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戏应该怎样保护嗓子和练习发声?
一个戏曲演员要善歌善舞,就需要在唱、念、打、做等方面有高度修养。这里我想先从唱和念谈起:唱和念即是声音方面的问题。要使音色美,一方面是和生理条件有关,另一方面是由练功来达到的。
声音是由喉咙发出,每人不同,声音的高低是以声带的厚薄、宽窄等条件所造成的。根据个人声带的条件进行练声,决不能勉强。如果自已的声带能达得到,会很省力,而且效果好;如果自己的声带不能达到而偏要使之达到,不但劳而无功,相反地还会把声带练坏,甚至可能造成终身之疾。
有人认为:“生理上天赋声带好的,就不用再练声了。”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即使原来声带就好,而不练声,那么我的体会是:如果是初唱或者偶尔唱一次两次,必然也很响亮。但是,唱的次数多、时间长了,声音就会渐渐沙哑,再久或许就会出裂音。如果原来声带不太好,但不间断地练声,初唱可能不太响亮,可是以后会逐渐越唱越亮,并且有力和耐久,能保持平衡地坚持一贯下来。
白云生与梅兰芳、韩世昌
内行有句话:“功夫不亏人”,就是说只要努力锻炼,就会有进步。不去锻炼,就会退步。就是刀日久不用还会生锈呢,人的声带也是一样的道理。过去的戏曲演员,就是不登台演戏,每天也要练声(吊嗓子),就是这个原因。
声音与年龄有关系,十五六岁前称之为“童声”。声音多清脆而细。十七八岁至二十岁时,因身体正在发育的时候,声带也随之变化,内行话叫“倒呛”。这个时期练声要特别注意,不练就废了,练过度就会伤。废和伤都对生理有损害。旧社会里的戏曲演员,有很多是这样被断送了一生。尤其是幼童演员,起初因为他的嗓子好,受到观众的欢迎,但班主为了自己赚钱,是从来不顾演员死活的,虽然在变声期间,只要生意好,演员就得为他卖命,嗓子哑了也不能休息,除非实在唱不出音来,观众叫起“倒好”,他的生意受到严重影响时,才不得不换演员。可是演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休息下来,但由于嗓子过度疲劳,已经再难恢复了。如果在“倒呛”期间,经过很好的休养与锻炼,声音还是可以恢复过来的。
韩世昌、白云生之《西厢记》
二十几岁至四十岁称之为“壮年”之声,声音高朗而健壮,也有的因偶尔患感冒或咳嗽等症,嗓音失润。成班人为了前台的合同而不叫演员休息,这样嗓子也会给拖垮的。
五十岁左右或以后,渐入老境。这时声音也在变化,内行话叫“塌中”。这时声音变得不好的情形往往是因为劳累过度、营养不良及酒色赌博等恶习所害。还有因言语不和与人争吵,所谓怒气上升,气都涌到胸部,内行话叫“横住了”,这于嗓子更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年轻的戏曲演员们,应该注意爱护自己的身体,要有严格的生活规律,要提高思想上的修养,刻苦练声,努力坚持学习。嗓子可说是我们艺术创造的本钱,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使它永远保持着年轻。
在练声方法上,从前有的演员是到郊外和河边去,还有的到城墙根下喊嗓,也是为的呼吸新鲜空气。练声时,第一步是按着自己声带的音量、音域和能力喊喊“咦唔”三个字。喊“咦”字时口微开,嘻嘴皮,微露齿,尽力用牙音;喊“啊”字时启口张牙,尽力用喉音;喊“唔”字闭口,用鼻音。不过要注意,练声和唱的时候,总要结合“丹田之声”(也就是结合腹部呼吸,运用横膈膜的力量);所谓牙音“喉音鼻音”,就是字音出在牙、喉、鼻的意思,也就是使“口形”变化的正确,咬字清楚,并不是没有“底气”的或局部紧张的牙、喉、鼻部之音,这种声音必然是不美、不动听的,是要避免的。
韩世昌、白云生之《奇双会》
第二步是“打引子”,念大段话白。因为只喊“咦啊”、“唔”三个字的音,在唱、念上是不够用的。“打引子”等于练唱,不过只是“干唱”。念大段话白,不只练得音全,而且练得喉、舌、齿、牙、唇能灵活运用和有力。
念话中也得念高音,如“呔,马来”;出场的“啊嗨”,和各种可以表达乐、哭、恨等的话白。如果是花脸演员还要练“哇呀”等。
第三步是回到屋里后,喝点开水或吃些早点,稍休息些时候即开始练唱。练唱时有弦或笛子伴奏。这样不但可以锻炼耳朵听音准确,还能掌握板眼的“尺寸”、长短和快慢的速度使得唱时不至于走调,否则“荒腔走板”的就是嗓子再好也不能登台演唱。
练声的初步方法和步骤上面谈过了,其次再谈谈呼吸的运用和控制。
戏曲中往往有大段的唱腔,腔调高低、长短也不一致,这就需要演员掌握呼吸的运用和控制的方法。
唱、念所呼出之气都靠适当吸入之气所供给。吸气时最好找适合于换气的地方,内行话叫“气口”,如过门和应该休止的地方,以及唱完一句的结尾处,都宜于换气。要很快地自然地吸进,使人感觉好像是一口气唱下来的才好,不应给人感觉是在很吃力的喘气和换气。
白云生、马祥麟、韩世昌之《佳期》
不论是唱是念、或快或慢,都不要把气用尽,必须留点“富余气”。如果把气用尽了,必定脸红、涨筋、发喘、急遽吸进气时就现出大张口、端肩膀的形状,也影响了舞台形象的美观。所以必须善于控制和运用,保持呼吸的正常。这一点不仅演员,就是演奏员也应该掌握的,因为有的乐器是需要吹的,如唢呐、海笛等。假如演奏员不会运用呼吸,不是吹不响就是断音,演员不会运用呼吸,唱时必定很吃力的“上气不接下气”。因此一定要锻炼自己,掌握它。
关于吸气方面:有的是用鼻子,还有的是用口。这两种吸气方法究竟哪一种适合于戏曲演员呢?我觉得还是头一种较好。在舞台上如果用口吸气容易出毛病,因为声带长时间的用来唱念,一定增加热度,而口中吸进之气很急促,也凉,这样容易刺激声带发痒而引起咳嗽。即使演员能够勉强控制,但对唱念也是有影响的。另外不用口吸气,也是为了避免微小的动物和虫类飞进喉咙。不过,用鼻子用口吸气并不是绝对的,在唱念时如果鼻子呼吸不够用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口呼吸来帮助的。通常还是多用鼻子呼吸为更好。
至于有人说:“古典戏曲演员须迎风或趴在井口练声”的说法,纯粹是夸张。在刮风下雪的日子里去郊外喊嗓子是有的,但那是因为在过去农村里演野台戏。一般的农村只有在冬天是较清闲的,演员在寒冷的冬天里要为农民们演出,为了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声音不发颤抖,必须锻炼自己,和环境斗争并习惯于当时的环境,所以才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主要是克服当时条件下的困难而已。
梅兰芳、白云生之《惊梦》
如今条件不同了,在我们的国家里,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水平都在日益提高,我们年轻的演员们有着优越的学习环境,也就不必要再那样了。以前对井口喊,据说是:“在有水的地方,喊出来有水音”,这也是讹传。其实只不外是空气好,和自己的感觉上,比无水的地方喊出的声音更响亮一些罢了。今天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在清晨到郊外、河边或公园去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这的确是有好处的。
最后,我想再重复的提一下,就是:我们的年轻的戏曲演员们!祖国未来的艺术家们!希望你们很好的学习和锻炼自己,要想在艺术上有成就,就得勤学苦练,努力钻研自己的业务,必要时应决心牺牲个人某些方面的享受,不要放荡自任,要把艺术视为和自己生命同样的重要。通过你们美丽动听的歌声,让我们祖国大地上遍开着的灿烂花朵更鲜艳吧!
(《戏曲的唱念和形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