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他捐给祖国近千亿,病危时想住高级病房,医生:抱歉,您级别不够

中华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珍贵的文物典籍浩如烟海,它们有些流落海外至今未归,有些得以在国内收藏。而国宝文物们能够存至今日,与一些爱国志士的保护和捐赠不无关系,其中中国收藏界的第一大家——张伯驹先生,便对中国文物的保存有着绝对重要的贡献。

张伯驹有着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美誉,他出生于1898年,是袁世凯的表侄,确确实实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他7岁入私塾读书,9岁便能写诗,有着“神童”的名号,1916年便进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后在军界担任要职。

但张伯驹志不在此,他对入军界没有半点兴趣,反而是对古董文物非常关注。1927年他退出军界在银行任职经理时,他就喜爱研究那些抵押在银行的文物书画,渐渐地,张伯驹的鉴赏眼光越来越好,他对于书画古玩也愈发痴迷。

正式踏入收藏界后,张伯驹将大部分的财力都投入了文物的收藏中,他一方面痴心于文物的魅力,一方面也是不愿意让国宝流落海外。1936年,恭亲王奕之孙溥儒变卖韩干《照夜白图》,张伯驹有意购买,却最终与之遗憾错失,以至于国宝被美国买走,这让他抱憾终身,也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的心愿。

为了购买这些稀世的古玩字画,张伯驹不惜变卖自己占地15亩的宅院和其他大部分地产,甚至在1941年被非法绑架时,他宁可被“撕票”,也拒绝妻子变卖文物来赎他。可以说为了收藏,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散尽家财收藏文物的大家,却在1956年,将收藏的大部分文物无偿捐给了国家,包括展子虔《游春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赵孟頫《千字文》等珍品文物,加起来的价值约有上千亿,而他却连国家的奖金都摆摆手拒绝了。如今在故宫中展出的顶级书画文物,有一半都是张伯驹所捐赠。

对于捐赠文物,张伯驹表示他看得很淡:“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跟过眼云烟一样,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文物界有着突出贡献的老人,却在1982年病危住院时连高级病房都住不上。原来他在捐尽家产后,就在动荡中丧失了经济来源,由家财万贯变得一贫如洗。晚年更是家徒四壁,住院只能住在多人间里。

当时张伯驹已至耄耋,妻子潘素多次向医院提出换单人间或双人间,都被医院以“级别不够”拒绝,最后这个老人只能在喧闹的多人病房中,永远闭上了眼睛。留下的只有那些曾被他捐献出来的藏品,证明着他传奇而存有大义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