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黎姓
黎 性
得姓始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丰舒。商汤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朝有一诸侯国黎国,至商末时,被西伯姬昌攻灭。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广修仁政最为有名。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所灭,其亡国遗民便以国为氏而称黎氏,史称黎氏正宗。黎氏后世子孙遥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黎姓渊源
源流一
源于尹祁氏,出自远古帝尧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等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周武王灭黎国之后,将其地分封给帝尧的后裔,爵位为侯爵,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其后有黎侯丰舒。
黎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黎氏、犁氏,史称黎氏正宗,后来成为整个黎氏家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源流二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颛顼帝之孙重黎,属于以先祖名字与国名为氏。按史籍《大戴礼·帝系篇》记载:“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徐广注引《世本》亦说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而高诱在《淮南子》中则训注:“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铎按:“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史记·楚世家·索隐》引刘氏说。”
在重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重黎氏、火正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黎氏,是非常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九黎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与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等记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著民族之一,相传为远古东夷首领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黎曾被少昊封为火正,负责掌管民事,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黎氏。
源流四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九黎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与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等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两个称“黎国”的诸侯国,皆为远古“九黎之后”部落的后裔所建:一个在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部,在商王朝晚期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部,在商末周初被周武王姬发所灭;两个商黎国皆灭于姬氏父子之手。
这两个姓黎国的子孙在灭国之后,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为山东黎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邻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邾文公曹蘧蒢执政时期(公元前665~前615年),为避开鲁国的不断侵扰邾国,准备迁都,他倾向于迁往绎邑(今山西运城绎县),但又拿不定主意,于是求卜。
一旁的史官说:“若是迁往绎邑,则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大夫邻子则指出:“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臣子们都说:“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文公由此决定道:“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邾都于绎。
果然,那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邾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由此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在大夫邻子的后裔子孙中,有称倪黎氏者,这在史籍《路史》中有记载:“倪黎,邻子之后。”其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朱氏、倪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时期莒国君主黎比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黎比氏,源出春秋时期莒国君主黎比公之后,这在史籍《世本》中有记载:“黎比氏,莒黎比公之后。”
莒国,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己兹舆其于莒,今密州莒县是也。”也就是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
在黎比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黎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莒城黎氏。
源流七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黎弥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黎弥,姜姓,春秋晚期齐国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期之人,是当时齐国一位老谋深算的大夫。这在史籍《左传》中有记载:“齐大夫黎弥、黎且,字亦作犁。”
在黎弥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黎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临淄黎氏。
源流八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魏国时期黎丘丈人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在史籍《吕贤》中记载:“黎丘,有黎丘丈人,后因氏。”
在黎丘丈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黎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开封黎氏。
源流九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素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包括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的举措,遂改素黎氏为汉字单姓黎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源流十
源于赐姓,出自台湾土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在台湾省历史上,台湾学者所称的“南岛语系”的平埔族、高山族要比汉族人早至台湾。汉族人后来渡海赴台,后者居上,逐渐成为台湾岛的多数族群,但这并不代表平埔族消失了,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继续生存于台湾社会。
到了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竹堑社改番名,乾隆大帝特赐予七个汉姓,分别为钱氏、廖氏、卫氏、金氏、黎氏、三氏、潘氏,称“竹堑社七姓”。之后,竹堑社民薙发蓄辫,穿戴如汉族人。
黎氏为其中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京族、黎族、满族、壮族、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黎氏,世代相传至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迁徙分布
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二位,并有望进的趋势,目前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黎氏早期的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
早在战国时期,黎氏族人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另据史料记载,此期有梁国人(今陕西韩城)黎喁迁居江右(今江西)。
汉朝时期,有黎朱苍任长沙相(今湖南长沙),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
魏、晋、南北朝时期,迫于北方战乱,黎氏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氏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据《黎氏族谱》记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始祖。
黎姓名人
黎嶷:河间鄚县人(今河北任丘),著名南北朝时期北魏将军,因战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
黎侨:明州人(今浙江宁波),著名南北朝时期齐国将领,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黎景熙:河间郡莫阝县人(今河北任丘),著名北周将领,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殆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逢:著名唐文学家,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在京,与韦应物唱酬,唐大历十二年登进士第,为状元。唐建中三年中经学优科,曾任监察御史。梁肃《郑县尉厅壁记》言其撰有《郑志》,今佚。《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九篇。
黎干:戎州人(今四川宜宾),著名唐朝大臣,曾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善星纬术。
黎在:邛部川人(今四川越西),宋朝时期都蛮王。宋天圣八年(1030年)遣卑郎、离灭等贡宋方物,占城、龟兹、沙州亦皆入贡。晏殊请图其人物衣冠,并访风俗人情以付史官,诏可。次年,命黎在为保义将军,其部族三十余人为郎将、司戈、司候。宋景祐元年(1034年),邛部蛮请岁入贡,以路途遇远,诏谕五年一贡。
想要了解具体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北京家谱传记机构编辑《百家姓寻根手册》
书籍主要内容:
1.姓氏文化概论
2.姓氏渊源
3.迁徙分布
4.郡望堂号
5.家谱收藏
6.字辈排行
7.家训选辑
8.姓氏楹联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