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做题,用手机查答案,你觉得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有网友问:现在有很多搜题类的软件,孩子们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使用这些软件查找答案,很多家长也会使用这些软件,用于辅导孩子作业。这样做究竟好?还是不好呢?

作业类APP,帮助了很多的家长和孩子,但如果谈到使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实并不取决于作为家长的我们,而是孩子自身。

一、过于依赖搜题类APP,会减弱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弟弟家孩子刚上初一,弟妹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尤其是数学中与几何相关的题目,更是明显懵圈。

要知道我弟妹之前也是毕业于985院校,现在知名企业做高管的人,可毕竟已将近20年没有碰过数学了。于是她就给手机上下载了很多的搜题类APP,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就开始用手机查。

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方便,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弟妹就发觉不对了:孩子只要一遇到不会的题目,就立刻用手机查答案,根本不懂脑筋思考,十道题中就有五六道是用手机搜出来的答案,然后直接抄上去的。

更为过分的是:甚至有些题型类似,只是具体的数值变了下,孩子依然会使用搜题软件,哪怕两分钟之前才搜过!

当我弟妹告诉孩子——搜题软件只是提供一个思路,还是要靠自己思考的时候。

孩子直接一句话怼了他妈:“我觉得这样做,速度快多了,还有空闲时间可以玩游戏!”

弟妹感觉非常郁闷,不知道让孩子用这些作业类APP,究竟是帮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二、搜题类软件的正确打开方法

在著名认知学家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一书中,指出了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其中一个观点和这类问题非常相似:

我们很容易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建议,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获得。但从认知学习的角度上来讲,如果没有配合深层次的思考与重复性练习(检测),这种行为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将会很快消除。

这意味着,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仍然不会。

1、作业中遇到问题集中解决

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先不要急着打开APP去搜题,而是应该将这道题空下,继续做后面的内容,将所有的问题积累到最后统一解决。

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

  • 同一类问题集中解决:作业或者测验过程中存在很多同类型的问题,遇到一道解决一道从学习效果来分析,要比统一解决要差了很多,毕竟在做的过程中,大脑已经对同类问题进行了归类。在做下一道题的时候,就会触发大脑的思考机制,从而避免重复性查询/检索机制。

  • 加强专注力:使用手机时,不经意间弹出的信息,哪怕是一个无聊的广告,都有可能分散我们宝贵的专注力,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查询一分钟,闲逛十分钟。查询题目如何做,只花费了1分钟的时间,但弹出的信息(大脑中的懒惰/好奇因子)将耗费我们10分钟的时间。而集中处理,则会将我们专注力分散性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2、正确的学习步骤

  • 搜题(答案):孩子用搜题软件找到答案(解题方法)后,注重解题的过程,理清其中的逻辑,并且在演草纸上自己再做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了解解题思路,并且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将其进行内化吸收,转变成自己的能力。

  • 归因分析:当题目得到解决后,孩子需要分析自己当初为什么不会做这类(道)题目的原因。是因为知识点关联不好?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是思维没有打开?将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同时,将这道题记录到自己的错题本上。

  • 错题整理:在学习的一个章节结束、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之前,将自己的错题本取出来,将之前不会做(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巩固之前的知识薄弱点。

经过上面三个步骤之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就会不断减少,更是会减少重复性犯错的几率。

三、结束语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孩子是否已经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熟练应用,重要的是“做”这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完成”。如果我们只是图轻松,忽视了学习的目的,“快”又有什么意义?

搜题类APP可以帮助到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打开方式不当,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反正可以用手机搜答案!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直接用手机查询,而不是自己主动思考,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

没有通过思考的“搬砖”,即便做得又快又好,看起来成就感满满,实际上只是自我欺骗而已。

大家认为是这个道理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