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趣阁|《人体体质学》匡调元著 (1991年版)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和发展》匡调元著,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人体体质学》作者简介


匡调元(1931-)江苏省无锡市人。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编委,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后从事病理解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60年起开始中西医结合的学习与研究。1984——1985年间在美国Bowman Gray 医学院病理科工作。1985年-1988年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员。1988年在上海中医学院工作。1980年出版了《中医病理研究》一书,是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作。2001年出版了《体质病理学和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一书,对人类六种体质类型的作了分析。此后荷兰、韩国、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纷纷请他去讲学,日本把他的第一版《中医病理研究》也翻译了过去。1997年,匡调元66岁退休。迄今共有学术著作300万字。

《人体体质学》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了中国古代体质学思想和西方有关体质人类学的论述,结合作者的中医临床病理研究成果,对人类体质的遗传、生态、优生优育、优境、养生、气质及疾病的诊治等各个方面,从体质学的角度进行阐述。匡调元教授的研究从体质病理学新说,发展到人体体质学、体质食疗学, 从理论扩展到实践。他的学术观点受到许多全国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从古到今,公认中医学史上已有伤寒派等七大学派,匡调元几十年之用心创造的“人体体质学”实为第八个学派。

《人体体质学》序(姜春华)


一九七七年五月, 余赴北京全国中医研究班讲学,适遇匡调元教授亦在讲学,题为体质病理学研究,同居一室,朝夕相处。余谓: “中国古代虽有零星体质之说,然皆东鳞西爪,不成系统,不成学说。阁下年富力强,对此有兴趣,有毅力,今后下半辈子不需他务,但能致力于此,祖国医学中不乏材料,大可成此专业。在钻研整理上遇有问题,余虽不敏,可勉为顾问。”

一别数年,匡教授一方面钻研文献,一方面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将中医体质专题作了系统研究,首先提出中医体质与体质病理学理论。先后经十四年之探索写成体质学说一书,提出独特之体系、新的体质分型及辨质论治等观点,形成人体体质学的一个新学派,为中西医学史上杰出成就。书将付梓, 喜为之序。

姜春华  一九九年五月

《人体体质学》绪言(匡调元)


(一)

1977年,在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领域内,我们开始了对体质病理学的研究。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经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提高和完善,初步完成了《人体体质学》书稿的写作工作。就西方医学而言,人体体质学是继 Virchow 细胞病理学学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 Hans Selye 应激学说等问世后的一种新学说;  就中国医学而言,则为明清温病学派以后形成的一个新学派。这个新学派预示着医学将在整体化与个体化原则上迈进一大步。她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从而改善自己。

(二)

1829年,歌德曾向埃克曼讲过:  “人是一个糊涂生物,他不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他对这个世界,而首先对于自己,所知甚少”。但 “人是天生的猜谜者。他惊奇的目光所至,无处不是谜,而他置身于其中的宇宙就是一个永恒之谜。可是,到头来,他总是发现,最大的谜还是他自己。“ 人的心灵神游于四海之外,最后又回到自身,对世间这最奇妙的现象凝神思索。”

事实的确如此。当人类演化为高级动物之后,其根本问题仍然是如何依靠本能,适应环境,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为了前者,需要衣食住行;  为了后者,需要两性和谐。故古人曾谓:  “食、色性也。” 求得个体生存是基础。又说:  “民以食为天”,然后,力求种族获得蔓延。中国古有三皇之说: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  伏羲氏令民穴居;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令民知所避就。但十分遗憾,迄今为止,人类对食、色本能仍“所知甚少”。

人对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盲目的。现代营养学注目于食物的化学成分,很少研究不同体质的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虽然,已知有些病与吃有很大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已表明60%的女性肿瘤和40%的男性肿瘤与饮食有关;  冠心病和中风与食物中所含的胆固醇有关,但不少人还是随心所欲地“饱口福"。至于性,仍然由宗教和世俗观念统治着,一方面它仍是一个传统的禁区,另一方面则 “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 而百病丛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难怪奥托要呼吁:  “那些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科学家们断言:  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如果我们减少登月投资而增加这方面的投资的话,我们定能使这一设想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成为现实。人体内部的大千世界还极需要人们去探索。”  人类急需转向研究自己。人体体质学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研究自身的一门科学。

(三)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曾经历过曲折的道路。

回顾二十世纪以前,生命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在还原论思想指导下是从研究机体器官、组织开始发展到以研究细胞为中心的。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新技术,尤其是电子显微镜及生物化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由细胞深入到分子,使生命科学的面貌为之一新。以1953年 Watson 及 Crick 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标志,生命科学的微观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又不能不看到,正如弗洛姆在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问题时概括的:  “十九世纪上帝死了,二十世纪人死了”。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肯定了人与生物界的连续性,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上帝死了。二十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遵循经典力学的知识体系宣称:  “所有可能的科学和实在的所有方面最后应归结为一种理论,即物理学理论。" 人也被分割成无数破碎的小片,生命被定位在“分子”上。此时,作为整体的人死了。众所周知,生命物质具有多层次的运动形态与规律。为了进一步认识生命活动的全部规律,我们应从分子水平研究的同时,从整体水平对生物的个体特殊性,个体生物的整体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综合研究。这应成为现代生物学、人类学和医学研究的新方向。Bertalanffy 在创立一般系统论时也提出了“科学应该重新定向”的呼吁。人类应该从整体水平上去研究每个人的个性。人体体质学就是这个新方向、新思路的一种体现。

(四)

科学史提示我们,新理论往往产生于人们发现已有理论与新的经验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即产生于已有理论不能解释新经验的时候。近三十年来,我们从临床上清楚地看到大量“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的现象。其间必有一个交叉区。我们还注意到不少病人自觉全身不适,但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却检查不出任何定位性病变。如果按中医学的标准则他们确有问题,换句话说,在西医学的有病与无病之间存在着一个似病非病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我们称之为“病理体质”。“体质病理学”即由此诞生。十余年来,我们把对大自然的永无穷尽的好奇心像使用探照灯一样不断地把光线聚焦到一个照明圈——体质之中 ,不断地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创立新的假说和理论。

科学是一种可以由经验证实并加以逻辑分析的结构。同时,科学只能日益迫近真理,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绝对真理。因此,今天尚处于初期的人体体质学还要经历漫长的不断被证实与证伪的磨练。为此,我们愿与全国以至全世界的同道们一起携手前进,为中国医药学真正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而努力。

《人体体质学》目录


藏书佚本、趣阁、雅苑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佚本|《复旦大学教职员著译书目 (文科分册)》(1993年版)

藏书佚本|《复旦大学教授录(续一)》(1995年版)

藏书佚本|《社会学文选》袁缉辉、刘炳福、庞树奇编(1981年版)

藏书佚本|《社会学探索》袁缉辉、刘炳福、庞树奇著(1986年版)

藏书佚本|《社会学文集》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编(1987年)

藏书佚本|《社会学文集》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编(1985年)

藏书佚本|《社会统计》沈关宝编 (1985年版)

藏书趣阁|《边际人》叶南客著(1996年版)

藏书趣阁|《人心》埃里希·弗洛姆著(1988年版)

藏书趣阁|《自由意识的发展》薛华著(1983年版)

藏书趣阁|《单面人》赫伯特·马尔库塞著(1988年版)

藏书趣阁|《保持自信》艾米·B·哈里斯、托·A·哈里斯著(1989年版)

藏书趣阁|《现时代的人》卡尔·雅斯贝尔斯著(1992年版)

藏书趣阁|《人类行为》罗伯特·伯格、罗纳德·费德瑞柯著(1993年版)

藏书趣阁|《爱欲与文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1987年版)

藏书趣阁|《文化与交流》埃德蒙·利奇著(1991年版)

藏书趣阁|《人类动物园》德斯蒙德·莫利斯著(1987年版)

藏书趣阁|《1966-1976:中国百姓生活实录》白戈 编著(1993年版)

藏书趣阁|《自由、权力和所有权》别洛策尔科夫斯基著(1984年版)

藏书雅苑|《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张琢著(1992年版)

藏书趣阁|《世界的中国观》忻剑飞著(1991年版)

藏书趣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王方中著(1993年版)

藏书趣阁|《明代粮长制度》梁方仲著(1957年版)

藏书趣阁|《古代的选士任官制度与社会》许树安著(1985年版)

藏书趣阁|《生物圈与人类社会》刘国城等著(1992年版)

藏书文摘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文摘|《中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傅筑夫、李竞能著(1956年版)

藏书文摘|《文明》克莱夫·贝尔著(1990年版)

藏书文摘|《人的选择》诺曼·卡曾斯著(1989年版)

藏书文摘|《婚姻革命》伯特兰·罗素著(1988年版)

藏书文摘|《四海之内》李约瑟著(1987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