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12 | 求德还是求财
求德还是求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爱财,古人也说“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大多数人爱财的原因是因为大众认为财富才是力量、才是最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在需要用钱财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那些不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大事情”。这个话非常正确,但对于这些领着固定工资、靠工资养活一家大小的人来说,钱就是大问题。不过钱财终究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大众之所以把钱财看得如此之重,是因为大多数人只看眼前,很多人把本质上是枝节的问题当做根本问题,每天都在忙碌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从而丢了根本。那么什么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呢,答案是道德。
只有少数人追求道德,因为道德远远没有财富来得那么直接。不过司马光《家训》中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积阴德于冥冥中,以子孙长久之计”。这段话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实情。千百年来,古圣贤很少谈论钱财问题,因为财富不过是一时,而道德可以千秋。
现在大千世界的情况是,世人都爱财、求财,都在努力“践行”古人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爱财,所以成了财迷;因为双眼被财迷住了,所以口中常常说“富贵险中求”。险中求富贵不过是表象,人生能求得来的财富大部分都是本有的。古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个观念对于爱财的大众来说是对的。不过对于明白的人来说,又是不对的。
古人说,每个人的钱财都由五家共有:一是水,一场暴雨,可以使得很多家庭的车和房子都打了水漂;二是火,火灾猛于虎,无论是人命还是财物,大火并收不误;三是官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旦若上了官司,就算不死也会不见一层皮;四是盗贼,时不时听到某某家庭被洗劫一空的信息;五是败家子,富不过三代,这正是败家子的“功劳”。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财是守不住的,因为每天都有五家人对你的钱财“虎视眈眈”。
钱财当然不是坏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有人说,年轻的时候人为钱财服务,年老的时候钱财为人服务。这个看起来是对的,实际是错的,因为每个人与钱财产生的机缘不一样。有的人少年得志,年少金多;有的人年老才实现钱财自由;也有人被钱财困顿了一辈子。大众要面对生活,所以钱财是必不可少的,钱财还是我们实现梦想和助人的重要工具,所以年轻的时候必须和钱财处理好关系。但我们要明白,钱财的来去都是因缘,如果想把钱财转发为永恒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化财为德。钱财和道德本身没有对立,只不过是世人为财忘德或者为财损德,从而丢了德。
如何才能化财为德呢?这里需要明白清楚德为何物?德的本质其实就是能力、能量,能力是有形的,能量是无形的。世人往往只看到能力,或者只发展能力,又或者把能力和道德对立起来,其实道德和能力是一码事。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力可以表现为获得财富,或者说道德也可以通过财富来体现,但有形的钱财不过是能力,无形的道德才是能量。所以面对袁了凡关于“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的问题,云谷禅师回答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钱财是可以求得来的,但应该通过求德的方式来实现。钱财是带不走的,但道德可以带走,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钱财是一时的,而道德是千秋之物。如果我们把德求到了,钱财也自然会来,当然求德只能向内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