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大内涵》(之七)
北京大学王曙光《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大内涵》(之七)
壹道曙光 2018-05-08 07:20
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大内涵(之七)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08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升级和转型,而我国发展战略的升级转型,其目标模式就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本文从十个方面全面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以及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2)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尊重市场竞争的经济体系,要鼓励竞争,尊重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防止垄断;(3)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体系,要鼓励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4)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法治经济,尊重企业独立地位,依法管理,尊重和保护产权。(5)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契约经济,要强调市场经济运行中伦理的重要性,保障市场秩序,降低经济运行成本;(6)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开放经济,应以更大格局促进开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7)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创建科学规范且符合国情的法人治理结构;(8)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创新经济,要打破一切阻碍创新的体制藩篱,鼓励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9)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要求必须有现代化监管体系与之相配套,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10)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要在经济发展和开放中更加重视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
7、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创建科学规范且符合国情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有相应的微观经济基础与之相配套,这个微观经济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什么?世界上有没有一统天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幼稚的“伪问题”,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引起很多理解误区的问题。很多人热衷于倡导现代企业制度,并把西方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唯一的标杆和模板来推行,殊不知西方世界的企业制度也是五花八门。因此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对于企业制度本身的性质,对于企业制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适用性、差异性和演进性,我们还有进一步阐述和澄清的必要。
企业制度无外乎是关于企业组织形式和起到激励约束功能的一整套制度的总称。从空间上来看,企业制度在不同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国家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从时间上来看,企业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直到现在,企业制度也在不断的演变与创新之中,因此企业制度如同人类的一切制度一样,均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历史过程。建立一种企业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好、更持久的发展,因此只要是在一个历史阶段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企业制度,就是好的企业制度;而这种好的企业制度,在历史过程中必然也要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不可能永远适用,更不可能永远包打天下,在任何区域都适用。以上所说的“企业制度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以及在时间上的演进性”,是我们理解现代企业制度(乃至于一切企业制度)的前提。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清晰和治理有效。产权清晰不用解释,只有产权清晰,才能权责明确。治理有效,就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而有效率的内部公司治理制度,也叫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根本功能,就是实现有效的制衡、激励和约束。这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三个关键词,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核心的三个目标。先讲制衡。公司治理的制衡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制衡。第一个是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制衡,股东大会在法律上是最高权力机构,它要产生董事会;第二是独立董事和其他内部董事的制衡,作为独立董事担子很重,现在好多学者、律师、会计师做独立董事,对内部董事进行制衡;第三是监事会对于其他力量的制衡;第四是公司内部跟外部(客户、消费者、投资人等)的制衡;第五是最核心的制衡即投资人跟经理人的制衡。再说激励。公司治理不光是要防止代理人出问题,其最关键的功能是要鼓励经理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山西票号发明了“顶身股”这个制度,这是世界最早的员工持股计划之一,对员工和经理层进行股权激励(而且是期权激励)。公司内部的激励方式不一样,效率也不一样。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约束,即如何约束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近代以来,管理层跟投资者不断分离,投资者的着重点在怎么控制经理人,经理人的着重点在怎么得到更多收益,得到更多闲暇。以上这三大关键词,实际上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三大要素,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备的三大功能,这三个制度,实际上在历史上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治理,我们很多人有一个认识误区。我们总以为把西方所有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移植过来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法人治理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首先,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绝对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西方国家中,日德是一个模式(关系控制型),英美是一个模式(市场控制型),意大利这些传统的欧洲国家又是一个模式(家族控制型),他们之间差异很大,没有一个所谓“绝对的”、“规范的”东西。从时间来看,企业制度尤其是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它是各种力量,包括内部的、外部的、经理人的、出资人的,种种力量不断讨价还价和博弈的过程。历史上公司治理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要打破这个偏见,以为公司治理是一个绝对标准框架,我们把这个标准弄一下就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同时,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受制于很多约束条件,比如说一个国家的商业传统、法律体系、交易环境、历史习惯等等,这些国情都会影响到今天的法人治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些国家法人治理结构看起来很好,但是如果移植成本太高,我们也不能把它简单移植过来,因为不划算。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实际上要算成本收益的。
总之,看待公司治理既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也要因地制宜,这是一个具有适应性和演进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天下从来没有一个“唯一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回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公司,要根据自己的企业文化、商业传统、行为习惯、制度传统来寻找自己最为有效、最为划算、最为现实、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一定要把公司治理的机制理解成为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们要相信时间,也要敬畏现实。现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如火如荼,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不断多元化,同时国有企业也在不断深化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的宝贵经验,也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各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条件不同,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也不具有完全的可复制性,一定要因地制宜,要有自己的创新,不可一味照搬,更不可从国家层面硬性规定,一窝蜂执行。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而言,如何在公司治理中有效地、有机地融入党组织的作用、如何在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中合理地、适度地引入社会资本、如何在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同时实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尤其是发挥社会资本的更大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以保障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能够持久发展壮大,这是需要历史智慧的大课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