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京剧演唱中“劲儿”“味儿”的关系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
京剧唱念讲究“气儿”、“劲儿”、“字儿”“味儿”。“气儿”、 “字儿”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又有很多专家、学着专门加以论述。“劲儿”“味儿”比较抽象,又很少有人专门谈这方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听戏听什么?这个比较抽象的“味儿”在演唱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呢?还有“味儿”到底是什么?“劲儿”与“味儿”有什么关系?演唱时候的用劲是用什么“劲儿”? “劲儿”与“气儿” 有什么关系?现以语注的方式看专家、学者对以上几个问题是怎么说的。
京剧大师余叔岩是这样说的:“听戏听什么?还不是听味儿吗。味道要越听越有味,越久远越有味。”听戏是为了听味,唱戏也得有味,因为有味,所以让人越听越爱听,而且使人听后回味无穷。有的听者、唱者不是追求味,而是图一时刺激,(如卖嗓子、耍花腔、拉长腔等向台下要彩)听完唱完也就完了,犹如过眼烟云,给人留下的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回味和留恋。
戏剧理论家蒋锡武说:“京剧极其讲究韵味,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尽管有些外行观众看到一些京剧演员演唱时摇头晃脑而甚不以为然,但他们也知道那是在‘韵’‘味’。可见味的至关重要。”是这样的,过去有水平的戏迷不是“看戏”而是“听戏”。问他听什么?他说听味?再问什么是味?他就很难回答。看来,“味儿”是比较玄妙的。在蒋先生看来,要以“恬淡为味”,不追求特点,简易平淡、中正平和就是味。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就是唱得有味的代表艺人。
蒋锡武说:“好的腔而没有好的味,等于白唱;一般的腔而有好的味,照样能唱得引人入胜。”这话说得分量很重,但道理很深。可不是吗,听戏不听味难道只听腔。如果只听腔就不用听戏了,也用不着听名演员、大师的演唱了。由此看来,不管是专业演员或业余戏迷,不管是唱者或听者均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寻味上。
网络有这么两段话,说的非常好:“唱工艺术中的‘韵味’,就是唱工的‘美’。”“‘ 韵味’是一个欣赏的概念,要用科学的语言充分说明它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指的是一种音乐上的境界,这种境界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它的内容是不可限定的丰富的,不是一次经验能够穷尽的,因而过去有些顾曲家也体会出它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韵味是不可言传的。艺术有许多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是可以意会的、感受的,可以体会的。“如果把有‘味儿’仅仅理解为唱腔悦耳动听,就不全面,……而是通过悦耳动听的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有味必须有感情,无感情则无味。有感情必须了解人物的性格、经历,所处环境以及此时此刻的心情。
京剧大师余叔岩演《洗浮山》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凤也对韵味做了很恰如其分的注解:“韵味是艺术家对角色的气质与神韵的捕捉,是角色性格的体现,……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独特的润腔技巧产生的。”胡芝凤的话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演唱者对角色有所了解才能唱出感情。第二,光有感情并不等于“动人”,还必须通过润腔技巧唱出来才有味,比如发音吐字、运气、装饰音、力度、节奏、音量、高低、连断、音色都必须予以充分注意。
王琼在其文章《京剧演员的唱功训练:唱味》里,对“味”这一概念也有很独到的见解,文章写道:“所谓唱‘味’,就是声腔的韵味,包括所唱旋律是否挂味儿、流派特色是否突出,与人物身份是否吻合,与剧情戏理是否相一致。”“唱‘味’的另外一个标准,是要依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唱出这个人物的的‘味儿’来。”这里韵味的出现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持,缺一不可,达到很难,所以,唱的有“味”非常不容易。
书法家教育家奚派传人欧阳中石先生说:“无论唱念,都不能使劲喊,知道了板眼、腔调、工尺是远远不够的,要唱出滋味、唱出劲头才是有味儿,味儿就是劲儿。”欧阳先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味儿”和“劲儿”的关系。“味儿”是追求、目的,“劲儿”是方法、技巧。换句话说,要想有“味儿”必须有“劲儿”。他说:“说到发音的‘窍门’,不是直着嗓子喊,而是有张有弛地用巧劲。余叔岩的‘提溜劲’就是要求把气息永远保持在一个状态上,下沉不能松懈,上提不能僵化,要一提到底,但随时一提即起;要一提到顶,但一放即落,有内在的骨力,这就是灵活的劲头。”劲头靠气息。气息是劲头的动力。
上海戏曲学院教授陸义萍是这样说的:“没有劲头,声音便没有力度,也不会有韵味。用劲过头,也可以说‘砸’过了头,一是破坏了音色,另外也影响发音‘位置’的稳定。”究竟用什么劲呢?用“寸劲”,“既要有劲头,又不能用过头。”陆先生是著名演员、教授,既有经验又有理论,她这样讲,进一步证明欧阳先生“味儿就是劲儿”的论断是正确的。有戏友更是进一步阐述了劲和味的关系:“‘劲’是运用嗓音力度的‘合力’。”看来劲是从嗓子里出来的,而且是几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如果是用单一的力量,就是直声直调,也就谈不上韵味了。
著名编剧翁思再说:“刘曾复先生教戏时强调用‘擞’。所谓‘擞’(不同于“擞音”或“嗽音”)指的是唱戏时嗓子里带出的劲头。在这种劲头里往往包含了一连串音符,但并未刻意去描摹这些音符,而只是用了一下劲头。京剧歌唱就是这种‘擞’和‘擞’的连接,旋律即在其中了。”这种“擞”不属于某一流派、某一行当,而是京剧演唱都应该有的。只有这种“擞”的连接,才能形成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声音,也才能听起来有味。
余派名票刘曾复先生对劲头和韵味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劲头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功夫。生角有生角的各种劲头,旦角有旦角的各种劲头。”心的功夫可能指的是知戏情、懂戏理;身的功夫指的是演唱的技巧。
综合各位名家名票对劲头和韵味关系的论述,大致可以总结如下:唱戏得有味,味是演唱的灵魂,无味等于白唱。要想有味,必须有劲,无劲则无味。劲靠气,气是劲的动力。有味靠功夫。
京剧大师梅兰芳演《生死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