的张自忠将军曾指挥的第33集团军改编而来。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将二十九军扩编为四个军(59军、77军、68军、骑兵第3军),其中59军、77军合编为第33集团军(最多时下辖三个军和1个骑兵师)。但是张自忠将军牺牲后,第33集团军不断被缩编,抗战结束时只剩下两个军(每军又从三个师缩为两个师)。
在抗战时期,原二十九军的将领和官兵们就埋藏着反蒋起义的火种,不少中高级军官都与共产党保持着联系,甚至加入了地下党。在第三绥靖区起义中,这些地下党员发挥了关键的骨干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四位灵魂人物是张克侠、何基沣、孟绍濂和过家芳(77军132师师长)。
在起义前,张克侠、何基沣和过家芳都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孟绍濂将军则是民革党员。可以说,这四位将军是当时第三绥靖区高级将领中,真正值得信赖的“自己人”。此外,团长、营长等中下级军官里也有不少地下党员。
在多数历史资料里,都强调了张克侠和何基沣的领导作用,两位将军当时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长官,是起义的最高领导者。孟绍濂和过家芳两位将军在史书上容易被忽视,但起义中发挥的作用其实更加关键。
从起义组织来看,这四位将军分别担任了绥靖区(副)司令长官、军长、师长级别的职务,这三个职务级别,缺少哪一个级别的参与,起义都无法成功。
当时,第三绥靖区司令长官是冯治安,尽管经过多次动员,冯治安都拒绝参加起义。起义的带头工作只能由两位副司令长官率领,所以张克侠和何基沣的最大作用,就是担当起义的旗帜和号召人。
但是,张克侠和何基沣两位将军也有尴尬之处,尽管两人曾担任过59军参谋长和77军军长,但在起义前作为副司令长官,无法直接掌控军、师一级的部队,实际上是“光杆司令”。
因此,59军副军长孟绍濂和132师师长过家芳,在起义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也证明,贾汪起义部队大多数都来自于这两位将军麾下。
贾汪起义的领导人,“孟夫子”是最不可缺少的
在张克侠和何基沣将军对贾汪起义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孟绍濂”这个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贯穿于起义过程始终。张克侠在回忆录中尊称孟老将军为“孟夫子”,何基沣回忆录更是记下了“(孟希周)缓急可依”的话语。
孟绍濂,字希周,号爱莲居士,1890年2月出生于直隶阜平县,1907年考入保定东关直隶陆军小学堂,并在学校加入了同盟会。毕业后,孟绍濂经北洋陆军实习半年后,考入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并于1916年5月毕业。此后,孟绍濂先后参加过护国战争、讨伐张勋战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
二十九军高级军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时,孟绍濂加入冯部,并担任国民一军冯治安部上校参谋。后来,孟绍濂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和蒋冯阎战争,一度担任过中将参议。1935年,孟加入了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先后历任军务处处长、师参谋长、军参谋长,最后任59军副军长。
从资历上看,孟老将军年龄比张克侠(1900年生)、何基沣(1898年生)都要大,从军经验也更丰富。最重要的是,孟老将军为人“耿直、正派,群众关系好”(张克侠语),而且军中辈分和威望极高。
在贾汪起义开始前,孟绍濂将军的动员工作是最扎实的。从第三绥靖区编制来看,共有两个军、四个师、十二个团需要动员起义。起义动员工作哪怕少了一个团长的参与,就等于少一个团参加起义。
当时,59军的军长是刘振三,此人原本答应参加起义,但是起义前几天却突然卷款跑路。不过,刘振三临走前却留下话:“59军的一切工作听从孟夫子的”,所以孟绍濂临时成为了59军代理军长。事实上,孟老将军此前在59军并没有实权。
与此同时,59军下辖38师师长杨干三、180师师长崔振伦都不是地下党,不属于“自己人”,直到起义前一天仍然顾虑重重,不能明确表态。但是孟绍濂副军长多次举行秘密会议,向二人陈述利害,主张起义是唯一的出路,稳住了这两位师长的心态。正是如此,59军的军部、两个师部最终都参加了起义,下属的6个团也多数参加了起义。起义后,尽管有59军有四个团长和多个营长先后逃跑,但只带跑了一个团另两个营。59军果断任命了新的团长和营长(均为地下党员或进步军官),将大部分部队带进了解放区。
值得一提的是,180师有一个营守卫陇海东线运河桥,起义时没有接到通知,事后被国民党第十三兵团(李弥兵团)缴械。但是,该营营长王廷俞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带着这些手无寸铁的官兵前往台儿庄归队。由此可见,担任部队指挥官的地下党骨干作用在起义中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起义总指挥的张克侠,在起义前一直被冯治安扣留在徐州,直到起义爆发前一刻才脱身抵达贾汪地区。另一位总指挥何基沣,则在贾汪地区主持大局,除了负责对外联络外,还负责对旧部77军做动员工作(何基沣原为77军军长,与孟绍濂分工组织动员)。
但是,何基沣等人对77军的起义动员就做得不太好。现任77军军长王长海反对起义,但由于有病,工作交给了副军长许长林。许长林也一度答应参加起义,但是临阵退缩。77军下辖两个师,132师师长过家芳是地下党没问题,第37师师长李宝善和几个团长的劝说工作则没做好。结果,第77军只有132师师部和下属第359团全团、第394团和396团各一部,以及37师第111团全团参加了起义。其中,132师师长过家芳和两位团长张兆英、马秉正都是地下党,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孟绍濂将军对59军起义的工作最细致认真,收获了最丰硕的成绩。在2.3万人的贾汪起义部队里,59军部队占了2/3,估计有一万四五千人。77军起义部队,除了132师师部外,实际上只有被地下党掌握的两个团另两个营,大约六千人左右。(尽管如此,59军和77军未参加起义的官兵多数也开了小差,77军军长王长海最后仅收容5000余人。“徐州剿总”事后重建59军、77军,划归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均在陈官庄被歼。)
从高级军官来看,59军参加起义的有一个代理军长、一个军参谋长、两个师长、两个副师长。77军参加起义的,只有一个师长和一个副师长。
另外,第三绥靖区长官部除了两位副司令长官参加起义外,何基沣将军还动员了绥靖区干训团教育长刘自珍(中将军衔)、副官处处长薛绍仁(上校军衔)等人参加起义,又拉出来两千多人。
由此可以看出,孟绍濂将军对起义组织的贡献是最大的,堪称是起义真正的“灵魂人物”(而且起义前一直没有实权)。如果没有他的细致工作,59军缺少了军长和师长级别的参与,再加上原本6个团长有4个不可靠,59军的起义肯定不会成功,乃至于整个贾汪起义都无法成功(仅靠两位被架空的副司令长官和77军一位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