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七)

被拒收的知青(七)

到了第二年秋天,我才知道场院的平整过程。先把已经收完菜的土地平整好,再安排好一队社员,每人拿一把木头耙子,从场院的一边开始,清理地里的杂物。主要有石子、菜叶、菜根等东西。大家慢慢的把清理出来的石子和杂物,堆成小堆不动。

待场院全部清完后,再用土篮子把石子和杂物挑出,然后用石头滚子“碌碡”(liu  zhou读:六舟)碾压。碌碡一头粗另一头细,一般用一头驴拉着。社员站在场院的中间原地不动,左手握着一根长长的缰绳,另一头拴在驴的缰绳上,右手拿着鞭子,嘴里喊着“驾…..驾!”的声音,让驴拉着碌碡围着他转圈走动。

由于碌碡是圆锥体,那驴只能在缰绳的范围里,围着赶驴人画圆。赶驴人在碌碡碾压一圈后,向一边移动一步,再让驴拉着碌碡碾压另一个圈。从场院的东边压到西边,再从场院的南边压到北边。周而复始,边碾压边喷水,让场院刚刚见湿。几天后,碾压得光滑平整的场院基本就完成了。

场院没有使用前,每天还要薄薄地喷一到两遍的水,防止地面干裂起尘。待到大地封冻,场院便冻得结结实实,就像混凝土浇铸的一样。这时的打场工作,社员们称为打“冻场。”

打场工作非常辛苦和熬人,一旦铺好场,就24小时连轴转,直到打完场才能休息。例如打黄豆,先将豆子垛拆除一段,大家用两齿大木叉(又叫扬叉),将收割得整棵带豆荚的豆秧,均匀地按圆形平铺在场院上。铺好场后,铺场的社员就可以去打更棚子里休息了,睡觉、抽烟、打扑克、侃大山都可以,但不能回家。

赶驴的的人套好碌碡,就和碾压场院一样赶着驴,转圈碾压。压完一遍后,打头的就拉长声喊道:“翻…场…了……。”

听到“翻场(音读:常)了”的喊声后,所有正在休息的社员全都来到场院。大家排成一行,每人一把扬叉,从一边开始把已经碾压平平的豆棵翻个个。就是把上面的豆棵翻到下面,把下边的豆棵翻到上边。目的就是把已经成熟的干豆荚压破,让黄豆粒从豆荚里掉出来。

把铺好的豆棵反复碾压两遍后,全体打场的社员就开始用扬叉把豆棵叉起上下抖动,让黄豆粒尽量落在场院的地上。然后,把废弃的豆棵堆在场院的外边,第二天用马车送到生产队的羊圈饲料场,准备喂羊。

场院上剩下的豆荚和黄豆,大家便用大竹扫把和木锨把豆荚和黄豆攒(chuan,读:传)成一堆,等天亮后开始扬场。

扬场是技术活,风大风小扬出的豆子说道很大,而且必须是顶风扬场。一把木锨扬起的豆子和豆荚,在空中划出一条漂亮的曲线,豆荚和豆粒就在这曲线中变得泾渭分明,黄豆落在最前面的豆堆里,而豆荚就落在后面的豆荚堆里。

社员的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可同学扬起场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也扬了几下,不是豆荚和黄豆都落到黄豆堆里,就是都落到豆荚堆里。

同学们手忙脚乱地瞎忙了一阵后,队长刘文彩边笑边说道:“好了,好了,以后年年都要扬场!时间有的是,慢慢地学,慢慢地学。”把我们全都劝下场来。

扬场后剩下的豆荚等细小的杂物,叫豆膈膜,是喂羊的一等饲料。

每年,我们生产队大概要用二个多月的时间打场。先打黄豆,再打高粱,然后是谷子,最后是各种杂粮。玉米是不打场的,按国家规定,一斤玉米棒子出多少玉米的比例,直接分玉米棒子到各家。(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31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67年4月份在沈阳铁路中学教研楼屋面上拍摄的,背景的街道是沈阳南五马路。

照片前排左起:宁培信(已故)、赵永春、徐春元、赵雨祥(本文作者)。

后怕左起:邓玉志、王连贵(已故)、李鹏(已故)、古茂伦(已故)、崔志刚。

2、这张照片是2015年8月份,原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部分战友在沈阳聚会时留影、

前排左起:王刚、董振宇、赵雨祥、古茂伦(已故)。

后排左起:崔志刚、张巧巧、赵淑芬、赵永春。

(0)

相关推荐

  • 能想想也是好的,仿佛那样的场景真的会被自己遇见 | 章铜胜

    文/ 章铜胜 我们说的毛豆,是新鲜的黄豆.从青绿的豆荚里剥出豆绿的新鲜黄豆,清蒸,或是素炒,都很好,嫩且鲜美. 我很喜欢吃新鲜的黄豆和黄豆制成的豆制品.有一段时间,在外面应酬多,有时连续几天都不回家吃 ...

  • 知青日记1975.9.2—9.4:寂寞、差距、不公平(徐景洲)

    1975年9月2日 昨晚下了一场大雷阵雨. 早晨,小组的大多数人都要求趁下雨没活回家一趟,我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心里总觉不安,别人因没粮回家,自己干粮十足,回家去干什么呢?想家--这真也可笑! 离开了集 ...

  • 那是一段融入记忆最初的岁月……

    编者按: 百读不厌的知青故事,有一千个知青就有一千个知青故事.有"3000万知青"的说法,那就应该有"3000万知青故事"吧. 粗粗看完稿件,已是凌晨2点,虽然 ...

  • 打冻场

    作者 袁海善 编辑 伦智英 丰收大队第七生产小队,是一个深藏在长白山脚下皱褶子里,仅有一百四十几口人的小队.人民公社大帮哄时期,全队男女老少一年到头忙得脚打后脑勺子,满屁眼子的农活总也干不完.三忙两忙 ...

  • 【美文选粹】陈永安丨父亲的奖状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陈永安:1963年生于山西万荣.曾在<山西文学>.<百花园>等刊发表小说八十余篇,著有短篇小说集<两个人的村庄& ...

  • 回忆满满,儿时甩黄豆,求学名!

    行走瑶乡,记录生活,宣传瑶乡,共同努力! 编者按:小时候,觉得这个最有趣,今天看到,求网友们建言. 网上看到这个视频,想起了小时候家家户种毛豆的场景,从山地将青叶的黄豆树挑回来,放在晒谷场晒干,晒爆, ...

  • ​又到麦收季

    又到麦收季 文/王凤贵 金黄的麦子.黝黑的收麦人.毛驴拉碾轧麦子的场院.麦秸堆里玩耍的孩子--非常熟悉的场景,每一个镜头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每一幅画面都融入了血液里.刻进了脑子里. 麦收季一般在阳历6月 ...

  • 秋收打场

       秋收打场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东北农村的土地还是由生产大队统一管理种地,社员都去生产大队出工挣工分.从春天的种地.夏锄.秋后收割庄稼,到打场也都是生产大队来组织.打完场后,再给社员各家各户分粮食,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一)

    被拒收的知青(一)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孤零零的歌声回响在盖满大雪的群山之中! 1968年11月19日,八棵树公社夏家村的北山沟里,沿着崎岖的山路,一个青年从宫家岭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二)

    被拒收的知青(二) 清河水当年还很充沛,即便是枯水季节,水面也有六十多米宽,河水最深处也有一米多深. 我准备过河的道口水面宽阔,大约有八十多米宽.由于这个地方河道宽阔,河水深度相对浅一些,即便这样,河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四)

    被拒收的知青(四) 一句话,我的胃病,就是我12岁时挨饿落下的病根;话题扯得太遥远,还是言归正传吧. 我的胃越来越疼,急忙拿出书包里早已预备好的胃药<氢氧化铝凝胶>:这种药是水剂,每100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五)

    被拒收的知青(五) 刘社长,名字炳星,年龄40岁左右,辽宁大学俄语系毕业.1970年底,由八棵树公社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部门,负责对苏联的监听工作.这是我下乡遇到的第一个好人,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基层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六)

    被拒收的知青(六) 刘炳星社长慷慨陈词,讲了半个多小时,全场一直鸦雀无声;公社社长还是第一次到叶家村来开会和讲话. 事后,大部分社员讲到刘社长时,都竖大拇指,"有水平!那真是大领导呀!&qu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八)

    被拒收的知青(八) 一个多月后,我和社员们都混熟了. 一天,我们队里的大黑儿马在场院里边休息边捡场院掉在地上的粮食吃.社员问我会不会骑马,我马上说:"会骑!"其实我从来没有骑过马.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十)

    被拒收的知青(十) 紧接着,学校广播站又喊道:"反革命分子宁培信自绝于人民,死有余辜!" "坚决打倒反革命分子宁培信!" "全校革命的同学们紧急行动起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九)

    被拒收的知青(九) 宁培信和王威急忙过来看我的伤口,只见我的左上臂种天花处,有一个椭圆形的齿痕,两边的牙印已经深入肌肉,鲜血淋漓:椭圆形内部肌肉已经变成黑色,痛入骨髓.这个大伤口,直到三个月后才结痂封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十一)

    被拒收的知青(十一) 因为当时还没有开展全国红卫兵的大串联活动,所以,北京没有任何接待学生的地方.我们在沈阳出家门时,按计划准备在北京呆十天.每人当时带了十斤粮票和十元钱,这也是我的家庭能拿出来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