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医理论,还是土房子养人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小时候家里穷,一直住着两间土房子,直到上中学的时候,记得很清楚,1998年才把它拆掉。在原来的位置盖起了砖房,后来也就是父母在老家给我准备的婚房。说实话,这些年越来越怀念那两间土房子,儿时所有美好与苦涩的回忆,都在土房子里面发生。
两间土房子,类似于现在的套一的楼房,外面的那间垒着一个大大的土灶台,上面架着一口大锅,里面那间有一个大火炕。晚上把家养的一头驴拴在外间屋,人在里面睡,驴在外面吃草睡觉。火炕与外间的灶台连接着,冬天的时候,外面烧火做饭,里面的火炕很温暖。清晨起来,用大铁锅烧柴火熬出来地瓜玉米稀饭格外的香。这种味道,是用煤球或煤气无论如何也是熬不出来的,也许正是这种烟火之气,最抚凡人之心。
腊月的天气,我们兄弟三人都嫌棉袄太凉,尤其是棉袄里子,接触到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因为那时的鲁西南农村穷一点孩子都是不穿线衣的,光溜溜的屁股直接穿上棉袄棉裤,最外面在套上大一点的褂子与裤子,也不穿袜子直接穿棉鞋。直到上中学时,我才穿上线衣,而且还是一件亲戚穿过的旧线衣。没有线衣的时候,母亲经常一边烧火做饭,一边用锅门口的火苗给我们烤棉衣的里子,烤完扔给我们自己快速穿上,那种温暖,一般人是无法体会到的,简直太舒适。
夏季的时候,一般在外面做饭,因为在房间做饭太热。但是夏季最难过,我们当地的土房真是名副其实的土房,除了地基有一层砖石,墙壁房顶全是土。有些条件不好的家庭,或者老房子,连地基都是土的,我们称之为“土里围”。与其它地区不同,我们当地的土房子房顶也是土的,没有一块瓦,具体来说木头檩条上面是与其垂直排放的一层芦苇或者高粱秸秆,然后在上面堆放非常厚的泥土,用脚踩的很瓷实才行,屋脊也高,否则下雨天很容易漏水。一般下雨不会漏水,但是,如果遇到夏季的连雨天,我家房子就漏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好几处滴滴答答,于是把锅碗瓢盆放在地上和炕上接住渗下来的雨水。
按照五行的原理,住在这种土房子里面不会缺土,周围全是土,因为没有地板,下面就是最原始的泥土地面。现在住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里面,这些材料从五行来说都属于金,土生金,金为土之子。到处都是五行之金,就会吸收土气,可以理解成子盗母气。人体脾胃属土,所以为何现代人脾虚的这么多,可能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本来陈壁土就是一味中药,就是陈年老土墙上的泥土,土气最厚。不信的话,可以仔细观察,每当开始下雨时,一旦雨点打落到陈年土墙上,那种土腥之气格外明显,农村人都有这种体会。
有一位老中医告诉我一张秘方,他治愈过许多这类儿童,就是小儿顽固性脾虚腹泻,在过去没有补液措施下,有些孩子就会因为拉肚子不止而夭折。方子就是用东墙外面的陈年壁土适量,在锅里炒热,用布包裹热敷肚脐附近,腰部,如果腹泻依然不止,再拿出一些土在放在锅里继续炒,直至炒至变色,用淡盐温水冲服适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蒙脱石散,老中医说自己用这张方子治好了许多患儿。但是,现代有了更方便快捷的方法,也不会有人再用这张方子了,但是里面的中医智慧,我们是要传承的。至于为何独选东方的墙壁,大概是东方接触太阳最早,秉承少阳升发之气,还有点李东垣用风药升发的韵味。
如今这样的老房子几乎见不着了,别说土房子,农村大批的砖房新房也没人居住了,都进城买楼房居住了,农村的衰落无法逆转,留下都是老人,走一个少一个。土房子冬暖夏凉,因为房顶土厚,夏季太阳晒不透,一进房间会有一种特别舒适的阴凉感觉。冬天也相对保暖,减少人体向外的辐射。我的姥姥姥爷九十岁了,到现在依然住在土房子里面,睡在土炕上。土房子,我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灵性,只要人在里面住着,哪怕再古老,很少坍塌,但是一旦无人居住,很快就会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