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大忽悠

现在有句漂亮话,“得语文者,得天下”,还因此衍生出一个“大语文”的概念。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没这么多概念,就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在我看来,大语文,纯粹是大忽悠。

我找了某知名教育机构所谓的“大语文”课程,说白了,就是讲课内知识的延伸和课外知识。

知识的东西,知道得越多,未必越好。所谓,“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小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反思能力,而不单纯是利用很好的记忆能力,去记住许多没有太大价值的知识。上面列出来的东西,我起码有50%不知道。

就像诗词大会,有些人会背许多诗词,是兴趣使然,足以自娱自乐。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诗词都是不实用、价值很低的东西,不值得去背。更何况,小孩的情感和人生经历还远未达到能理解文人骚客的层次。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所谓的“大语文”题目,看似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实际上,还是记忆和生搬硬套。

如果说以前的语文题是技能型的,“大语文”就是记忆型的,我认为考察效果更差。记了一大堆东西,但是基本功没有本质的提升。

真正的“大语文”,如果有,是不会提的,因为没有“大英语”。语文科目的学习使命,是让孩子掌握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

听和说的部分,是拼音。

读和写的部分,是汉字。

听、说、读、写,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听和读得越好,写和说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从我的个人经验,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在大量训练之后,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说是最难的,得在大量阅读后,能写作、组织好语言,才能说得好。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多少书,有多少字的阅读量,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了哪些书,从这些书中,又获得了什么进步。

读书的意义,不是为了记忆,是为了交朋友、找老师。读过就忘了也没关系,但读书的过程,你会受作者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学到作者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反思的逻辑和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100万字的阅读,其实非常少,大概3-5本书就能覆盖了。如果每天有1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那么一年下来,看个50-100本书不成问题。但是追求数量,没有意义,关键是读书的目标。

像我的话,读书主要有几个目标,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一、学习前人的智慧、提升自我

二、了解新事物、开阔视野

三、工作相关的学习

四、掌握新技能

我读书像一张网,会在不同的领域跳来跳去,或者将同一作者的全部书都读完。所以,我买书很多、很勤,好多看过就忘了。有些书可能就只启发了一句话,但也够了。比如大学读的《林肯自传》我只记得一句,“喷泉的高度不会超出它的源头”,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从不自惭形秽。

我小时候读的是《故事会》《青年文摘》《读者》,读了大学才有机会读很多书。这个时候,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基本成型了,读书是件放大个性、更上一层楼的事情,也知道怎么选择书籍了。

但是小孩子的阅读,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所以,选择适当的书籍,就尤为重要了。书籍不仅塑造头脑,还会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很多人长大以后,缺乏阅读能力,不能读非虚构的作品,稍微长一点的,或者说理的内容,就头晕、犯困。主要的原因,就是小时候读书的选择不对,没能顺利度过幼儿的阅读阶段。

轻松、爽的事情做得多了,就会日渐丧失克服困难和耐住寂寞的能力。这个规律,在小学阶段,要特别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不然,后面要再扭转过来,会特别困难。

所谓的“大语文”,就是用一些看似有趣、精彩的内容去糊弄小孩。讲故事、讲人物,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自然让人很有兴趣,学得津津有味。但是,快乐地学完之后,获得了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

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大语文”的模式,即一个语文老师教全科。以前当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哪个老师不是闻名乡里的。比如孔子,会六艺,射、御、礼、乐、数、书,文体两开花;墨子,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军事家、科学家;荀子,研究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学生有韩非子、秦国宰相李斯等。

现在的老师,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寥寥无几,时间也不允许,能把一个科目讲好就不错了。课外讲故事很容易,快乐学习,不需要考核,但是语文老师不行,他们有必须实现的目标,得在有限的时间把基本功教会孩子们。这才是语文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东西。

基础不扎实,多大的语文,吹上天了,也没个屁用。同样是必学的科目,为什么没有大历史、大地理、大数学?

真正的大语文,一定是涉及现实生活,具有实用价值,能够培养、提高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反思能力的。如果真能普遍实施大语文的教育,那么将来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般广阔胸怀的国家栋梁。

心胸都不大,谈何大语文?所以,这些赶时髦的东西,往往都是大忽悠。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和学得好,是两码事。

按我的理解,我出一道“大语文”的考题。

以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为例。(省略一些条件)

题目一:许攸作为袁绍的谋士,为什么在兵力悬殊之时,选择叛逃弱势一方的曹操?

题目二:白马和延津是两个重要的战场,曹操为何选择这两个地方作为突破口,地理位置有何特别之处?

题目三:如果你是袭击乌巢的策划人,会选择带多少兵马和粮草,以及选谁作为副将?

题目四:分析袁绍作为豪门名族,失败在哪里?

题目五:官渡城门离你的投石车有10里,应该以怎样的角度和速度发射,才能准确命中城门?

题目六:假设你是许攸,请写一段话,让曹操相信你是真心投诚,而不是诈降。

……

像这种题目,特别考验综合能力,我看到都害怕。

不管任何科目,只要基本功扎实了,考啥都不怕。千万不要投机取巧,不要追赶潮流,不要迷信概念。务必牢牢记住,最重要的东西。

如要实践大语文,一篇《千字文》足矣,这是最全面、最简单的儿童教材了。

选择对的方向,事半功倍。如果因为焦虑,而跟风做了错误的选择,可就麻烦了。

请转发,请点【在看】,请分享给有需要的家长。

(0)

相关推荐