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饮如何修复、调动元气治病?
四逆汤回阳救逆,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阴阴寒盛极,阳气欲脱的病证的(详见“少阴虚寒是四逆汤的病机吗?教科书写错了”一文)。归一饮脱胎于四逆汤,但用法、用量、用意、适用范围与四逆汤已大有不同。
我们先看组成和剂量,大家知道在《伤寒论》中方剂组成一样但剂量不一样,在《伤寒论》中的适应证甚至方名就已经不一样,例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等等。归一饮和四逆汤表面上都是这三味药,但实际却已经不一样。首先就是生附子和制附子以及剂量的不同。四逆汤里三味药:炙甘草、干姜、生附子,按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计算,剂量如下:炙甘草32g、干姜24g,生附子约为15克。其中炙甘草的量是最大的。
后世多畏惧用生附子,遂改用制附子,而制附子要达到生附子的作用,则剂量就会加大。按李可老先生的经验,生附子的药效是制附子的两到三倍,即生附子一枚15-20克约相当于制附子40-60克,这也是李可老先生用大剂量制附子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要起到《伤寒论》四逆汤祛少阴阴寒、回阳救逆的作用,其配比则变为制附子40-60g、干姜24g、炙甘草32g,(按汉代的一两等于现代的15.625g算),若是生附子大者一枚,则制附子的剂量就会更大。按此剂量配比,则其适应症应该还是以少阴阴寒、回阳救逆为主,当然还可以扩展到三阴病的部分证型。但请注意这个时候制附子是剂量最大的,不知道这是不是火神派实际用方的基础,若如此,火神派以大剂量附子为君药的处方应该是适用于三阴病,尤其是三阴病的实证,因为大剂量的附子会调动更多的肾气。而归一饮中制附子的剂量却是最小的,若以制附子的用量比例算,归一饮中炙甘草的剂量反而是最大的,这说明两个方剂的用意是明显不同的。
归一饮将四逆汤的生附子换成了制附子,不但用量小,在方中的比例也最小,其用意显然不在祛寒邪,而是有少火生气之意。归一饮真正的君药是炙甘草,如上文述炙甘草之性最接近元气之性,所以炙甘草是引诸药归引圆心之药(圆心和元气的关系见《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一书),作为君药其剂量也最大。用小剂量制附子少火生气不是只为了温补肾阳,而是为了修复圆心,修复圆心不只是恢复脾胃之气,而是为了修复后天元气。
因此制附子少火生气,在天根处启动生长之机,是臣药(何为天根、月窟详见《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一书),干姜连接制附子和甘草,即连接了天根与圆心,是为佐使。黄元御、郑钦安也曾谈到四逆汤的附子和甘草,但多从肾(阳)火与土的关系论述,没有从圆运动、圆心的角度阐述,似还隔一层。从适应证上看四逆汤用于三阴病之寒症,而人体之气机生发不足以及生发受抑的几乎所有病证都是归一饮的适应证(归一饮的禁忌症也详见《元气神机——先秦中医之道》一书)。说到底,归一饮本身不直接治病,只是从神机之天根处启动生长之机,并使之归于圆心,与收藏之气相和,从而间接修复元气,最后治病的却是元气本身。
本文来源于良医之路
附:
归一饮方药组成:
炙甘草 12g 干姜 9g 制附子6g
或者:炙甘草 20g 干姜 15g 制附子10g
水煎服。根据制附子的品质,选择先煎20-60分钟,或者更长。归一饮中的炙甘草也可用大枣代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