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你不是这个世界的债主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罗尔事件:说一说人为什么上当》,我本来不想写的,是因为看到当事人的视频回应,有点生气。我觉得一个人可以不穿底裤,但不可以不要底线。
我看到不少人对其做法表示理解,认为一个父亲陷入突如其来的窘境,其所作所为只是事发突然的慌不择路,自己不过是转发了一下他的文章,罗尔所得的几百万元(我现在也不知道当事人收到了多少钱,有的说262万多,有的说400万),都是集腋成裘、撮土成山,反正能帮到他就好。我一向很欣赏其观点的一位网络人士,认为罗尔面临这样的灾难,出于担心自己的奋斗归零,我们应将心比心理解他的行为。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习惯将心比心的人,于是将心比心了一下,觉得当事人的心理特别可怕。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遇到这事首先想到要向社会求助。这句话让我有些吃惊。看到他对被网友扒出有三套房子的辩解,更加让人无语。他说一套房子要留给儿子,不能卖;一套给老婆的,另一套为了养老。说这些的时候,他似乎忘了自己得白血病的女儿,忘了先前在文章中说的那些父爱如山、恨不能“百赎其身”的话。
罗尔对房子有悖情理的周致安排(比如把给老婆的房子与自己的养老房分开),说明在其内心,其实把物质看得比生命重要得多。他对女儿病情的忧虑也许是真实的,但那只是大难临头一时的惊惧,或者说是动物皆有的护犊之心,类似孟子所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的动物之爱,而不是作为“社会人”的基本伦理。而这正是许多人看了他结结巴巴的解释后觉得肺都气炸了的原因。
我问过若干熟人,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你首先想到怎样去解决?所有的人都说先想办法凑钱,卖房子卖车都是一种选择,实在没有办法,才向自己的朋友和亲戚借钱。他们也许不懂得借助营销平台向公众劝募的技巧,但更根深蒂固的是,在许多人的内心,恪守着一种“不随便麻烦人”的处世准则,或者说是“私德”。
不随便麻烦人,不是不麻烦(状语很重要),而是遇到困难先自己想办法解决,不动辄向别人伸手,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别人的问题。作为一种私德,与之相匹配的另一个原则是,看到别人有困难“能帮则帮”,谁帮了自己都知道感恩。这些观念很传统,由一代代人教导和传授下来,但在罗尔的个人辞典中,不知道是从来没有过,还是早已灰飞烟散。
罗尔在描绘自己处境的文章中,有意无意隐瞒了一些信息,放大了另一些信息,比如女儿每天住院的开支应该是平均数,他说成每天“少则一万多元,多则三万多元”,他生动描募自己的“捉襟见肘”,与治疗费大部分由保险支付、个人只需3万来元,拥有三房两车的情形落差巨大。他与营销公司策划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慌不择路,而是精明的算度,以至于对这些收入不属于劝募,而是自己稿费的分辩,显得太过苍白。你能把在街头身上挂着催人泪下的求助文字纸牌换来的施舍称之为“稿费”吗?它与罗尔那篇《罗X笑,你给我站住》,只不过一个挂在身上、一个贴到网上罢了。
在央视那个说“我的好朋友克林顿先生”的著名主持人出事后,流行一个概念: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己并没有错,但一旦“精致”,就成了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算度。“精致的个人主义者”的表征,就是在为人处世上,把自己当成全世界的债主,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相反对于向所有人的索取都觉得心安理得,对于所有人的给予都认为理所当然。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这种心理和行为方式体现在罗某这样的“成功人士”身上,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写这样的文章会给人不厚道之感,毕竟那个小女孩的病是真的,虽然对她来说,更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能击退病魔的现代医学。促使我写下这些文字,只是觉得不应该把对这个不幸的小女孩的同情,与对她父亲的鄙夷和成一团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