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 2024-08-01 16:01:51 浓浓的年味小寒,大寒,又是一年。恰逢此时,儿时浑厚浓郁的年味总是萦绕在心头。上世纪七十年代,黄河三角洲的乡村生活贫困艰辛、单一乏味,超乎想象。寒冬腊月里,高粱窝头、玉米饼子、粗粮黏粥、烀地瓜胡萝卜,就着或生或熟的咸菜疙瘩,成了庄户人家一日三餐标配,毕竟是白菜萝卜保平安。大米、牛奶奇缺鲜见,纯属奢侈品,一般家庭享受不到。年关将至,各生产队宰杀一两头大肥猪,按人口分发到户。各家把少得可怜的几斤生肉一分为二,一半切成肉丁,拌面酱煨透,留作饺子馅;一半打煮锅后挂起来,做菜肴待客用。俗语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收成好的人家,舍得置办鸡鸭鱼肉、干果蔬菜,年夜饭荤素搭配,味全丰盛,欢欢喜喜过大年。欠收的、孩子多的农户,日子虽过得捉襟见肘,也忘不了赶个穷汉子集,捡些便宜货底子,对对活活过个年。操劳一年的大人们,放松悠闲心情,撺掇着做一囤馒头,蒸一锅年糕,炸一簸箩麻花,包几顿水饺,添几件新衣新鞋帽,想法设法整出些花样,犒劳全家人。想年盼糕(高)的小孩们,吃得美滋滋的,幸福的喜悦挂在眉梢,溢于言表,雀跃欢唱起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忙饭坡里吃。大家喝完了腊八粥,又惦记起了小年祭灶、除夕年夜饭、初一大拜年、十五闹花灯,最为享受的是那段“盼年过程”。女孩要花,男孩耍炮。男孩对新行头不感兴趣,而十分贪恋放爆仗,比试谁的最响,情之所钟,无法自拔。年龄段不同,玩法各异,乐趣不一。六七岁的抹鼻子们,喜欢燃放浏阳红草鞭,标准化机制,大批量生产,由供销社专供,个小,药量少,响声自然不大,安全可靠,备受小屁孩青睐。唯一不足,就是哑炮多。十四五的半大小子们,已对爆仗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小儿科”,千方百计缠着大人多买几个钻天猴、二踢脚(两响)、泥窝窝头(土制烟花),感觉高端大气上档次。非灵透孩子,操作不了此类“高科技”。泥窝窝头一放,火树银花不夜天,煞是好看。又粗又大的二踢脚一响,大地惊雷,驱走了严寒,唤醒了早春。泥窝窝头一次性报废,自制的砖窝窝头结实耐用,屡试不爽。伙伴们模仿《地雷战》中“没有铁雷造石雷”做法,找块青砖,凿出拳头大的蒜臼子状圆洞,在顶部打一小眼,插上引信;填入买来的竖药,用硬泥封口砸实,以防后坐。一次,几个不懂原理的调皮蛋造次行事,倒入爆仗药试放。结果,砖窝窝头如同拉了弦的地雷,顿时炸得四分五裂,崩破了同伴头皮,有惊无险,着实吓了一跳。十岁左右的男孩们,玩腻了草鞭,喜欢把土鞭扔到半空中爆炸听响声,寻求刺激,乐此不彼。不时从兜里摸索出一个土鞭,熟练地掐着引信点上,待引信刺刺地冒着火星儿烧到指甲盖时,一甩手抛到空中,随之“呯”的一声巨响,赢得一片喝彩,仿佛一切不如意瞬间烟消云散。这需要瞅准时机,胆大心细,眼疾手快。一旦失手,轻者刺肿手掌,魂飞魄散;重者皮开肉绽,后果不堪设想。万一扔到草垛上引燃了柴草,非招来家长的一顿呵斥胖揍不可。东五村大油篓的土鞭花样最多,名气最大,不愁卖。岁末年首,他总是赶着骡马车在方圆百里巡回赶集,起早贪黑,不畏风霜,趁机多赚些。鞭炮市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不时点上一挂鞭与邻车搞个对抗赛,扯破嗓子不停吆喝,大油篓爆仗,不响不要钱喽!大家一哄而上,抢买精光。冬闲季节一到,擀鞭人就忙个不停。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骑着阳信自行车,驮着跨篓子,走街串巷,捡着泛碱的屋崖头、厕所旁,蹲下身子刮几下,再燃香试试是否有芒硝,搞得神乎其神。如是,扫进簸萁,装入篓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为擀鞭做足准备。在简陋手工作坊里,全家人分工协作,土法上马,紧张又小心翼翼地忙碌着。有的用大锅熬制黑药,把握火候至关重要;有的用祖传秘方配比,一硝,二磺,三木炭,绝不外传泄密;有的捻引信,力求摊药均匀、松紧适度;有的把书纸、报纸、牛皮纸卷成圆筒,装入药,按上引信,擀紧压实,再用浆糊粘住,做成长短不齐、大小不一的土鞭。晒干后,捋着引信编成十头一挂的短鞭、三十头一挂的长鞭。乳臭未干的玩伴们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鞭炮,平时搁在炕头上曝着,以防潮湿,不舍得一气放完一整挂。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拆下几个揣进裤兜,一溜烟窜到大街上燃放。各自拿出几个,轮流点上,一决高低。最响者春风满面,得意洋洋。一旦遇上“臭子”,会被嘲弄一番,尴尬得无地自容。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团圆会。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浓浓的火药味在十里春风中飘荡。玩伴们按捺不住激动心情,起个早五更,燃放一挂长鞭,一口气吃上一大碗热腾腾的水饺。然后裹紧棉衣,去给本家长辈、四邻八舍拜年。初二拜姥姥家,初三七大姑八大姨拜个遍。二月二后再拜年,那就胡扑了。连日走亲串友,忙得脚不沾地,累得筋疲力尽。不知不觉,心思转到了正月十五打灯笼、敲锣打鼓闹元宵。玻璃纸灯笼透明瓦亮,高档大气,但日子紧巴人家不舍得买。自制灯笼经济实惠,简陋粗放。用高粱杆扎出立方框,糊上一圈白纸,再照葫芦画瓢,信马由缰地手绘些小兔吃菜,红红绿绿,惟妙惟肖;用粗铁丝弯出支架,固定在圆木片底座上,在圆心楔个钉子插蜡即可。制作成本微乎其微,过程亦不复杂,一气能做几个。点灯笼用的是羊油蜡,火炬状,不禁烧,冒出股股白烟,夹杂着浓浓的烤羊肉串膻气味。有的人家图省事,赶集买几把。有的干脆自力更生,把棉绒缠在一扎长苇杆上,蘸上绵羊油,晾干后再裹层红汁羊油,恰似一棵红萝卜,里白外红,喜庆有余。夜幕降临,春寒料峭,一轮冷月挂在天边,月光如水,平静柔和。玩伴们手提灯笼涌向街头,时走时跑,嬉耍打闹,宁静的夜晚顿时热闹非凡。有人一不小心摔倒地,磕疼了腿,糊了灯笼,显得狼狈不堪,哭闹着跑回家赶紧换上新的,又急不可耐地上街游玩。又是一年春来早,天增岁月人增寿。火热浓香的年味,驱走了冬日严寒,迎来料峭春天,留给那代人无限思念。愿岁月静好,且行且珍惜! 作者简介:回眸,利津县人,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看书、写童年回忆。 赞 (0) 相关推荐 挂灯笼迎新春,凯里街头年味渐浓 挂灯笼迎新春,凯里街头年味渐浓 潍坊人放的爆仗 潍坊人管那些带响的鞭炮叫爆仗,管那些不带响的烟花叫花,其他还有泥垛子,两响,牛爆仗,钻天坠,滴滴金等. 记得小时候过年,几乎家家户户放爆仗.那种芯子(引子)连在一起的爆仗,有四十响,六十响,八十响,一 ... 咸蛋黄焗地瓜,浓浓的蛋黄味,甜软的地瓜条,配起来真好吃! 一说到咸蛋黄,马上就想到各种"焗",咸蛋黄焗出来的美食,都是非常的好吃,有种咸蛋黄特有的香气,美味到不行.番薯是最常见的食材,两种食材搭配一起烹饪,这味道,令人难忘. #怎样才能卤出浓浓的卤香味# 关键在于是... #怎样才能卤出浓浓的卤香味# 关键在于是... 犹记得那一年的高考,冷冷的冰雨夹着浓浓的醋味,拼搏在此一举 又是一年高考时.千万莘莘学子,今天迎来了人生一个最重要的十字关口,往前一步可能是光明灿烂,退后一步也许是另一种人生.如果还记得2003年的高考,这一代人或许已经三十五六岁了,也许也已身为人父母.200 ... 文昌歌曲《文昌鸡》,让您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文昌歌曲《文昌鸡》,让您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糊辣拌掰葱,浓浓的乡村味,农村人饭桌上的下饭菜 时间:2020年小寒 地点:玉溪峨山乡下 小寒一过,天气变得越来越冷,在屋外,从口中呼出一口热气,久久凝聚都不能散开,在我们云南,像这样冷的天气,一年至少要经历好几天. 走过路边米线摊的时候,空气中 ... 丁辅之梅花册,浓浓的金石味 册页共作梅花十二开 每开均有咏梅小词一阕 丁辅之(1879-1949) 原名仁友,后改名仁 字辅之,号鹤庐 又号守寒巢主 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 近代篆刻家.书画家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诗.书.画.印四 ... 会宁农民杨占权写“烟”写“茶”写出一股浓浓的家乡味 老旱烟之情 作者:杨占权 说起老旱烟,就如会宁人的罐罐茶,人人晓得,会宁人把吸烟叫吃烟,吃烟喝茶也是会宁人的待客之道. 会宁人在贫穷年代吃的烟是旱烟和水烟,旱烟基本上是个人种哈到,自给自足,人们主要以 ... 山水印|竹林野茶:元宵宁波赏灯好去处 感受浓浓的节日味 山水印:挖掘丽水老底子食材,传承丽水技艺,将竹林野茶发扬光大.打造中国生态产业链第一茶品牌 --山水印 什么是山水印竹林野茶? 环境 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庆元县 森林覆盖率高达86% 口感 与竹相伴 ... 浓浓的年味 地道的节俗 童谣: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觉饱,初四尪落地,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川,初七忙,初八忙,初九敬天公,初十人抬尪公,十一吃福,十二人拍酷,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十五元宵瞑. 您刚刚听到的童谣就是闽南人 ... 张馨予十四年前老照片曝光,浓浓的“风沙味”,越来越多人喜欢 作为娱乐圈惹人注目的女星,张馨予在很多网友心中,是不可逾越的存在.与其他一些女艺人的坎坷经历相比,她的生活与事业一帆风顺,让人羡慕不已.张馨予十四年前老照片曝光,浓浓的"风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